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福券(德語:Mefo-Wechsel)是由德意志帝國銀行行長沙赫特在1934年設計的一種本票,是納粹德國政府為重整軍備籌措資金的延期付款工具。其名稱來源於出票人「冶金學研究所有限公司」(德語:Metallurgische Forschungsgesellschaft m. b. H.)。梅福券的前身為用於公共建設的奧法券(德語:Öffa-Wechsel)。

由於德國正在進行的重整軍備違反了《凡爾賽條約》的條款,德國需要一種不留書面痕跡的方式來為其籌措資金。沙赫特創建的這種系統僅使用了一百萬帝國馬克的資本,來臨時性地為重整軍備籌款。沙赫特後來說,這一工具「使得帝國銀行可以瞞天過海,將原來不合理、不合法的款項借出給政府」。[1]納粹德國政府保證在五年之內贖回梅福券,故其在實際上成為了與馬克平行使用的一種貨幣。利用梅福券,納粹德國可以繞過對其的軍費限制,不必求助於銀行貸款來重新武裝國防軍。納粹領導人認為他們可以通過未來的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繳獲來贖回梅福券。

1938年,梅福券的發行總量達到了頂峰,共計120億馬克,而同期的國家債券也僅計190億馬克。[2]但是納粹政府並沒有履行1938年贖回梅福券的承諾,而是由時任經濟部長馮克宣佈向德意志帝國銀行發行帝國債券(Reichsschuldverschreibungen)。德意志帝國銀行對這樣的債務重整提出警告,認為這會對貨幣穩定造成風險。結果,沙赫特被解除了行長職務,而馮克被任命為他的繼任者。1939年,希特拉直接控制了德意志帝國銀行然後命令帝國銀行向政府提供無限的貸款,這使得梅福券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台。

參考文獻 編輯

  1. ^ Nuremberg Trial Defendants: Hjalmar Schacht. [2023-02-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1-16). 
  2. ^ Kopper, Christopher. Banking in National Socialist Germany, 1933–39. Financial History Review. April 1998, No. 5 (1):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