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戎國

中国古代部落国家

姜戎,又稱姜戎氏中國春秋時代部落國家之一,為姜姓之戎之一,屬西戎人群。姜戎氏居住在晉國南部,為晉國附庸。《左傳》中曾記載其領袖吾離駒支的故事。

歷史 編輯

姜戎是四嶽之後,與允姓之戎一樣,原居住於瓜州。杜預認為,允姓之戎出自姜姓。

因受到秦國勢力擴張的壓迫,在晉惠公時,其首領吾離率眾移居晉國南方,成為晉國附庸[1]

前627年(周襄王二十五年),姜戎曾協同晉國在崤之戰大敗秦軍[2]

語言 編輯

據《左傳》記載駒支范宣子對話,稱姜戎國與當時中原稱為「華」的諸國在衣服飲食方面有差異,也沒有外交關係,因此不可能洩密[3]。高玉認為這段記載,可用來說明中國古代各國有語言不通的現象[4]張其賢指出對話中的「贅幣不通、言語不達」不是指語言不通,而是指姜戎與中原諸國沒有外交關係,而姜戎國君與稱為「華」的中原諸國貴族之間具有共同的語言(雅言[5]

學術考證 編輯

中華民國學者傅斯年[6]曾認為姜戎出自羌族。學者劉節考證,允字古字與羌、姜相近,因此允姓之戎即姜姓之戎,姜戎氏即羌戎,皆源於羌族[7]。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翦伯贊[8]與冉光榮等人有相同看法[9]

中華人民共和國學者林澐指出,先秦西戎人群是自華夏人群分裂出來[10][11]

學者陳炫瑋認為,姜戎為九州之戎之一[12]

註釋 編輯

  1. ^ 《左傳》〈魯襄公14年〉:「十四年,春,吳告敗於晉,會於向,為吳謀楚故也,范宣子數吳之不德也,以退吳人,執莒公子務婁,以其通楚使也,將執戎子駒支,范宣子親數諸朝,曰,『來,姜戎氏,昔秦人迫逐乃祖吾離於瓜州,乃祖吾離被苫蓋,蒙荊棘,以來歸我先君,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對曰:『昔秦人負恃其眾,貪於土地,逐我諸戎,惠公蠲其大德,謂我諸戎,是四獄之裔冑也,毋是翦棄,賜我南鄙之田……』」
  2. ^ 晉襄公)遂發命,遽興姜戎。子墨衰絰,梁弘御戎,萊駒為右。夏四月辛巳,敗秦師於殽,獲百里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以歸。(《左傳·僖公三十二年》)
  3. ^ >《左傳》〈魯襄公14年〉:「十四年,春……對曰:『……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何惡之能為。』」
  4. ^ 高玉《現代漢語與中國現代文學》:「《左傳》襄公十四年,戎子駒支曰:「我諸戎飲食衣服,不與華同,贄幣不通,言語不達……」……有大量的證據證明在戰國之前普遍存在諸國語言不通的問題。」,台灣:秀威資訊,2008年。
  5. ^ 張其賢《春秋時期族群概念新探》:「駒支雖然提到「(姜)戎」和「華」在某些文化(飲食衣服)上的不同,但他要強調的毋寧是 「(姜)戎」和「華」 互不相干,而且沒有外交接觸(贅幣不通、言語不達)。對照上文士匄指責姜戎向「華」私傳言語,以及下文駒支表示和「華」沒有外交接觸,這裏對「華」的使用,很明顯不是用來指某種文化社群,而是指某一群諸侯國。」註24:「根據〈附錄四〉詞條111引文中先提到「蓋言語漏洩」,後面又提到「言語不達」,可知「言語不達」不是指「姜戎」和「華」互不通曉對方語言,而是指沒有外交接觸。事實上,從駒支熟悉外交場合賦詩明志的禮儀,可知至少姜戎的君長和「華」之貴族具有某些共同語言和文化:即共同的語言(雅言)和禮儀文化。」,發表於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政治科學論叢》39期,2009年3月。
  6. ^ 傅斯年〈姜原〉
  7. ^ 劉節《中國古代宗族移殖史論》,台灣正忠書局,1948年出版。
  8. ^ 剪伯贊《先秦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
  9. ^ 冉光榮、李紹明、周錫銀著《羌族史》,成都:四川出版社,1984年初版。
  10. ^ 《農業類型的演變與戎狄族群的興起》指出「晚商以前北方地區皆為華夏族群的活動地域,所謂『戎狄』族群應當是下一歷史階段里從華夏族群中分裂出去的一部分,因此,華夏與戎狄在血緣上本亦同源。」
  11. ^ 林沄《戎狄非胡論》
  12. ^ 陳炫瑋《考古發現與左傳文獻研究》:「其中九州之戎,過去或以為僅為陸渾戎一族,筆者考證其族群共包括了陸渾戎、揚戎、拒戎、泉戎、皋戎、伊雒之戎、姜戎、茅戎、陰戎等九族。」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