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拱(?—1176年),南宋初年將領,吳玠長子,德順軍隴干(今甘肅靜寧)人。一說實為吳玠父吳扆與婢女的私生子,吳扆害怕妻子劉氏,於是讓吳玠撫養吳拱為子。[1]

早年隨父從軍。紹興九年(1139年)六月,吳玠去世,吳拱在右護軍從軍,紹興十一年(1141年)紹興和議之前,吳拱為右武郎、涇原路兵馬都監,後任右護軍後部軍官。紹興十七年(1141年),右護軍改為興州御前諸軍,吳拱為後部同統制、階州成州西和州鳳州都鈐轄兼成州知州。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吳拱升樞密院副都承旨,任利州西路駐札御前中軍都統制、階州、成州、西和州、鳳州副都總管兼成州知州。

紹興三十一(1161年)年三月,金國完顏亮準備侵宋,吳拱以利州西路御前中軍都統制率軍三千,東戍襄陽,改為襄陽知府。吳拱升任鄂州駐札御前諸軍都統制,兼任湖北、京西制置使,與成閔鎮江府御前諸軍都統制兼淮東制置使)、李顯忠建康府御前諸軍都統制兼淮西制置使),並稱為三大帥。十二月,金國水軍進攻茨湖(今老河口市西北漢水南岸),吳拱部將史俊涉水登上金軍船隻殺敵,金船驚慌失措,宋軍乘勢進攻,金軍敗走。吳拱在忠義軍配合下攻下鄧州汝州。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二月,吳拱進屯南陽,派部將協助趙樽固守新占的蔡州(今汝南)。金軍大舉圍攻蔡州,吳拱派部將王宣率步騎1萬3千援救,在確山大敗金軍,趙樽乘機撤出蔡州南歸,王宣率部回襄陽。六月,以茨湖之戰,命鄂州駐札御前諸軍都統制、充湖北京西制置使、京西北路招討使吳拱為安遠軍承宣使、主管侍衛步軍司公事,與金人議和,故三招討並除管軍而結局。乾道五年(1167年),吳拱任利州路安撫使、興元府知府、駐札御前諸軍都統制。興修水利,「盡修六堰,浚大小渠六十五里,凡溉南鄭、褒城田二十三萬三千畝有奇。詔獎諭拱」。後領武康軍節度使淳熙二年(1175年)免職授宮觀閒差,次年出任侍衛馬軍都指揮使,不久去世,諡號襄烈。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卷十二·乙集》:吳襄烈拱,本吳涪王玠庶弟也。父扆為軍校,娶劉氏,生子玠、璘,既而其家婢生拱。劉氏悍而妒,扆憚之,命玠名為已子。然拱為人頗類玠,屢歷行陣,亦得軍士心。晚與璘子挺同為管軍節度使,而玠官止使相,拱止節制使;璘官至太傅,封新安郡王,挺亦至太尉。古人言「智將不如福將」,玠、璘近之矣。奉議郎李荀老,太宰邦彥猶子也,娶璘中女,能道其家事如此雲。
  • 宋史》卷三六六《吳玠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