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靖堡遺址,古稱鎮靖城烏延城白灘兒,位於陝西省榆林市靖邊縣鎮靖鎮城鎮中心,始建於唐代,現址則為明代遺蹟,從清代同治六年(1867年)直至1935年國共分治縣境一直是靖邊縣限治所在,2008年列入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1]

鎮靖堡遺址
陝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所在靖邊縣鎮靖鎮
分類古遺址
時代
編號5-51
登錄2008年9月16日

歷史 編輯

鎮靖堡最初由唐代夏州節度使李祐修築,初名烏延城,當時處於長安夏州的交通線上,後來荒廢。熙河開邊時,北宋種諤沈括本來打算修復此城,後改築永樂城。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政府為了抵禦西北蒙古部落入侵,選擇在鎮靖堡附近設置靖邊衛,憲宗成化五年(1469年)延綏巡撫王銳派軍隊入住「筆架城」,後來將部隊駐地改至此處,鎮靖堡從此由靖邊營駐守。由於鎮靖堡地處蘆西河蘆河兩河中間,稍下游兩河交匯顯露一片白色河灘地,因此此地古名白塔澗,舊稱白灘兒。[2]

鎮靖堡也是明代長城體系的一部分,在西北長城的突出位置,南接鎮羅堡、新城堡,在靖邊邊防戰事首當其衝。鎮靖堡佔據山河形便,東側以蘆河為屏障,麻黃梁、大墩梁為外藩,西側依據西峰、曉霧山、梢溝山山勢險峻,俯臨蘆西河,城牆周長四里三分(約2150米),城高二丈二尺(約7米),設置有東南北三門以供進出,城牆上還有塔樓19座,城牆係由磚塊堆砌而成。明代鎮靖堡駐軍人數和靖邊營本部旗鼓相當,但戰馬是其兩倍,累計軍兵2537名、馬騾1789匹,還配置都司、外委指揮作戰。[2]

成化七年(1471年)十月河套土匪攻破鎮靖堡,屠殺城中軍民千餘人,次年綏巡撫余子俊移兵駐守,將西城牆連接明長城。隆慶萬曆年間加高城牆,修建了垛口,靖邊知縣關邦干又奉命修補。明朝滅亡之後轉為城鎮。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洪水圍城,衝垮部分城垛。甘陝回亂期間,同治四年(1865年)6月19日,回民圍攻鎮靖堡並屠城,剩餘居民在西山寨負隅頑抗。同治六年(1867年)縣城遷治於此。民國十七年(1928年)全縣旱災,縣長牛慶譽以工代賑修復城牆,並在城中修建中山台。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29日,劉志丹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攻破鎮靖堡,國民政府旗下靖邊縣政府被迫遷移至寧條梁,而中共控制區黨組織沒有固定穩定辦公地點,直到1949年以後才移駐張家畔,鎮靖堡從此不再是縣城。[2][3][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镇靖古堡_历史纪念_靖边县人民政府. www.jingbian.gov.cn. [2021-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9). 
  2. ^ 2.0 2.1 2.2 靖边1小时观光旅游景点之八:镇靖古堡-靖边新闻信息网. www.jbxc.gov.cn. [2021-12-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2-19).  引用錯誤:帶有name屬性「:0」的<ref>標籤用不同內容定義了多次
  3. ^ 李大海. 近代靖边县治迁徙再研究——陕北沿边地方政区治所与城址选择关系的个案讨论.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 2012, 27 (2). 
  4. ^ 成一農. 清、民国时期靖边县城选址研究. 中國歷史地理論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