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旭(1934年12月9日—2001年11月20日),女,祖籍福建福州,生於上海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官員、翻譯家[1]

生平 編輯

羅旭是福州羅氏新梅公支系第九世孫女。叔曾祖是晚清大臣羅豐祿。祖父羅忠堯曾任清朝新加坡總領事。父親羅孝章留學美國獲碩士學位,任美國電報電話公司駐上海辦事處總工程師[1]

1958年,羅旭自北京大學西語系法語專業畢業,被分配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工作。在翻譯室工作的最初幾年,羅旭曾先後充任毛澤東周恩來宋慶齡陳毅等中央領導人會見法語外賓時的譯員。1963年至1964年,羅旭被借調到中共中央編譯局,參加《關於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總路線的論戰》等文章的翻譯工作[1]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王海容唐聞生齊宗華、羅旭、章含之被稱為中國外交界的「五朵金花」[2]。羅旭是法語專業畢業,又從小學過英語,因此可進行法語、英語的雙語口譯。1972年5月索馬里最高革命委員會主席西亞德訪華,正逢非洲國家駐華使團在北京飯店舉辦活動慶祝「非洲日」,周恩來與西亞德應邀參加,羅旭任譯員。西亞德不懂法語,非洲駐華使團長、幾內亞大使不懂英語,羅旭從中翻譯,獲得了非洲使團禮賓官的稱讚,周恩來也表示滿意。1972年,一次羅旭和王海容唐聞生到毛澤東處參加接待某非洲國家元首。會見外賓前,毛澤東笑着說:「你們這些人的名字好厲害,唐聞生是聞生不聞死,羅旭和后羿一樣會射下九個太陽。」[3]據說這指江青1971年冬在釣魚臺國賓館宴請幾位譯員,羅旭認為這和工作無關而未去。後來,周恩來曾稱讚羅旭是「很有個性的人」[1]

1972年到1975年間,羅旭多次出席重大國際會議。1972年秋,羅旭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出席聯合國大會第二十七屆會議。1973年春,羅旭隨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部長姬鵬飛法國巴黎參加關於越南問題的國際會議,這次會議最終促成了越南戰爭的結束。1974年春,羅旭作為副代表,隨鄧小平參加聯合國大會第六屆特別會議。1975年秋,羅旭作為副代表出席聯合國大會第三十屆會議[1]

1975年後,羅旭從事法文、英文的翻譯工作,先後參與了《戴高樂回憶錄》、《巴爾扎克全集》等名著的翻譯校訂,並且翻譯了不少有關中國經濟改革的理論文章。1985年,羅旭調到外交部新聞司工作,以參贊銜主管新聞發佈工作。1988年,羅旭到紐約聯合國總部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經濟和新聞參贊,1992年冬卸任回國,任外交部西歐司參贊[1]

羅旭喜愛法語文學,特別是喬治·桑司湯達的作品《紅與黑》、《巴馬修道院》等。羅旭還很喜歡貝多芬莫扎特等人的古典音樂作品[1]

羅旭的丈夫趙稷華歷任外交部美大司副處長,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公使銜參贊,外交部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在中英關於香港問題的談判中,趙稷華任中英聯合聯絡小組中方首席代表。香港回歸後,趙稷華任外交部駐香港特派員公署副特派員。當時羅旭在香港聯合出版集團高級研究員[1]

2001年11月20日,羅旭病逝,享年68歲。遺體捐給北京協和醫科大學供科研教學用[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外交世家——福州罗氏新梅公系. 羅氏家園. [2017-09-14]. 
  2. ^ 中国外交界的“五朵金花”. 中國青年網. 2012-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9). 
  3. ^ 陳詩弦. 毛泽东称为“九个太阳”的人. 黨史博覽 (河南省委黨史研究室). 1998, (09): 39–40. ISSN 1005-1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