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

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是王芸生編著的一本講述近代中日關係的著作,共計八卷,最早是1930年代《大公報》同名專欄的結集。日文譯本書名為《日中外交六十年史》。

三聯書店2005年版第一卷封面

本書被認為是1930年代系統研究中日關係史的論著,也是一部翔實研究日本侵華史的科學專著。[1]它被認為是同田中奏摺一樣的重要的宣傳抗日救亡的文件。

書中大量運用了檔案、原始文獻,包括《日本外交文書》、故宮檔案、李鴻章文集等。作者說,本書「不加剪裁,純任文獻自身說明真相」。

出版過程 編輯

王芸生1931年翻閱清朝歷史檔案,於1932年1月11日起在《大公報》開設專欄「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擬從1871年中日兩國簽訂《中日修好條規》寫至1931年「九一八事件」。其目的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國恥認明,國難可救」。1932年4月,《大公報》社出版部將連載文稿匯集成冊,是為第一卷。其後陸續出版第二至七卷,當第七卷寫至1919年的史料時,因時局動盪及王芸生工作繁重而被擱置,至1982年方才全部出齊。1933年3月起,由末廣重雄監修、波多野乾一和長野熏合譯,日本龍溪書店陸續出版此書。[2][3]

影響 編輯

「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專欄很早就受到日本關注,很快有日文譯本。專欄集結出書後,蔣介石非常重視,1934年特地請王芸生到廬山授課。傳到延安後,也受到毛澤東重視。1957年,周恩來希望重新出版該書。1972年,田中角榮訪華,兩次提到該書。

評價 編輯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員沈予指出,《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在79年初版時代,它提供了研究中日關係的典範之作,是他們研究採用最多的參考書。王芸生從一個報人描寫歷史,讓讀者覺得材料很豐富,用了別人沒有的材料,內容引人注目。但資料用得太多,沒有去粗取精,缺乏內在規律的解釋和有系統的闡述。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研研究員林明德認為王芸生第一卷專論甲午戰爭,連用豐富的資料所作先驅性研究,但方法論比較局限於列強勢力均衡以及宮廷內黨爭的觀點,對列強以及日本的外交批判。第四卷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評論此戰前因後果,批判所謂秘密議定書,立論周延,中韓研究也有豐富的材料。[4]

二人都認為《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在史學方法還可以改善,但是王芸生是報人描寫歷史,無法苛求。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王芝琛等,「六十年來中國與日本」,讀書,2006年第3期,p14-23
  2. ^ 實習生:燕舞、廖恬,責編:楊育權.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 央視國際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05年8月15日 [2011-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10) (簡體中文). 
  3. ^ 王鵬.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的出版前后. 中國網 來源:舊書信息報. 2002年9月10日 [2011-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簡體中文). 
  4. ^ 六十年來的中國近代史研究(下冊〉pp440-460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