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場理論(en: Decision Field Theory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是一種分析人類在做決定時的動態認知的理論。這個理論是一個描述人做出決定的過程的認知模型,而不是一個用來判定人應該或者必須將如何決定的理性或者規範的理論。這個理論描述的是一個人的偏好在作出決策前的變化過程,而不是一個偏好的固定狀態,所以,這個理論是一個動態而非靜態的決策理論。偏好演化的過程,用數學的方式表達為一個稱為擴散的隨機過程。這個過程可以用來顧及人類在不確定性中如何做出決策,在時間壓力下人類的判斷會做出怎樣的改變,以及選項的內容如何改變人類的偏好。這個模型不僅能分析選項,還能分析最終決定和反饋時間。決策場理論是Jerome R. Busemeyer和James T. Townsend在1993年發表的。[1][2][3][4] 決策場理論已知可以解釋很多人類選擇行為中的謎團,包括一些違反隨機佔優性、違反隨即傳遞性、違反替代物的獨立性、排序對偏好的效果、速度和精確度的互斥效應、可能性和決策時間的負相關性、時間壓力下決定的改變和選項與代價之間的偏好倒置等等。決策場理論也向神經科學搭起一座橋樑。近期,決策場理論的作者們開始探索一個稱為量子認知模型的新的理論方向。

簡介 編輯

 
決策流程中基本思路的案例。

決策場理論得名於一個早期的研究方法,也就是Kurt Lewin的普通心理學理論里的避免衝突模型。這個模型被Lewin稱作場理論。決策場理論屬於一類在認知科學中很多領域都在使用的線性採樣模型。

下圖描繪了線性採樣模型中,決策流程里的基本思路。

假設決策者一開始在t=0的時間看到的是一個含有三個選項A、B、C。圖中的橫軸代表思考所用的時間(以秒為單位),縱軸代表偏好的強度。圖中的每條曲線代表着在某一時刻里某個選項的偏好強度。

由圖可見,在每個時間點,決策者都在考慮不同的選項的回報。這種權衡又反過來影響了他對每個選項的看法。把對於這些選項的綜合評論集成在一起就可以得出每個時間點的偏好狀態。在圖例中,在選擇過程的早期(200到300毫秒的時候),注意力集中在對B選項的偏好上,但之後(600毫秒以後)注意力就轉向了對A選項的偏好上。停止思考的規定是被一個門檻所限定的(在這個例子裏是1):第一個達到1的選項作為最終決定,在這個例子裏是經過一秒以後達到1的選項A。選擇的可能性是根據第一個通過門檻勝出的選項來判定的,決策總時長是根據某個選項所達到門檻所需要的時間來決定的。

門檻是影響速度-精確度互斥效應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圖1中,如果門檻設置為一個較低的數值,比如0.5,那麼選項B會較早勝出,整個決策所用的時間也會短些。由此可見,在時間壓力下,決策是可以改變的。高門檻需要某個選項達到強偏好,這需要對各選項的更多信息進行取樣分析。這樣就拉長了決策所需要的時間,提高準確度。低門檻的情景下一個較弱的偏好即可達成決策。無需對大量的信息進行取樣,減短決策時間。在時間壓力較大的情況下,決策者必須設定較低的門檻,但在時間壓力較小的情況下,決策者可以提高門檻來增加決策的準確性。非常仔細和認真的決策者傾向於選用較高的門檻,衝動和粗心的決策者會選擇一個較低的門檻。

(…)

對於內容效應的解釋 編輯

神經科學 編輯

參見 編輯

  1. ^ Busemeyer, J. R., & Townsend, J. T. (1993) Decision Field Theory: A dynamic cognition approach to decision making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sychological Review, 100, 432–459.
  2. ^ Busemeyer, J. R., & Diederich, A. (2002). Survey of decision field theory. Mathematical Social Sciences, 43(3), 345-370.
  3. ^ Busemeyer, J. R., & Johnson, J. G. (2004). Computational models of decision making. Blackwell handbook of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 133-154.
  4. ^ Busemeyer, J. R., & Johnson, J. G. (2008). Microprocess models of decision making. Cambridge handbook of computational psychology, 30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