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堅(1895年1月9日—1935年3月21日),原名劉永福,又名劉永田四川平昌人。

生平 編輯

1920年赴歐勤工儉學,先到比利時,後到巴黎。1921年初參加勞動學會,廣泛參與政治鬥爭,並宣傳馬克思主義。1922年與周恩來趙世炎等共同組建中國少年共產黨,後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3年,劉伯堅赴莫斯科,入莫斯科東方大學,後任中共旅莫支部書記。1926年春,馮玉祥到蘇聯考察,劉伯堅參加接待。馮玉祥邀請劉伯堅回國任國民軍的政治部副部長。

1927年4月,劉伯堅與王淑振結婚。同年夏,馮玉祥在軍內清黨,劉伯堅被「禮送」到武漢。隨後,去上海從事秘密活動。1928年,劉伯堅再度赴蘇聯,入伏龍芝軍事學院學習。[1]

1930年,劉伯堅回國,第二年進入江西中央蘇區,先後任軍委秘書長、紅軍黨校政治部主任。1931年參與對國民革命軍第二十六路軍的策反,在二十六路軍發起寧都暴動後,任紅五軍團政治部主任。1934年10月,紅軍主力長征後,劉伯堅被留下任贛南軍區政治部主任。

1935年3月初,劉伯堅在戰鬥中左腿中彈被俘,在監獄中寫下《帶鐐行》、《移獄》、《獄中月夜》等詩歌。3月21日在大庾被處決,妻子王淑振也在戰鬥中陣亡。今平昌縣留有劉伯堅烈士故居劉伯堅烈士紀念碑,以茲紀念。

有三子:劉虎生劉豹生劉熊生[2]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劉伯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四川省平昌縣政府入門網站
  2. ^ 劉伯堅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中華劉氏族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