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邦電力株式會社( 日語:東邦電力とうほうでんりょく Tōhōdenryoku )是一家日本電力公司,存在於大正時代至昭和戰前時期,為當時的主要電力公司之一,與東京電燈大同電力宇治川電氣日本電力合稱「五大電力會社」。

東邦電力株式會社
東邦電力株式会社
公司類型株式會社
公司前身名古屋電燈日語名古屋電燈→關西電氣、九州電燈鐵道日語九州電灯鉄道
公司結局政策性收購
後繼機構日本發送電 ...等
成立1922年(大正11年)6月26日
結束1942年4月1日
總部 日本東京市麴町區丸之內1丁目6番地
產業電力業
實收資本額2億6100萬日圓[1]

東邦電力的主要前身是愛知縣名古屋電燈日語名古屋電燈福岡縣九州電燈鐵道日語九州電灯鉄道。 1922年6月,名古屋電燈 (當時已改名為關西電氣)與九州電燈鐵道合併成立東邦電力。成為以中部九州地區為核心的電力公司,之後更將其供電範圍擴大到橫跨中部、關西四國和九州共14個府縣。

1942年4月根據日本二戰時期頒佈的《電力國家統製法案》,東邦電力被迫解散,設施被日本發送電等半官營公司接收。戰後東邦電力的發電廠和供電地區進行了重組,成為今日中部電力關西電力四國電力九州電力四家公司。

歷史 編輯

 
1930年代東邦電力的廣告

東邦電力的主要前身是愛知縣的名古屋電燈和福岡縣的九州電燈鐵道。[2] 1921年10月奈良縣的電力公司關西水力電氣日語関西水力電気合併名古屋電燈,藉此獲得關西水力電氣的電力供應,合併後關西水力電氣更名為關西電氣。緊接着1922年6月關西電氣合併九州電燈鐵道,以擴大公司規模與資金。由於營業範圍擴大至關西以外,因此更名為東邦電力。在法律上關西水力電氣為東邦電力的法定前身公司[2],不過名古屋電燈的歷史更為悠久,規模也較大,因此東邦電力將公司的成立追溯至名古屋電燈成立的1887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到大正時代末期,日本形成五家主要電力公司[3] 。這五家公司合稱「五大電力會社」,包括中部和九州的東邦電力、關東的東京電燈、關西的宇治川電力、大同電力和日本電力[3],其中東邦電力的規模僅次於東京電燈[4],位居行業第二,公司資本金一開始就超過1億日元,最終達到2.61億日元。1920年代中期該公司參與了被稱為「電力戰爭」的市場競爭,通過其子公司與東京電燈在關東地區展開競爭,並贏得最終的勝利。此外,五大電力會社中的大同電力前身也是名古屋電燈,因此與東邦電力是姊妹公司。

東邦電力的三大前身公司中,原九州電燈鐵道的管理團隊是東邦電力的主要管理團隊。特別是松永安左衛門從關西電氣時代起便擔任副社長,並在1928年起擔任社長,松永採用「科學管理」作為管理方針,將東邦電力的電力供應地區確立為愛知縣、岐阜靜岡三重縣滋賀縣京都府、奈良縣、和歌山縣兵庫縣德島縣福岡縣佐賀縣長崎縣熊本縣,共13個府縣[2] 。另外東邦電力將總部設於營業區域以外的東京,並在名古屋、福岡等供應區域內的18個城市設有分公司。為了確保電力供應,東邦電力開展了以飛驒川日語飛騨川為中心的水力發電站和城市郊區的大型火力發電站建設。

東邦電力的合併、收購直到公司解散前夕一直進行,同時也從被合併的公司接管燃氣供應、鐵路等非電力業務,例如:東邦瓦斯,但是這些副業部門在1934年之後,除了原屬於九州電燈鐵道的鐵路事業外,都獨立出東邦電力,並形成旗下擁有電力、燃氣、鐵路等眾多公用事業公司的東邦電力集團。

九一八事變中日戰爭一觸即發,隨着五一五事件二二六事件的發生,軍方開始控制政府,軍方控制的政府渴望掌控電力事業。1938年與《國家總動員法》一併頒佈了《電力管理法》、《日本發送電株式會社法》、《與電力管理相關的公司債券處理法》,宣示政府完全控制電力事業的決心。1939年半官營的日本發送電成立,隨後又成立9家(北海道、東北、關東日語関東配電中部日語中部配電北陸日語北陸配電關西日語関西配電、中國 、四國、九州日語九州配電)半官營配電公司。在此背景下東邦電力有限公司於1942年4月1日解散,發送電設備被迫售予日本發送電,配電業務則於1942年4月1日併入中部、關西、四國、九州配電。

戰後,在駐日盟軍總司令部要求下通過《過度經濟力集中排除法》推動經濟民主化,日本發送電和關東配電也被要求進行解散重組。 1951年5月1日,日本現有9家主要電力公司成立,原東邦電力所在地區被中部電力、關西電力、四國電力、九州電力4家公司接管。另外東邦瓦斯、西部瓦斯日語西部ガスIbiden日語イビデン(原揖斐川電氣)是原東邦電力集團中存續至今的公司,而西日本鐵道(西鐵)則是東邦電力集團與其他集團所屬公司合併形成的。

電力戰 編輯

中部地區 編輯

中部地區的電力供應長期由名古屋電燈獨佔,但是1921年名古屋電燈社長福澤桃介成立的矢作水力日語矢作水力加入中部地區的電力供應,矢作水力在中部地區的事業獲得名古屋電燈和繼承的東邦電力同意。但是1923年為了開發莊川日語庄川水系,來自關西地區的日本電力也與東邦電力在中部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競爭,1924年3月東邦電力與日電達成協議,日電獲得莊川水系開發權,但必須向東邦電力提供電力,且不得爭奪東邦電力在愛知、岐阜的既有利益。

另外作為東邦電力進出關東的反擊,東京電燈也在1926年開始計劃進軍中部地區,隔年獲得遞信省許可,1929年東京電燈開始在中部地區供電,然而1930年東京電燈的社長若尾璋八因經營不善被迫退出公司,由其主導的東京電燈進出中部計劃被喊停,除了發電站之外,所有設備都賣給東邦電力,發電站發出的電力也賣給東邦電力,增加東邦電力在四日市方面的供電。

關東地區 編輯

東邦電力向東京擴張時,首先的目標是合併早川電力,早川電力以濱松為中心向靜岡縣西部(原日英水電日語日英水電供電區)供電,與東邦電力在濱松市的營業重疊。本來合併早川電力是為了達成在濱松的獨佔,但早川電力除了向靜岡縣內供電外,還獲得了向東京市及周邊五個町村供電的許可,早川電力原定開發山梨縣早川日語早川 (山梨県)的水利資源,但是遭遇關東大地震,導致經營困難,東邦電力於是趁機提出合併早川電力。

在合併早川電力時,東邦電力還獲得開發吾妻川日語吾妻川的群馬電力 (已由早川電力控制),以及收購向京急電鐵供電的電力公司,獲得穩定的下遊客戶。1925年東邦電力正式將早川電力併入,並成立子公司東京電力日語東京電力 (1925-1928) (與今日的東京電力無關),東邦電力握有東京電力40%股份。此後東邦電力利用中部地區的剩餘電力供給關東地區,建設大型火力發電站--名古屋火力發電站日語名古屋火力発電所,以及高壓輸電線,東京電力與關東東區的東京電燈開始激烈削價競爭,到1927年下半年東京電力半年間增加50%的供電量,但是因為大幅削價,實際業績不如預期。

另一方面東京電燈的業績也受到競爭影響,兩間公司的經營都因競爭而惡化,對兩間公司大幅投資的三井銀行安田銀行於是介入,促成東京電力與東京電燈和解,東京電力併入東京電燈,東京電燈以公司股份支付收購金,使得東邦集團的東邦証券保有成為東京電燈的最大股東,握有東京電燈超過5%的股份。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大阪屋商店調査部(編). 株式年鑑 昭和17年版. 大同書院. 1942. 
  2. ^ 2.0 2.1 2.2 東邦電力史編纂委員會(編)『東邦電力史』東邦電力史刊行會、1962年。
  3. ^ 3.0 3.1 中部電力電気事業史編纂委員會(編)『中部地方電気事業史』 上巻・下巻、中部電力、1995年。
  4. ^ 三宅晴輝『日本コンツェルン全書』 13 電力コンツェルン読本、春秋社、1937年。

文獻 編輯

  • 東邦電力史編纂委員會(編). 東邦電力史. 東邦電力史刊行會. 1962. 
  • 東邦電力史 前史稿本及年譜. 東邦電力史刊行會. 1961. 
  • 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編纂委員會(編). 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 関西地方電気事業百年史編纂委員會. 1987. 
  • 九州電力 (編). 九州地方電気事業史. 九州電力. 2007. 
  • 桐沢伊久太郎(編). 矢作水力株式会社十年史. 矢作水力. 1929. NDLJP:. 
  • 中部電力電気事業史編纂委員會(編). 中部地方電気事業史 上巻・下巻. 中部電力. 1995. 
  • 東京電力 (編). 関東の電気事業と東京電力. 東京電力. 2002. 
  • 西日本鉄道株式會社100年史編纂委員會(編). 西日本鉄道百年史. 西日本鉄道. 2008. 
  • 中部電力企畫室(編). 中部電力史略. 中部電力. 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