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 (歌曲)

杨度作词,沈心工作曲的学堂歌曲

黃河》是中國最早的學堂樂歌之一,由楊度曾志忞在1904年先後作詞和譜曲,沈心工於次年重新作曲並廣為傳唱。

創作 編輯

1864年10月7日,清政府在《勘分西北界約記》中向俄國割讓了外西北的土地,包括緊鄰唐努烏梁海阿爾泰淖爾烏梁海,同時俄國通過非法移民向唐努烏梁海滲透,並鼓勵俄商在唐努烏梁海盜掘金礦,同時積極進行軍事介入。1879年,俄國要求清政府將國界從薩彥嶺南移至葉尼塞河甚至唐努烏拉山,遭到拒絕,但俄國仍於1886年委任勘界委員,1892年又要求清政府重新勘界,1903年,俄國再次向清政府施壓,在此背景下,正在日本留學的楊度於1904年創作了詩歌《黃河》。楊度的歌詞問世後不久,曾志忞就在他所編的《教育唱歌集》中為《黃河》作曲,但曲調平鋪直敘,氣勢不足,1905年同樣是留日學生的沈心工為《黃河》作曲,遂廣為傳唱。[1][2]

歌詞 編輯

 
1907年清政府繪製的唐努烏梁海地圖

黃河黃河,出自崑崙山,遠從蒙古地,流入長城關。

古來聖賢,生此河干。獨立堤上,心思曠然。

長城外,河套邊,黃沙白草無人煙。

思得十萬兵,長驅西北邊。

飲酒烏梁海,策馬烏拉山

誓不戰勝終不還。

君作鐃吹,觀我凱旋。

歌詞通篇句尾皆壓同一韻,屬於「言前轍」,這一韻尾也被稱為「陽聲韻」,其韻音洪亮,表達熱情奔放、慷慨激越之情。歌詞可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從「黃河黃河」到「黃沙白草無人煙」,以敘述、描寫為主,描繪黃河上游的景色。第二部分從「思得十萬兵」到「觀我凱旋」,以抒懷為主,是歌曲的高潮部分。歌詞以代表中華民族形象的「黃河」為題材,描寫黃河經由蒙古流入長城的景色,同時又表現出對「古來聖賢」的追慕和「飲酒烏梁海,策馬烏拉山」的壯志。文辭雅俗共賞,風格上頗具宋代豪放詞樂遺風。[3][2]

旋律和曲調 編輯

《黃河》的旋律為級進式,除了結尾句中出現大跳進律式外,其餘部分沈心工基本採用級進式規則,偶爾使用三、四度的小跳音程貫穿其中。歌詞的第一部分主要描寫長城外的壯偉景象,此時旋律以級進加小跳為主,節奏緊湊而富於行進性,情緒沉穩,較多運用附點音符。歌曲的第二部分漸入高潮,音高在時間的進行過程中向高音區發展,運用模進的旋律發展手法,讓旋律不斷發展,在結尾運用大量長音符。[4][5]

《黃河》的曲調採用西洋樂中的大調音階進行創作,大調調式與歌詞風格的和諧統一呈現出進行曲風格,充分表達出歌曲的雄壯意境。全曲只有單聲音樂,沒有和聲伴奏,沈心工採用儘量簡單純粹的排比式曲調旋律配合歌詞,在歌詞景物描寫階段採用舒緩悠長的曲風表現長城風光,後一部分則提高音域以配合歌詞慷慨激昂的情緒,同時在歌詞前後呼應的部分採用主音、屬音配合,增強段落結構的完整性和曲調的抒情性。[4][5]

評價 編輯

黃自:「我最愛《黃河》一首,這個調子非常的雄沉慷慨,恰切歌詞的精神。國人自學校唱歌有此氣魄,實不多見。」[4]

錢仁康:「排比式的旋律一線相續,蜿蜒而下,勢若游龍,描寫黃河浩浩蕩蕩從蒙古流入長城關的豪邁氣勢,恰到好處。」[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李岩. 解读《黄河》背后的中俄关系. 中國音樂學. 2010, (02): 95–102. ISSN 1003-0042. doi:10.14113/j.cnki.cn11-1316/j.2010.02.014. CNKI ZYYX201002018 . 
  2. ^ 2.0 2.1 趙靜. 沈心工之《黄河》的音乐学分析. 藝術教育. 2010, (10): 102–103. ISSN 1002-8900. CNKI YSJY201010066 . NSSD YSJY2010010065 . 
  3. ^ 陳玥珊. 沈心工《黄河》音乐分析. 戲劇之家. 2018, (07): 60. 
  4. ^ 4.0 4.1 4.2 蔣長清. 学堂乐歌时期沈心工歌曲作品探究. 藝術評鑑. 2017, (02). 
  5. ^ 5.0 5.1 王冰. 近代学堂乐歌开创者沈心工的音乐创作与教育. 蘭台世界. 2015, (10): 141–142. doi:10.16565/j.cnki.1006-7744.2015.1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