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k6gaau3廣州話拼音:lek6 gaau3),又名「瀝漖」,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南洲街道中部,舊時為廣東番禺縣茭塘司瀝滘堡下屬的一個村莊,面積為3600萬平方米。瀝滘在唐朝時開村。現在,瀝滘境內的大姓有衛、羅,衛氏中舉做官的人很多,有「五百年祖德,十三代書香」之稱[1]。瀝滘南部便是珠江後航道,可以看到番禺區沙滘島;北邊是西滘、後滘;東邊與小洲村相望;西鄰石溪村。舊時為番禺縣的水鄉重鎮,種植水稻馬蹄甘蔗荔枝龍眼黃皮等;「瀝滘香米」在本地極為出名。這裏也是糧食、片集散的墟市[2]

瀝滘村歷史悠久,現存的歷史建築,由明朝一直到民國時期都有。1949年之前,瀝滘村有近20間寺廟,現時只有北帝廟天后宮土地廟;村內曾經有三十幾座祠堂(衛氏、羅氏都有),現時只有衛氏十二座,其中衛氏大宗祠被列入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村內亦曾經有古橋、護村牆、更樓;另有1930年廣州市土地局設立的廣州市界碑,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現存放於瀝滘碼頭公園內)。

村名 編輯

「瀝」字在廣州話中有三個音,分別是「laap6」、「lek6」、「lik6」,如果是地名就多數讀「lek6」,瀝滘的「瀝」就是讀「lek6」。

廣州話「瀝」是「珠江下遊河流汊道」的意思;「滘」就是分支河道。屈大均《廣東新語》說:「凡水皆曰海,所見無非是海也......謂水通舟筏者曰江。不通舟筏者曰水。二水相通處曰滘。」也就是說「瀝」、「滘」泛指一般意義上的河網水道。清乾隆十八年(1755年)的《重修南廟碑記》:「瀝滘環鄉皆水......」;《嘉慶丁丑年重修南廟碑記》就說,臨武的湞水,西粵的灕水,經山脈向東流,由會城注入化成瀝江。這裏地處中樞,粵省的江河水,都在這裏匯聚,構成了眾多河網,所以就叫瀝滘。現存的官方文獻最先提起「瀝滘」的是在明朝嘉靖年間出版的《廣州志》[3]。《廣州志》講的是明朝番禺縣茭塘司下的瀝滘堡,包括了瀝滘、沙溪、五鳳等鄰近鄉村的大區域;而提起瀝滘村的現存早期史料,是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的《建築榮恩祠碑記》同萬曆抄本的《衛氏族譜》。而官方史料,就有清朝同治版的《番禺縣誌》:「又東流,中有瀝滘村,分流瀝滘村南北......」。

開村 編輯

瀝滘在唐朝時開村[2]。根據明朝後期衛呂仲在《衛氏族譜》中的說法,宋朝之前,瀝滘有譚、嚴、曾、白等諸多姓氏。宋朝有白解元、嚴進士,後世傳到明朝只有三四十人,都是農民;保留了譚屋基、曾巷口、白社等一系列地名[4]。另外,瀝滘村境內早期也有梁、蔡兩姓[2]

南宋建炎年間,衛氏寧遠公帶着三個兒子由廣東南雄遷至番禺縣,不久後又遷至東莞茶山,三子衛弘在茶山衛屋安家,四子衛衍也在附近的塘邊村開基[5]。惟有二子衛達,見番禺瀝滘風水好,就在敦德里水基龍眼樹腳處安家,成為了瀝滘衛氏開基祖。元末明初,羅氏從善公由江西泰和遷至番禺縣,定居瀝滘。羅氏選擇了離瀝滘水道較遠的村莊東北邊聚居,附籍瀝滘,叫「晝錦里」,也叫「羅地」。二世廣成公生落祖閏、宗閏、積閏、德閏同福閏五個兒子,分別系羅氏仁、義、禮、智、信五大房始祖,後來羅地形成了五房並列的架構[4]。羅氏住正五約,前面是晝錦里,後面就是和樂里[6]。曹氏住南安坊,世代維修海船[4]

發展 編輯

南宋末年,衛氏第五世分出衛惟寅家族代表的「大夫房」及衛伯英家族代表的「御史房」。兩房人在瀝滘大涌劃界:「大夫房」的範圍是水基坊、迎祥坊、一約、二約、三約、四約;「御史房」的範圍是中區坊、西街坊、東街坊、環秀坊、五約。明朝中葉,村逐漸形成兩家望族,也就是衛氏與羅氏[4]。衛氏住在村南,圖甲戶籍登記在瀝滘水六圖各甲各戶,他們建祠堂、修族譜,團結宗族勢力;羅氏宗族住東北邊,圖甲戶籍登記在瀝滘水四十一圖六甲、七甲、八甲與十甲各戶[3]。兩族人還開發了附近的洛溪、大沙、上滘、下滘與後滘的沙田,擴大宗族勢力範圍[4]

兩大宗族之間有相互競爭、針對,也有合作。傳說羅氏榮恩祠前面出頭兩條涌交匯迴旋而成的水氹,衛氏掘針涌堵住了氹,搞橫了羅氏宗族的風水;羅氏人丁有限,藉住兩族通婚穩定宗族勢力。大湧上高有條渡婿橋,屬於羅地和衛氏三約。衛氏宗族空間佈局形成了中心是瀝滘大涌間開的兩大房祠、隨着兩房愈分愈細轉變成由支祠引導的梳式結構,又再聯宗合族,將各房支祠在衛氏大宗祠統一的多層級結構、等級化的過程。而在羅地,羅氏五房輪管的族規形成了以羅氏大宗祠為首、建築肌理順應河涌、扇形展開的梳式佈局[4]

咸豐六年(1856年),英國軍艦攻打廣州瀝滘,看到衛氏大宗祠,還以為是廣州府衙門,於是一炮打過去就把牆給穿了個孔[7]。民國十五年(1926年),廣州市政廳決定拓展廣州市界,南便去到瀝滘,瀝滘正式劃入廣州市範圍。1930年,廣州市土地局與番禺、南海兩縣派人手設立市界碑,其中一碑就在瀝滘水道側邊[4],現時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抗日戰爭時期,衛金允十兄弟繼原偽鄉長衛倫秋打理瀝滘政務[8],他們把持着大權,索性做盡村霸,橫行霸道,村民稱他們為「十老虎」[9]。 衛金允周時帶煲仔入村,鎮壓瀝滘側近二十四鄉及禺南東北地區人民的抗日運動[8]。1944年,衛國堯同抗日武裝部隊趁衛金允十兄弟掃墓,將他們拷走[9]

195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始發展工業,拆除敦睦祠,改作為耐火材料廠。1978年之後,城市工業飛速發展,建立廣瀝單車零件廠、珠江鍍鋅鋼管廠、瀝滘拉絲廠及瀝滘電鍍廠[10];同時期,外地人遷入瀝滘村,再加上村民拆屋起樓,瀝滘逐漸變「城中村」;河涌陸續填埋,有的變成了斷頭涌。2009年,珠江地產拆除了水基坊附近的房屋,並拆掉當時列入海珠區文物保護控制範圍的明朝祠堂「玉溪衛公祠」[11]

現況 編輯

2010年代的瀝滘村面積450萬平方米,戶籍人口為1.3萬人,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多於7萬,是現時廣州城區最大的「城中村」。21世紀初,瀝滘村有關方面就曾宣佈要拆遷,它也是廣州最早宣佈實行舊改的村莊,但一直都沒有下文[1]。2011年,珠光集團在瀝滘簽約,花28.3億元人民幣改造瀝滘[12]。2011年10月,廣州市三舊辦批覆的《瀝滘村「城中村」改造方案》稱,除了衛氏大宗祠之外,其他祠堂「保護性遷建」,也就是原封不動,平移位置。同年12月,四間衛氏房分祠堂列入海珠區登記文物保護單位,也就是原封不動[7]

2013年9月5日,《新快報》在報道中提到「十六間瀝滘舊民居建築作為歷史建築候選」[13]。第二日,瀝滘經濟聯社與開發商邀請了十九戶居民去聯社開會,珠光集團的人送錢給村民,叫村民簽名反對將自己的房屋列入歷史建築,有十二戶村民據說因為怕自己的房屋沒有拆遷補償而被迫簽名,但有人是怕被拉去查而不情願地簽名[14]。9月9日,瀝滘經濟聯社將十二戶村民簽名的信一式多份交了給市長、市委副書記及海珠區政府。9月下旬,廣州市規劃局回復稱,瀝滘村改造將會保護歷史建築,村民也會有安置補償[15]。截至2017年8月,已有71.4%的村民同意瀝滘村改造[12]

2018年3月2日,瀝滘村有史以來第一次舉辦飄色巡遊,邀請了番禺區沙灣飄色隊前來表演。

地鐵車站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沥滘村:改造陷十年僵局. 南方網. 2015-01-14. [失效連結]
  2. ^ 2.0 2.1 2.2 2.3 陳建華等 (編).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海珠区卷》. 廣州: 廣州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0731-659-6. 
  3. ^ 3.0 3.1 石堅平. 宗族、圖甲、市場與區域社會空間——以歷史文獻中的「瀝滘」釋義為中心的考察. 中國社會歷史評論 第十四卷. 2013: 365—373 [2023-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彭穎睿. 珠江邊一個兩姓宗族村落的建構與發展——從《衞合德堂圖記》閱讀瀝滘. 民居與傳統建築研究. 2016: 46—51 [2023-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 
  5. ^ 源誌:茶山衞氏來自河東郡. 南方都市報 (東莞市人民政府入門網站). 2016 [2018-01-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9). 
  6. ^ 羅煜南. 卷十二 里宅. 瀝滘羅氏族譜. 1930. 
  7. ^ 7.0 7.1 瀝滘村改造擬建約40棟高層回遷房. 中奢網. 2012-02-15. 
  8. ^ 8.0 8.1 謝立全. 活捉汉奸恶霸“八老虎”. 廣州文史. 2008-09-16 [2018-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 
  9. ^ 9.0 9.1 衛國堯故居. 廣州文史. 2008-09-10 [2018-03-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3). 
  10. ^ 廣州市海珠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編). 《海珠区志》. 1999. 
  11. ^ 明代古祠堂遭強拆村民自發守護(圖). 廣州日報大洋網. 新浪新聞中心. 2009-04-22 [2023-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8-23). 
  12. ^ 12.0 12.1 廣州瀝滘片區的改造獲表決率71.4% 將打造濱水新地標. 觀點地產網. 2017-08-28 [2018-03-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02). 
  13. ^ 沥滘改造在即,保祠堂也要保特色民居. 新快報. 21CN. 2013-09-05. 
  14. ^ 廣州村民擔心沒有補償 聯名上書反對將家宅列爲歷史建築. 新快報. 觀察者. 2013-09-27 [2023-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 
  15. ^ 官方回應「村民上書反對推薦歷史建築」:有安置補償. 新快報. 鳳凰網. 2013-09-25 [2018-03-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