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殿英(1842年—1907年),名佑孫殿英以字行江蘇常州人,軍功保舉六品銜,賞藍翎,歷任浙江西安臨海縣丞平湖縣知縣,後補同知府,欽加監運使銜,賞換花翎,授中議大夫,覃恩封,晉封通奉大夫。

1898年,吳殿英、吳稚英等人在廣西時期的照片。二排中立者為吳殿英,左一為吳稚英,後排右二為莊蘊寬

生平

編輯

光緒舉人,自光緒十三年(1888年)起任浙江平湖縣知縣。任內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同士紳朱之榛在平湖縣小湖墩創建了瀛洲書院[1]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卸任。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吳殿英調任候補知府署理錢塘縣。從平湖縣離任後,正逢張之洞於1896年籌建湖北新軍。54歲的吳殿英本來不願赴湖北任職,但常州同鄉趙鳳昌(張之洞首席幕僚)對其大力遊說,加上其子吳稚英已先期被趙鳳昌調往湖北任官,故吳殿英最終來到湖北,成為張之洞負責軍事教育的幕僚。 [1]

1896年,張之洞重任湖廣總督,吳殿英被任命為都司銜監操官,負責組織訓練湖北護軍(湖北新軍的前身)。為此,吳殿英還專門到日本考察了半年。在他的努力下,湖北新軍在各方面都超過了舊式軍隊。[2]他還參與創辦湖北武備學堂

吳殿英還多次派學生到日本學習軍事,其中就有黃興。到辛亥革命前期,湖北新軍共15000人,其中加入革命組織的就有2000多人,受革命組織影響的有4000多人,站在清廷方面的不到1000人。[2]

1907年,慈禧太后曾對端方說:「造就人才的是湖北,我所慮也在湖北。」1907年2月,清廷以「狂悖無法」為由將吳殿英撤職嚴辦。不久,吳殿英便於同年逝世了。[1]

其子吳稚英受到其牽連,也被免職,後於1913年逝世。[1] ①考證來源於吳氏族譜(老四房)

家庭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