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梓森

中国光纤通信专家(1932-2022)

趙梓森(1932年2月4日—2022年12月15日),廣東中山人,光纖通信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1]被譽為「中國光纖之父」[2]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趙梓森
性別
出生(1932-02-04)1932年2月4日
 中國上海市盧家灣區上海法租界
逝世2022年12月15日(2022歲—12—15)(90歲)
 中國湖北省武漢市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籍貫廣東中山
母校國立浙江大學
上海大同大學
交通大學
職業光纖通信專家
機構武漢郵電科學院
研究領域光纖通信技術研究
頭銜
政黨中國共產黨 中國共產黨

生平 編輯

1949年,國立浙江大學農業化學系學習,1950年,上海大同大學電機系學習,1952年,上海交通大學電信系學習,1953年南京、瀋陽電信局實習生,1954年,武漢電信學校教師、武漢郵電學院講師、郵電部528廠工程師,1974年,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研究室副主任。1976年上半年,在非常簡陋的條件下,費盡心血熔煉出200米的石英光纖。1976年3月,郵電部鍾夫翔部長在北京舉行的「郵電工業學大慶」展覽會上看到武漢郵電研究院送展的玻璃絲傳輸黑白電視圖像演示,要求光纖可插拔,趙梓森在展會現場一個星期做出安裝對準裝置,實現了光纖插拔。郵電部科技司召開光纖通信立項評估會,趙梓森匯報了「採用石英光纖、半導體激光器和編碼制式通信機的技術路線」遭到了大多數與會者的反對,但得到了科技司司長李蔭蒼的支持。後來,國務院科技辦公室也採納了趙梓森的方案。之後,1976年6月3日召開「全國激光科技規劃座談會」,確定激光技術是十年規劃的重點項目,光導纖維激光通信是五個重點項目之一,由郵電部和北京市負責。郵電部要求5年突破,10年應用。1982年9月3日武漢光纜通信工程長江大橋光纜敷設任務順利完成。1984年9月,趙梓森領導的中國最長的一條13公里480路市話光纜通信系統在武漢投入使用(1983年10月通過國家鑑定),提前完成國家規劃要求。武漢郵電研究院全院轉向光通信。任激光通信研究所所長,院副總工程師,武漢郵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1995年,獲選中國工程院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部院士[3][4]

2022年12月15日14時29分,在武漢病逝,享年90歲。[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中国工程院-赵梓森. 中國工程院. [2017-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10). 
  2. ^ 劉陽. 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梓森:“中国光纤之父”的追光人生. 新華網. 2019-07-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2). 
  3. ^ 白玉良主編. 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 第二卷.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 685–696. ISBN 978-7-04-024207-2. 
  4. ^ 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編. 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2012. 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 2012年11月: 23–24. ISBN 978-7-5037-6721-0. 
  5. ^ 極目新聞. 弟子追忆“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他带方便面到国外出差,教育弟子找工作不要为了钱. 搜狐網. 2022-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