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士打街(Hester Street)是紐約市曼哈頓區下東城的一條街道,東西走向,東到亞瑟斯街(Essex Street),西到中央街(Centre Street),中間在企李士提街科西街之間被薩拉·德拉諾·羅斯福公園打斷。在亞倫街也有一個不連續點[1]

1898年
喜士打街周末集市

歷史 編輯

1851年11月,紐約市議會投票贊成移除在喜士打街和地威臣街路口的自由之竿[2]。1851年12月3日,富蘭克林建築協會在華盛頓大廳舉行第二屆月會。該建築位於包厘街轉角。[3]1912年4月15日,一項調查報告稱在喜士打街一棟房屋內發現有三名妓女等待接客[4]

喜士打街歷來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移民文化的中心。雕塑家雅各布·愛潑斯坦在喜士打街102號長大。最近,猶太區已被曼哈頓華埠吸收,但是還能發現一些猶太潔食和猶太人商店。

 
1905年街景

在喜士打街的東端,在4月到10月的周末,會舉辦露天集市。[5]

文化 編輯

喜士打街出現在亞伯拉罕.卡恩1896年的小說《耶可:紐約隔都的故事》中。作為移民經歷的象徵,這條街是1975年電影 《喜士打街》的標題,由卡恩的小說改編。

參考 編輯

  1. ^ Allen & Pike Streets (PDF). [2018-05-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1-18). 
  2. ^ New York City, New York Daily Times, 1851-11-13, p. 1.
  3. ^ Special Notices, New York Daily Times, 1851-11-29.
  4. ^ Commercialized Prostitution in New York City, George Jackson Kneeland, New ed., rev. to date, New York, 1914, p. 16.
  5. ^ Chou, Jessica. Hester Street Fair. New York. 2011-06-10 [2018-02-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