三民主義新聞思想

三民主義新聞思想,是以三民主義為新聞事業指導之思想。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報人,為中國政黨報刊思想的完成做出了重要的貢獻。1930年,國民黨提出「黨報原則」:「以三民主義為最高指導原則,以黨的政綱為宣傳材料;堅持黨的立場,以中央的態度為態度,嚴守黨的秘密,絕對受上級黨部的指揮;儘量避免為一派一系所利用,維持黨德。」此後,圍繞三民主義的最高原則,國民黨人闡述了其新聞思想。馬星野發表論文《三民主義的新聞事業建設》中,第一次明確論述了「三民主義的新聞事業」。

新聞事業的目標 編輯

按照對民族主義民生主義民權主義的理解,新聞事業中的民族主義是關於報業國家民族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即報業的生存和發展的問題;民生主義是關於政府人民的關係問題,即報業怎樣實現自己的目標,怎樣為國家人民服務;有人認為言論出版自由民權主義的最好保障,馬星野認為英美式的言論出版自由理論上能充分表示民意、發展民權,實際上卻令人懷疑。他也反對言論統制、新聞通知的主張,反對將報紙僅僅作為政治工具[1]

報業的地位和作用 編輯

國民黨十分重視報業的地位,蔣介石以「國民的導師」自居,他也將報紙比作「國民的導師」:「報紙是國民的導師,報紙的言論記載,影響國民的心理甚大……所以輿論界的責任,比任何(事業)都大。」[2]。1940年3月23日蔣介石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專修班甲組畢業典禮上作《今日新聞業之責任》訓詞,強調:「新聞記者應為國家意志所由表現之喉舌,亦即社會民眾賴以啟迪之導師。」[3]國民黨新聞業的重要性,提高到關係「革命事業」成敗的地步。蔣介石在該訓詞中說:「我國50年來國民革命之事業,由萌芽而發生、而成熟,皆與新聞界有極深之關係,其消長進退之機,亦視為新聞界之認識與努力以為斷。凡新聞界之努力與建國方針相適合,革命之進展必迅速,反是則必遲滯,今當全國努力抗戰之時,我新聞界為國奮鬥責任之重大,實不亞於前線衝鋒陷陣之戰士。如何宣揚國策,同意過倫,提振忍心,一致邁進,達到驅逐敵寇,復興民族之目的,而完成三民主義國家之建設,實唯新聞界積極奮鬥是賴。」蔣介石十分重視新聞業,1940年7月16日在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專修班畢業典禮上又做另一訓詞《怎樣做一個現代新聞記者[3]:「我們以後要抗戰勝利,建國完成,新聞事業作為宣傳工作主要部門所負的責任是特別重大……我們要實行三民主義,建設現代國家,就要先宣揚國策,能發動民眾,群策群力,以收事半功倍的效。」

報業與政黨和人民的關係 編輯

蔣介石在公開言論中表示:「黨報代表黨和代表人民,是統一的,為黨和國家發言,就是替人民大眾講話,新聞事業在黨、國家和人民之間充當了一種橋樑作用。」他還強調,「新聞第一要迅速,新聞之所以成為新聞,就在於內容的新穎;第二要確實,如果新聞宣傳失實,或者完全虛構,結果必然失掉讀者的信任;第三不僅報道官方政治新聞,而且應該面向經濟建設、面向工農大眾的新聞方向發展。」《中央日報》社長程滄波在該組該報社論《敬告讀者》(1932年5月8日)中提出:「依吾人之見,黨之利益,與人民之利益,若合符節。換言之,人民之利益即黨之利益,為人民利益而言,極為黨之利益而言。固本報為黨之喉舌,即為人民之喉舌。」

報業體制和管理理念 編輯

按照馬星野民主主義新聞事業的解釋,民生主義是以生產工具國有化為最終理想,所以中國報業最後應當是國有制。第一,要發展國營的新聞事業,採用最新的科學方法,為將來純國營新聞業奠定基礎。第二,對於私營的新聞業,凡不合於需要及貽害國家民族及社會者,要加以取締及撲滅。第三,對於善良的新聞報紙,國家要高度予以保護,使其欣欣向榮,作為國營新聞事業的輔助。要重點發展國營新聞業,及黨報和軍報兩個國營新聞事業體系。他在《三民主義的新聞事業建設》中還強調,對民生主義新聞業的研究,是要研究新聞業如何經營、如何組織、怎樣生產、怎樣分派。在這樣的理念下,國民黨一致很重視對黨營新聞業的經營管理,以淡化黨性來達到經營之效。

另一方面,蔣介石十分強調黨報應該以宣傳為本位。「我們從事黨國的宣傳工作,無論辦報紙刊物,一定要求其銷行之普及,而不可以營利為目的」,新聞事業「不僅不能以營利為目的,而且要不惜成本,不惜犧牲,充實內容,提高效率」。[4]

以民權主義為新聞控制的理論基礎 編輯

對於民權主義的新聞事業,有如下三點:「凡鼓吹階級利益,少數人利益,及派別利益的報紙,都要予以限制或不許其存在」;第二,「革命人權,不是天賦人權,凡是反革命者不許享受民權」;第三,權能分開,政府有充分的職權人民有充分的政權。「報在專制時代,則利用攻擊,以政府非人民之政府。報紙在共和時代,則不利用攻擊,以政府乃人民之政府。」第四,民權主義主張「擴大自由之意義,主義團體尤其是國家之自由,不注重個體的自己;注重個人對他人之義務,而不注重於整個人之權利」。因此「黨報記載自由及批評自由與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有衝突之時,報紙要犧牲其自由;黨報只執記載權利與批評權利,侵入其他個人或團體應有權利知識,報紙也應守着義務而犧牲其權利。」這些理論,成為國民黨控制新聞業的基本出發點。

參考文獻 編輯

引用 編輯

  1. ^ 馬星野,《三民主義的新聞事業建設》
  2. ^ 《蔣主席對記者之演說詞》,《中央日報》,1929-7-11
  3. ^ 3.0 3.1 《新聞學季刊》,1940
  4. ^ 《怎樣做一個現代新聞記者》

書籍 編輯

  • 陳昌鳳《中國新聞傳播史:傳播社會學的視角》(第二版),清華大學出版社
  • 馬星野,《三民主義的新聞事業建設》,《青年中國》創刊號,1939年9月30日
  • 《新聞學季刊》,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