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深

中国剧作家

洪深(1894年12月31日—1955年8月29日),學名伯駿潛齋,別號淺哉[1],曾用筆名莊正平樂水肖振聲[2]江蘇省武進縣(今常州市)人,中國劇作家,中國話劇電影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3]洪亮吉的六世孫,洪述祖之子。[4]洪金寶的叔祖父。

洪深
性別
出生(1894-12-31)1894年12月31日
 大清江蘇省常州府武進縣
逝世1955年8月29日(1955歲—08—29)(60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北京市
教育程度
職業劇作家
代表作
    • 申屠氏》(中國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
    • 歌女紅牡丹》(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
    • 農村三部曲《五奎橋》、《香稻米》、《青龍潭》

生平 編輯

洪深出身於官僚世家,中學時代先後就讀於上海徐匯公學南洋公學天津鈴鐺閣中學,1912年考入北京清華學校實科,被編入丙辰級(1916年是丙辰年,即會在1916年畢業)。1915年創作第一個有對白的劇本《賣梨人》。1916年創作話劇《貧民慘劇》。1916年清華學校畢業後赴美國留學,先就讀於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工系陶瓷製造專業[4],1919年考入哈佛大學貝克(George Pierce Baker英語George Pierce Baker)教授[5]主辦的戲劇訓練班,改學戲劇,並獲碩士學位。1919年創作英文話劇《虹》。1922年回到上海,先後任職於復旦大學暨南大學等校,主要擔任英文教授等職。

1922年冬創作成名劇作《趙閻王》並於1923年2月上演。1923年9月,經歐陽予倩汪優遊介紹,加入戲劇協社。1924年初,他改譯並導演的《少奶奶的扇子》一劇獲得巨大成功。在復旦大學任教時,領導成立了復旦劇社。1928年4月首先提出使用「話劇」一詞作為新式戲劇的名稱,並於次年撰寫了《從中國的「新戲」說到「話劇」》一文。1928年冬加入南國社

1924年進入電影界,1925—1937年間任明星影片公司的編導,創作了《申屠氏》(中國第一個電影文學劇本)、《馮大少爺》、《劫後桃花》、《歌女紅牡丹》(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等電影劇本。同時並創辦中華電影學校,成為中國電影業的開拓者之一。

1929年上海放映美國影片《不怕死英語Welcome Danger》時,他當場憤怒抗議,批判該片肆意醜化中國人,勸導觀眾退票。[6]

1930年加入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左翼戲劇家聯盟。1930年~1932年間,寫出代表作農村三部曲《五奎橋》、《香稻米》、《青龍潭》。

1934年到青島山東大學外文系主任。1935年夏與同在青島的王統照老舍等人共同創辦了文藝刊物《避暑錄話》。[7]

1936年與沈起予夏衍等共同創辦《光明》半月刊。

1936年受聘為中山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教授。[8]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後,洪深辭去大學教授職位,組建救亡演劇隊,深入內地城鄉進行抗日救亡宣傳。1938年赴武漢,在軍委政治部任戲劇科長,組織了十幾個抗敵演劇隊。1940年秋,洪深任文化工作委員會委員。1941年春到廣東中山大學任英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假期中為桂林新中國劇社導演《再會吧,香港!》,1942年被中山大學解聘後到四川江安國立戲劇專科學校任教,同年冬去重慶,為中華劇藝社導演《法西斯細菌》等劇。

抗戰勝利後隨復旦大學回到上海,1947年夏到上海戲劇專科學校任教。在復旦大學、上海戲專任教之餘,編輯《戲劇與電影》周刊,導演《麗人行》等劇。1948年春離滬到廈門大學任教。

1948年末經香港大連輾轉於1949年初抵達北平,5月赴蘇聯參加第一屆世界和平代表大會,9月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為委員。1953年當選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團委員及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理事。1954年被選為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副會長、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繼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並歷任文化部對外文化聯絡事務局副局長、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局局長。

1954年12月,洪深奉派出國與民主德國匈牙利波蘭簽訂文化交流協定。

1955年8月29日因患肺癌北京逝世。 [1][2][9][10]

著作 編輯

洪深一生創作、編譯了38部話劇劇本。[3]

  • 洪深戲曲集. 現代書局. 1932. 
  • 五奎橋. 現代書局. 1934. 
  • 洪深文集. 中國戲劇出版社. 1957.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洪深生平. 中國海洋大學. [2010-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5-04). 
  2. ^ 2.0 2.1 洪深(1894—1955). 中國文化網. [2010-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 ^ 3.0 3.1 洪深:中国话剧导演制度的创立者. 光明網. [失效連結]
  4. ^ 4.0 4.1 洪鈐. 父亲洪深的两次当官. 南方周末. 2010年9月2日總1385期E23版. [2010年12月24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年6月9日). 
  5. ^ 洪鈐. 苦味人生不自哀——写在父亲洪深去世五十五周年之际. 二閒堂. [2010-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0). 
  6. ^ 洪深与“《不怕死》事件” - 不怕死. 豆瓣(手機版). [2022-0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8-28). 
  7. ^ 7.0 7.1 黃仲鳴. 琴台客聚:洪深故居的垃圾桶. 香港文匯報. [2010-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11). 
  8. ^ 黃義祥. 戏剧名家洪深曾任中山大学教授. 嶺南文史. 2006, (2): 42–45. 
  9. ^ 中国文学家辞典·现代第一分册.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79: 397–399. CSBN 17118·16. 
  10. ^ 史軒. 从清华园走出的戏剧大师——洪深. 清華校友網. [2010-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5). 
  11. ^ 洪亮吉、洪深故居. 中國常州網. [2010-1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