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托里奧·赫斯勒

德国哲学家

維托里奧·赫斯勒(Vittorio Hösle, 1960年6月25日)是一位出生於意大利的德國哲學家。著作包括《黑格爾的體系》(Hegels System,1987),《道德與政治》(Moral und Politik,1997,在2004年被譯為英文版Morals and Politics),和《哲學對話》(Der philosophische Dialog,2006)。

維托里奧·赫斯勒
出生1960年6月25日
 意大利
國籍 德國
機構蒂賓根大學
Vittorio Hösle at the Vatican in 2020

他1999年來到美國聖母大學任教,是Paul Kimball人文教授(同時受聘於德語系、哲學系和政治學系)。2008年,他成為聖母大學高等研究院的創始院長。

學術生涯

編輯

赫斯勒21歲憑藉他對「黑格爾體系」的研究在蒂賓根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並且25歲獲得了特許任教資格。由於他如此年輕就獲得這些成績,所以他被稱為「神童」和「哲學界的鮑里斯·貝克爾」。

截止2009年7月,赫斯勒用至少十六種語言寫作並編訂了三十二本著作,並且著寫了超過了125篇文章。在歐洲,他「因為成為了兩部在全歐洲甚至韓國的電視台上映紀錄片的主角而獲得盛名」。在2013年8月6日,方濟各(教宗)任命他為教皇社會科學院的常任成員。

赫斯勒自己保守估計能夠用至少十七種不同的語言交流,包括德語、意大利語、英語、西班牙語、俄羅斯語,挪威語和法語;能夠用拉丁語、希臘語、梵語、巴利語、阿維斯陀語、葡萄牙語、加泰羅尼亞語、現代希臘語、瑞典語和丹麥語進行閱讀和翻譯。

《道德與政治》

編輯

赫斯勒的代表作是他那本超過1000多頁的巨著《道德與政治》(在2004年被譯為英文)。在這本書當中,他宣稱給出了「一個全景,在這個全景之下涵蓋了在制定道德政策時不得不用到的所有知識,其間涉及了外交政策、國內政策、經濟、生態等等不同政治領域」。為此,它為倫理與政治之間關係給出了一個規範性基礎,這一基礎就是一種關於政治哲學之對象(包括人類學、社會學、美德、力量的原則,和國家理論)的描述性理論,而他把適用於二十一世紀的「任何一種具體的政治倫理」都追溯到道德與政治這二者之上。

《道德與政治》試圖克服政治與道德之間的完全分離,這一完全分離肇始於馬基雅維利,登峰造極於卡爾·施密特。赫斯勒證明,唯有客觀的道德理性本身能夠對在政治領域中過度的道德主義進行批判,因為「唯有對道德的自我限制,而不是由外在於道德的東西對它的限制,才可以被嚴肅地對待——因為在道德判斷的法庭之前,這一種外在的東西自身將會不得不出現」。 赫斯勒並不只是為普遍主義而辯護,而且還強調了基督教中普遍主義的倫理意識提升對於道德進步是必不可少的。赫斯勒說明,他最為關注的是,「在我們所面對的歷史大變局當中,我們並沒有否棄現代性中的自我毀滅的方面,而是恰恰否棄了它的普遍主義。」赫斯勒相信,卡爾·施密特與在他之前的弗里德里希·尼采納粹主義的相關運動一道,給我提供了「人為的返祖」的範本,因為他們在完成他們的歷史探索之後,都試圖拒絕普遍主義的觀念。他們所做的這種拒絕最終導致了粗劣的力量實證主義,而不是對傳統的、前現代文化的簡單認同,雖然後者恰恰是這種「反啟蒙」理論的表面意圖。 赫斯勒為倫理普遍主義和現代國家的許多最近的成就——比如「關於人權的國際編撰」——做出了辯護。他也證明了,為人權提供支持的世界觀基礎「越來越受到侵蝕」,因此關於二十世紀的政治大變局絕不是「像它表面所看起來的那樣只屬於過去」。赫斯勒對一些現代的荒悖之處——比如在意識中失去了超越的視野——做出了挑戰。他證明了,對經濟發展的過度聚焦和不斷擴張的消費使我們的需求快速增長,以至於讓我們最終無法感到滿足。而這又會導致人們只關注自己,喪失博愛的情感,且在生態方面需要更多,以至於不足以為子孫後代以及所有民族留存必要的資源。赫斯勒把由晚近的福利國家所奉行的現代自由資本主義看作是一種有意義的道德成就,因為它能夠有效地進行生產且分配成果。赫斯勒認為,在決定以何種手段防止在社會上出現過多反對派這個過程中,這些在經濟領域限制道德主義的道德考量(約翰·羅爾斯的區別原則並不能在經濟領域當中無限有效)以及經濟學家的專業知識是十分必要的。

哲學信念

編輯

赫斯勒自己的哲學把「客觀觀念論」與一種主體間性的理論相聯繫。以這種方式,他試圖把柏拉圖黑格爾的傳統觀念論哲學與由卡爾-奧托·阿佩爾發展出來的先驗語用學聯繫起來。赫斯勒自命在試圖復活「客觀觀念論」:「這種信

念——即我們可以先天綜合知識以及這種知識發現了某種獨立於我們心靈之外的東西——對於實踐哲學來說是特別重要的。它奠定了名為『道德實在論』的立場:雖然道德律既不是一種生理的或者心理的或社會的事實,然而它卻從屬於一個理想的領域,它部分地決定了現實的(生理的、心理的、社會的)存在的結構」。

赫斯勒相信,他的進路與19世紀三十年代後黑格爾哲學興起之後的西方哲學主流,特別是在20世紀六十年代興起的、「席捲歐洲的、過於批判性的思維」浪潮中的西方哲學主流,背道而馳。在《客觀觀念論,倫理學和政治學》(1998)的第一篇文章「客觀觀念論的基本問題」當中,赫斯勒介紹了為被他批判為我們時代時常未受挑戰的相對主義假定提供支持的許多理論基礎。他很大程度上通過反思或先驗的推理——即對一切理由和說法的必要前提加以反思——來立論。雖然赫斯勒所給出的理論選擇很大程度上是柏拉圖式和黑格爾式的,但是他的實踐哲學可以被描述為是一種改良版的康德主義,並且在同一卷中的第二篇文章「康德實踐哲學的偉大之處與局限」當中,這一傾向得到了發展。在那裏,赫斯勒證明了,康德的基於先天綜合之上的自律、理性主義以及普遍主義的立場依舊是未被超越的和不可或缺的成就。但是,赫斯勒承認,康德有其失誤之處:他對情感之培養這個層面有所忽視,他的進路也太過於形式主義,即它忽視了情境中對具體知識的需求,並且錯誤地否認了對本身不從屬於客觀道德律的東西進行道德強迫的可能性。

主要作品

編輯

「Cicero’s Plato.」 Wiener Studien 121 (2008): 145-170.

Darwinism and Philosophy (co-edited with Christian Illies).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005.

"Did the Greeks Deliberately Use the Golden Ratio in an Artwork? A Hermeneutical Reflection." La Parola del Passato 362 (2009): 415-26.

「The Idea of a Rationalistic Philosophy of Religion and Its Challenges.」 Jahrbuch für Religionsphilosophie 6 (2007): 159-181

Hegels System: Der Idealismus der Subjektivität und das Problem der Intersubjektivität. [Hegel’s System: The Idealism of Subjectivity and the Problem of Intersubjectivity.] 2 volumes. Hamburg: Felix Meiner Verlag, 1987. 2nd edition, 1998.

「Interpreting Philosophical Dialogues.」 Antike und Abendland 48 (2002): 68-90.

「Is There Progres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Hegel’s History of Philosophy, ed. D. A. Duquette, 185-204. Albany, NY: SUNY Press, 2003.

「The Lost Prodigal Son’s Corporal Works of Mercy and the Bridegroom’s Wedding: The Religious Subtext of Charles Dickens』 Great Expectations.」 Anglia 126 (2008): 477-502.

"Moral und Politk: Grundlagen einer Politischen Ethik fuer das 21. Jahrhundert." Munich: Beck, 1997. "Morals and Politics," trans. Steven Rendall. Notre Dame: Notre Dame University Press, 2004.

Objective Idealism, Ethics and Politics.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1998.

Platon interpretieren. Paderborn: Ferdinand Schöningh, 2004.

Der philosophische Dialog: Eine Poetik und Hermeneutik. [The Philosophical Dialogue: A Poetic and Hermeneutical Theory.] München: C. H. Beck Verlag, 2006.

「Philosophy and its Languages: A Philosopher’s Reflections on the Rise of English as Universal Academic Language.」 In The Contest of Languages, ed. M.Bloomer, 245-62.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005.

Philosophie der ökologischen Krise: Moskauer Vorträge. [Philosophy of the Ecological Crisis: Moscow Lectures.] München: C.H.Beck, 1991.

「Vico’s Age of Heroes and the Age of Men in John Ford’s Film The Man Who Shot Liberty Valance」 (co-authored with Mark Roche). Clio 23 (1994): 131-147.「Vico und die Idee der Kulturwissenschaft」 [「Vico and the Idea of Cultural Science.」] Introduction to Giambattista Vico, Prinzipien einer neuen Wissenschaft über die gemeinsame Natur der Völker [Principles of a New Science concerning the Common Nature of Peoples.] Ed. and trans. Hösle and Ch. Jermann. 2 volumes. Hamburg: Felix Meiner Verlag, 1990.

Woody Allen: An Essay on the Nature of the Comical. Notre Dam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Press, 200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