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口救火會(Hongkew Fire Station),俗稱沈家灣救火會,位於上海市虹口區吳淞路560號,即吳淞路與武進路的東北轉角處。該建築由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火政處於1867年初建,1915年改建為今日規模。救火會由三層磚木結構的專用房屋和高36米的瞭望台組成。租界時期,虹口救火會主要負責公共租界北區的大部分消防任務,是上海乃至中國設置的第二座現代消防站,現今該救火會為上海市消防救援總隊虹口區消防救援支隊虹口消防救援站營區。

虹口救火會
Hongkew Fire Station
虹口救火會俯拍
概要
建築風格文藝復興
所屬國家/地區 中國
行政區上海市虹口區吳淞路560號
起造1915年
竣工日1917年
擁有者上海市消防救援總隊虹口區消防救援支隊虹口消防救援站
技術細節
結構系統磚木
設計與建造
建築師公共租界工部局
保護情況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歷史 編輯

 
虹口救火會正面入口
 
優秀歷史建築銘牌

上海開埠之初,虹口境內並沒有官方的消防人員和機構。1866年,公共租界與法租界合辦消防,遂成立工部局火政處負責具體執行。該年8月,上海第二救火車隊即虹口救火車隊成立,負責虹口租界內的消防安全。當時虹口救火車隊設置於虹口沈家灣附近(即今址的南側,現為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所以又得名沈家灣救火會[1]。那時參加救火車隊的一般為外籍僑民,小部分為華籍市民。1868年,火政處設立火政區,虹口地區被列為第一火政區。1888年,虹口火政區在今址上設立一座消防瞭望塔,以便及時了解火情。而該塔也就成為中國首座消防瞭望塔[2]。1915年,工部局再度斥資在瞭望塔前側重建虹口救火會的房屋設施,並形成今日的大體外觀,而原址則作為虹口救火站吳淞路救火分站。1918年,火政處在虹口救火會內設立一個銅匠作坊,後改稱虹口救火會修理工廠,主要負責消防車和消防器材的保養,同時生產部分消防工具配件[3]。直至1943年,虹口救火會一直為公共租界六大救火站之一。

1949年,虹口救火會改為虹口救火中隊受上海市公安局管理。而其下屬的修理工廠則改組為上海市公安局消防處工廠。1983年,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成立後,改隸武警部隊管理。1994年,虹口救火會營房入選第二批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2007年7月,虹口救火會進行大修,修復後於市民開放日接受遊客訪問。

建築 編輯

 
虹口救火會始建於1888年的塔樓,為中國首座消防瞭望塔

虹口救火會主建築為磚木結構,由公共租界工部局負責設計建造,於1915年動工,兩年後完工啟用。建築總體佔地2660平方米,總建築面積4400平方米[4]。主立面以文藝復興風格為主,呈弧形向內凹進,以便在路口轉角留有空地,方便平時的機車維護和進出。建築外牆底層和陽台用仿石形結構,其餘部分外立面採用清水紅磚貼面。救火會中間出入口設消防車進出的大門四座,門上二層至三層為連通的長陽台,長陽台內和兩側為消防官兵居住、辦公用房。在建築的最內側則為1888年所見的消防瞭望塔,塔高36米,呈正方形,最頂部有六角形為瞭望人員使用[5]。在大氣透明度高的時候,瞭望半徑可達五公里。營房的東北側為消防人員平時訓練的空地,內設有一座高五層的訓練塔樓。

 
左側為訓練用塔樓,右側為瞭望塔

由於期間,電器線路的老化、水管破損導致牆體返潮等諸多因素,瞭望塔自1997年後不再使用。2007年,上海市府相關部門出資330餘萬元,對整體營區進行大修。此次大修拆除了相關違章建築和廣告設施,同時修復塔樓外觀和內部功能。至2008年7月,工程基本完工,並在開放日向社會公眾開放並方便參觀[6]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上海租界志>>第二篇机构>>第三章行政管理机构>>第二节工部局机构.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1-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01) (中文). 
  2. ^ 修旧如旧 百年消防瞭望塔将现老风采. 新華網. 2007-08-15 [2011-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09) (中文). 
  3. ^ 上海汽车工业志>>第二篇企业>>第一章汽车工业>>第七节重型车、专用车行业. 上海地方志辦公室. [2011-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6-27) (中文). 
  4. ^ 虹口消防中队(虹口救火会,沈家湾救火会)吴淞路560号. 虹房網. [2011-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1-07) (中文). 
  5. ^ 文化遗产>>优秀历史建筑>>虹口救火会. 虹口文博網. [2011-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8-19) (中文). 
  6. ^ 打造荣誉室见证上海虹口消防百年发展史. 中國上海. 2009-09-09 [2011-1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