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繁簡處理/檔案1

目前討論:Wikipedia talk:繁簡處理

2003年2月15日 02:17 - 2003年4月15日 17:30 的討論


關於中文版的認真建議

作為一個嚴肅認真的學術作品。我不認為應該有兩個漢語版本的WikiPedia。

從技術上來說,Unicode 允許使用全部的字符。維護一個正字的版本,並在輸出時選擇性地將文字轉換成簡化的版本是可行的。另一方面,可以構造工具,協助懂正字的朋友透過工具和與原作者溝通將原輸入的簡化漢字部份轉換為正字。

從維護的角度上看,維護兩個或以上的版本將是十分的不便。

從使用的角度上看,要用戶查找兩個版本亦是不合理的。

文字的使用,我想有一些原則:

1. 使用最準確的字。專有的名稱使用該名稱的發布的文字。法律條文用其發布的文字。外來名及譯名用其原有文字形式加括其中文譯名,如有多個譯名,以分號相隔並注以其文化背景。一般的文章以其第一次發表或最早最流行的文字作準。


即:以簡化漢字命名的人和機構以其簡化漢字為準。以正字命名的人和機構命名的人以正字為準。如命名時使用了異體字,則仍使用原來的異體字。

2. 癈除頓號,專有名稱中的大黑點,以逗號代替。

3. 建立一套標點和加注的規範。最好可以建立一個利用詞條產生一個標準的XML 檔的轉換。另外,資料來源最好用內部注(僅編輯可看)的形式記錄,以便日後查證。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需要逐步建立及完善以下一些工具和數據庫:

1. 將文字簡化成簡化漢字版的程序。這個程序除了可以從正字的網頁產生簡化文字版的網頁外,還可以用在檢索上。有了它,我們就可以任何漢字進行檢索。

2. 建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差異的對照表。這個對照表允許輸出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版:如果我們編寫了一個關於美國總統的條目,我們可以有 zh_TW:柯林頓 zh_HK:克林頓 zh_CN: 克林頓

3. 建立一個協助將簡化漢字轉成正字的輔助工具。這個工具可以參考利用上一個對照表。

4. 一個利用1的工具產生不同文字版本 zh_TW, zh_HK, zh_CN, zh_SG, ... 的程序。

5. 將漢字羅馬化的工具。


關於中文版的認真建議

作為一個嚴肅認真的學術作品。我不認為應該有兩個漢語版本的WikiPedia。

從技術上來說,Unicode 允許使用全部的字符。維護一個正字的版本,並在輸出時選擇性地將文字轉換成簡化的版本是可行的。另一方面,可以構造工具,協助懂正字的朋友透過工具和與原作者溝通將原輸入的簡化漢字部份轉換為正字。

從維護的角度上看,維護兩個或以上的版本將是十分的不便。

從使用的角度上看,要用戶查找兩個版本亦是不合理的。

文字的使用,我想有一些原則:

1. 使用最準確的字。專有的名稱使用該名稱的發佈的文字。法律條文用其發佈的文字。外來名及譯名用其原有文字形式加括其中文譯名,如有多個譯名,以分號相隔並注以其文化背景。一般的文章以其第一次發表或最早最流行的文字作準。

即:以簡化漢字命名的人和機構以其簡化漢字為準。以正字命名的人和機構命名的人以正字為準。如命名時使用了異體字,則仍使用原來的異體字。

2. 癈除頓號,專有名稱中的大黑點,以逗號代替。

3. 建立一套標點和加注的規範。最好可以建立一個利用詞條產生一個標準的XML 檔的轉換。另外,資料來源最好用內部注(僅編輯可看)的形式記錄,以便日後查證。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需要逐步建立及完善以下一些工具和數據庫:

1. 將文字簡化成簡化漢字版的程式。這個程式除了可以從正字的網頁產生簡化文字版的網頁外,還可以用在檢索上。有了它,我們就可以任何漢字進行檢索。

2. 建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語言差異的對照表。這個對照表允許輸出不同文化背景的語言版:如果我們編寫了一個關於美國總統的條目,我們可以有 zh_TW:柯林頓 zh_HK:克林頓 zh_CN: 克林頓

3. 建立一個協助將簡化漢字轉成正字的輔助工具。這個工具可以參考利用上一個對照表。

4. 一個利用1的工具產生不同文字版本 zh_TW, zh_HK, zh_CN, zh_SG, ... 的程序。

5. 將漢字羅馬化的工具。


一些建議

1.能否將繁體中文部份另立一個tw.wikipedia.org網域?

2.能否在進入繁體網頁後鏈結到簡體條目的部份加註[簡]?

臺北 飛馬


Lorenzarius的疑問

有人能夠把繁體/簡體中文Wikipedia到現時為此的討論組織一下嗎?我認為我們應該盡快解決這個如此重要的問題,否則當文章越來越多的時候,情況將會非常混亂,要再改變就更難了。

現時的zh.100ke.info其實是主要簡體中文wikipedia,因其一般介面是簡體,主頁亦是簡體,只不過繁體版本的文章亦放在zh.100ke.info之下,與其簡體版本共存。而繁/簡兩版本之間就只由一條外加的連結來連接,並沒有其他的相互作用。這根本上與繁簡分站沒有甚麼分別。

其實繁簡分站最大的問題是同一文章兩個版本之間要如何去維持一致性。當其中一個版本被修改時,另一個版本仍然是維持原貌(甚至是被另一參與者修改),造成繁簡兩版本的不一致,這就是我們不想見到的情況。而這個問題其實是不是繁簡分站/不分站就能解決到呢?

其實對於同一篇文章,其繁體版本與其簡體版本有何分別呢?只是在繁簡字的分別,抑或包括各地用詞的分別呢?若然是包括後者,那麼應該分香港版本(我就是來自香港的,別忘了香港也是用繁體的)及台灣版本嗎?(當然是不應該!但的確各地所用的中文是有不少的分別。)

如果繁簡不分站,介面的問題難解決嗎? --Lorenzarius


標點的問題

廢除頓號及間隔號?中國文字中的各個標點符號都有其獨特的作用,並不是可以隨便用一個標點去取代另一個標點的功能。我並不知道將來的中文會演化成怎樣,但Wikipedia只是一本百科全書,而並不是一個推行文字改革的地方。我們所負責的只是如實去記錄人類的知識。更何況鍵入頓號、間隔號或其他標點並不是甚麼難事,請別要為我們的惰性去找任何的藉口。

另外我看到不少的條目都是使用句點﹙full stop﹚而不是用句號。所以我建議中文Wikipedia全面使用全形標點,以維持統一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標點符號用法 --Lorenzarius 2003年2月22日 07:14 (UTC)



關於繁簡體轉換

我來總結到目前為止的討論情況。目前有以下幾種方案可供選擇:

  1. 繁體/簡體分站。我認為該方案不太可行,因為Wikipedia站點的命名原則是以語言代碼來命名,而中文只有一個語言代碼zh。
  2. 開發軟件。不論用戶輸入的是簡體、繁體甚至是簡繁體混合,最後只以一種形式呈現。而且用戶應該還可以自行定義所要顯示的版本。該方案我認為雖然很好,但是需要大量人力支援,目前似乎很難辦到。
  3. 只維護一個版本的中文Wikipedia。該方案最方便,但是很多台灣、香港及海外的用戶就無法參與,因此不太好。
  4. 維持現狀,一個站點內有兩個版本,而兩個版本不能同時更新。此種方法技術上相當方便,不需做出任何修改,但是維護起來非常不方便。

歡迎大家繼續討論。

關於其它

  1. 計算機中文輸入時,確實有一些標點符號較難輸入,但是我認為還是應當採用國家的現行辦法。
  2. 句尾全部使用句號。
  3. 每一段開始前還是應該有兩個單字的空格,因為這也是目前標準漢語的規範。
  4. 我建議目前還是主要以維護簡體字版為主,許多程序的設計需要大量人力,而目前參與人數太少,還無法進行程序的修改/編寫。現階段可以使用以下網址來進行繁簡體轉換http://www.dfzx.info/cgi-bin/bigate/。Windows用戶應該可以下載一些繁簡體轉換的軟件,不過目前好像在Linux上還沒有:(。
  5. 我以為現在應當先翻譯所有的幫助文件。有關翻譯的相關問題可以到Wikipedia_對話:翻譯者守則進行討論。
  6. 有什麼建議請提出來,大家一起討論。

--Formulax 2003年3月1日 03:32 (UTC)

我亦認為應該只維持一個版本的中文Wikipedia,始終繁體/簡體並不是語言的分別。方案四隻是目前大家未達共識而採取的臨時辦法,絕對不能解決問題,可以不理。方案三肯定不可行,我想原因很明顯。
我是同意在《關於中文版的認真建議》中對繁/簡問題的建議:只維持一個繁體版本,然後利用軟體作繁簡轉換。那麼為甚麼應維持的不是簡體而是繁體?不要以為我有偏見。其實原因很簡單,「繁轉簡」比「簡轉繁」易得多﹙因為繁轉簡是多個字轉為一個字,反之簡轉繁一個字可以轉為多個不同的字﹚。 --Lorenzarius 2003年3月1日 14:08 (UTC)
無論是維護哪個版本,簡轉繁的問題一定會碰到,很多網友還是以輸入簡體中文為主,即時只維護一個繁體版本,還是需要將簡體轉換成繁體。--Formulax 2003年3月4日 08:07 (UTC)
說的也是。我有一個﹙異想天開的﹚想法:維持一個拼音版本的中文Wikipedia可行嗎?--Lorenzarius 2003年3月4日 10:08 (UTC)
拼音版本也有問題啊,到底是用漢語拼音還是台灣的拼音啊?:-)看來還是祖國統一比較好啊!:-) --203.124.0.245 2003年3月12日 10:37 (UTC)
漢語拼音不就是國際通用的中文拼音法嗎?台灣的「通用拼音」除了在台灣還有在哪個地方是通用的?--Lorenzarius 2003年3月13日 15:58 (UTC)

我覺得或許我們沒有必要重頭開始寫程序,昨天查了一下google,發現其實有很多在線繁簡體轉換的程序。只要能找一個進行合作的話,或許可以省下很多編寫程序的時間。--Formulax 2003年3月22日 08:44 (UTC)


===Wikipedia中文編碼約定===
我認為這個問題沒有這麼複雜,我提一個解決的框架歡迎大家來討論。
我們約定:

  • 將所有頁面的轉換任務全部留給客戶端解釋處理;
  • 服務端至少應能夠接受UTF8的編碼格式,確保輸入的字符編碼為UTF8編碼的
    任務交給客戶端的系統和輸入法解決;
  • 由服務端傳遞到客戶端的媒體的MIME應為XML格式,對媒體語意及表現形式的
    正確解釋同樣完全由客戶端負責,這一點對於目前的瀏覽器應該不成問題。
--Mashellwe 2003年3月27日13:27 (GMT+8:00)
目前所有語言版本的Wikipedia都支援UTF8,這點沒有問題。至於是否是XML格式,我不太清楚,Wikipedia的幫助文檔也沒有提到。交有客戶端自行處理其實就是維持現狀,目前造成非常大的不方便(例如,有一些內容是簡體字,另一些是繁體字等)。我們的想法是能夠實現繁體/簡體的自動轉換。無論用戶用哪一種編碼輸入,最後結果可以根據用戶的要求自動顯示。--Formulax


我發現如果我們將精力現在過多的放在繁簡體問題上,那麼我們有可能就將自己拖入了泥潭之中,因為這個問題不管我們是如何宣稱的,其必然牽涉到很多客觀方面的因素,而這些因素和我們目前的主旨很可能是不相干的。我們目前最重要的是如何利用各種合理的手段豐富Wikipedia。我想目前之所以對這個問題一直存在爭論,「不方便」這個原因還在其次,主要還是各種其他偏見甚或政治的原因。之所以對這個問題提出上面的約定理由在於
  • 目前技術條件已經成熟到使這些約定成為事實的程度;
  • 如果客戶端的輸入法可以保證輸入的是UTF8編碼,那麼現在的幾乎所有瀏覽器都可以對其進行正確的針對本地編碼的解釋;
  • 這樣同時也使得不同語言的用戶(不限於簡繁體中文用戶)透明的輸入各自偏好的編碼,而不必關心(前提是其它用戶的客戶端可以識別相應編碼)其>它用戶的編碼系統;
  • 至於簡繁的內容混合在一頁內是否合適,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目前的情況下分清簡繁體內容和儘快的豐富內容相比,我想後者更為重要;
  • 使用XML作為數據形式可以提供更多的靈活性,甚至不要求客戶端一定是桌面電腦或者一定是傳統瀏覽器。並且對於客戶端編寫新的、有針對性的(比如分別搜索不同語言編碼的內容)軟件提供可能性和靈活性。
這樣以來無論是用戶還是維護者都可以從爭論中解脫出來,將精力更多的放在內容的維護上。至於將內容的維護更新、代碼的維護更新、以及觀感的維護更新進行非強制由組織的區分那是進一步的事,現在的問題是將內容的豐富放在重中之重。把客戶端轉換的麻煩和服務端轉換的麻煩比較一下可以發現,後者的「成本」更大,而客戶端的轉換相比更為簡單易行(如果你不堅持某種習慣的話),而客戶端的轉換也不象想象中那麼麻煩。我想在這一點上大家可能誤解了我的意思,這和過去的編碼轉換相比是不同的,這裡所採用的是UTF8的編碼格式,在目前系統代碼環境以及瀏覽器的解釋上應該不成問題,目前各種操作系統以及瀏覽器都支持這種統一的編碼環境了。
總而言之,這樣我們將可以集中精力、避免社團分裂、避免大的變動。我認為目前維持現狀,更多的注意社團初期的建設、內容的豐富將是更為重要的。
--Mashellwe 2003年3月28日9:08 (GMT+8:00)

繁體頁的命名

在繁簡問題還沒有真正被解決之前,我們應該如何去命名繁體條目呢?我所指的是繁簡版本的名稱是一樣的條目。目前有幾種方式:

  1. WikiWiki -> WikiWiki繁
  2. Wikipedia -> Wikipedia(繁)
  3. 黑客 -> 黑客/繁
  4. Kristen Nygaard -> Kristen Nygaard·繁

第一個方法好難看;第二個方法用了括號,但括號在命名時通常是用作「消含糊」的,如果用來分繁簡頁可能會造成混亂。所以我支持用第三個方法。 --Lorenzarius 2003年3月27日 06:49 (UTC)

第四種看起滿好看的,但是如果不小心,讀者可能會把這個點和人名間隔號搞亂。--Menchi 2003年3月29日 10:05 (UTC)
您已經指出了第四個方法的壞處了。中文的間隔號在人名中有特別用法,用在這兒絕對會造成混亂。(例子多的是:夏娃·繁是一個姓「繁」名「夏娃」的外國人嗎?李世民·繁呢?) --Lorenzarius 2003年3月30日 05:47 (UTC)
我也支持用第三個方法: 將所有繁簡版本名稱是一樣的條目的轉成一種特別的"消含糊".例如黑客頁下有黑客/繁黑客/簡. 中文wikipedia是不是已經以簡體字為正版, 繁體只是附屬? --Ktsquare
我來的時候已經是以簡為主,當然這可以是改變的。 --Lorenzarius 2003年3月30日 06:17 (UTC)

是否繁簡分站的辯論

I Propose to use the following scheme: (1)Setup zh_cn.wikipedia.org and zh_tw.wikipedia.org (and zh_hk.wikipedia.org?) seperately. (2)Use wiki's interlanguage link to link the same item between zh_cn and zh_tw. (3)In zh_cn one should have the following format

item name in simplified chinese, link to the same item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ext in simplified chinese, the direct encoding translation of the tex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4)In zh_tw one should have the following format item nam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link to the same item in simplified chinese, tex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the direct encoding translation of the text in simplified chinese.

This has the advantage that one can (1) choose the wiki interface in the writting form which they are more familiar. (2) solve the problem that the item name might be different in zh_cn and zh_tw. (3) the direct encoding translation from zh_cn to zh_tw or zh_tw to zh_cn don't give good result. sometimes it is better to re-write the text in zh_cn or zh_tw seperately. however the direct encoding translation should be there to provide an alternative text to the item.

比如說 軟體//軟件 in zh_cn

  1. 軟件
  2. --link to 軟體 in zh_tw
  3. --簡體解釋
  4. --簡體解釋直接轉碼成繁體

in zh_tw

  1. 軟體
  2. --link to 軟件 in zh_cn
  3. --繁體解釋
  4. --繁體解釋直接轉碼成簡體
--pektiong
你的建議已經在上面提出來了
  1. zh_CN,zh_TW甚至zh_HK不可行,因為本質上還是一種語言,只是在某些地方說法不一樣。就好像英文裡的美式英語和英式英語,其實還是一種語言。英文Wikipedia也沒有分en_US和en_UK,en_AU等等,所以沒有必要。
  2. 至於轉換的問題,也是因為沒有人動手寫,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動手寫:)。
  3. 另外,請你討論後署名
--Formulax 2003年4月9日 03:36 (UTC)
  1. 如果只有zh.100ke.info那麼『介面』只能繁簡取一。
  2. 從簡體直接轉成繁體的文章是不等於直接從繁體寫的文章的。反之亦然。
  3. en_US/en_UK沒有繁簡的問題,另外還有simple English wikipedia的獨立存在。
--pektiong

繁簡體之間的分別並不是語言間的分別,所以我看是完全沒有必要把繁簡分開。理由已經說過好多遍了。我覺得Formulax用英式/美式英語的比喻是恰當的:是Centre還是Center?是還是軟體軟件不就是同一樣的東西嗎?有分別嗎?它們都只是對同一樣的事物的不同表達方式吧。Mashellwe在上面的意見我是同意的。 --Lorenzarius 2003年4月9日 06:52 (UTC)

  1. 傳統 Encyclopedia, 審慎如大英百科全書,儘管措詞運語如何中立,總有觀點。涉及客觀知識描述(如 IT 產業),這還沒有太大的問題;但一觸碰文化領域,因為 Brittanica 是在有限的實體界(書籍)編輯,版面和空間隨時 evolve 的 ability 不佳,所以只好採取最利於知識『中性傳遞』的 tone, writing style, 或是 cultural perspective. 但在 wikipedia 中,this limitation can be changed. A zh(macro language) with variants(cn/tw/hk) would enrich this zh.100ke.info .
  2. 語言是文化的承載,只要是文化就會有差異,而多元文化和人類知識的價值,就在這些差異上。不然僅維護一個 wikipedia 企劃時的 "English" version, 豈不好哉? 但如真如此,那就太可惜了。Wikipedia.org 允許我們創造出不同於傳統紙本百科的機制和協同撰寫、編修、分散式維護這個百科, so why obfuscate the possibilities in the long run(I mean, ten years or more)? ;)
  3. Please refer to here for possible solution.
--Schee

請不要混淆「語言」與「文化」。中文就是中文,沒有所謂大陸中文/台灣中文/香港中文/新加坡中文/英國人說的中文/德國人說的中文。固然各地皆有其獨特而不同的文化,但這並不代表有文化差異,語言就要不同。語言只是一種溝通工具,Wikipedia有多種語言版本是因為人說的不同,而不是文化背景不同。難道中文Wikipedia寫的只是中國文化? 況且繁簡體跟本是同一種語言。正如《關於中文版的認真建議》中所說「從維護的角度上看,維護兩個或以上的版本將是十分的不便。從使用的角度上看,要用戶查找兩個版本亦是不合理的。」 --Lorenzarius 2003年4月9日 09:09 (UTC)

我不太懂Schee的意思,好像是不是在說,由於根本無法實現中立(或者是說由於有了互聯網,所以沒必要中立?),所以必需搞出幾個版本的Wikipedia。如果是這樣,我建議你先查看Wikipedia:中性的觀點。如果你的英文比較好,或者你寧願看英文的話,則不妨參照一下英文版本。Schee看來打字十分辛苦,一會兒用中文,一會兒用英文,輸入法換來換去累不累啊?:)另外,pektiong指出的所謂simple English的例子是十分不恰當的,simple English的主頁上就指出,該版本是為學習英語的人士提供的,使用2000個英文基本詞彙書寫,跟美式英文還是英國的英文完全沒有關係。--Formulax 2003年4月10日 03:36 (UTC)

我剛才在英文Wikipedia的Wikipedia:Embassy上看到pektiong的留言。我這裡想再次提醒一下pektiong,沒有經過大家的討論就自行建立一個繁體字版本的Wikipedia是不應該的。還有,據我所知,Wikipedia目前好像還沒有在ISO 639所列出的語言外建立新語言版本的先例。--Formulax 2003年4月10日 03:44 (UTC)

之前的一些留言可能沒有把事情講的很清楚,一些例子也可能沒有舉的很合適,下面我會試著把我的想法講清楚。另外關於我問iso 639中沒有的語言這事情和繁簡中文的討論是沒有關係的,那是我其他方面的疑問。<待續>

--pektiong

暈倒……什麼時候起最新的對話放在最下面啦?要不是我心血來潮還真沒有發現……

--FatCatHu 2003/04/11


我主張應細分zh-CN和zh-TW開來編寫,除了簡繁問題之外,還有文化、歷史、名詞語彙的問題。 Wikipedia 除了要反應各語言不同之外,也應該反應在地化(Localization)的精神。

還有我質疑Lorenzarius的說法: 1.」中文就是中文,沒有所謂大陸中文/台灣中文/香港中文/新加坡中文」

區域的差異,本來就會造成語言的異化和演化,怎麼會沒有所謂的大陸中文/台灣中文/香港中文/新加坡中文?不信你拿這四個地方的出版品出來看,我懷疑你能全盤了解而沒有誤會的。 2."固然各地皆有其獨特而不同的文化,但這並不代表有文化差異,語言就要不同。"

文化差異就是我覺得應該分開編纂的主要原因。各地文化、教育、價值觀、歷史觀皆不同,如何能寫出一份大家都同意的文件?


--BoogieMan 2003/04/13

我在香港土生土長,自小說的是廣州話,寫的是白話文。如果要說差異,所謂的香港中文與大陸中文之間的差異,難道會比台灣中文跟大陸中文之間的差異小?但只要是用現代華文寫的文章,我在閱讀時從沒遇過什麼大問題。

如果因為使用同一語言的人的文化背景不同,就要把同一語言的Wikipedia分開,那是太可笑及不可行。跟據這邏輯,英文Wikipedia不應只有一個,而應該有數百個,因為在英國的英語使用者與在美國的英語使用者與在德國的英語使用者與在法國的英語使用者與在中國的英語使用者等等的文化背景非常不同,故此應有en_UK, en_US, en_de, en_fr, en_CN, en_TW, en_HK等等無數個的英文Wikipedia。但事實是我們現在只有一個英文Wikipedia。

我認為其實所謂的差異,只是偏見及某種政治原因(正如台灣當局要捨漢語拼音而另設所謂通用拼音)。而您所提出的「文化背景不同=>價值觀不同=>語言不同=>要分開數個中文版本」理論其實並不涉及繁簡問題,因為有關不同價值觀的處理已經在中立觀點中說明。

如果您對Wikipedia的性質有疑問,我建議您參閱在英文Wikipedia的眾多有關的文章,因為在中文Wikipedia的相關文章還很不完善。

--Lorenzarius 2003年4月14日 11:28 (UTC)



What is the motive of writing any encyclopedia? Is it writing for later reading of oneself? Or is it for writing for others to read? What is the philosophy?

Volumes titled the Encyclopedia of the Soviet Republic of Kazakhstan might not have been motivated by a collective desire of the people to capture a descriptive snapshot of the life of themselve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at the moment for later reference -- instead, it may very well be a prescription of what the life of the people and what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should be.

This is the difference of zh-CN.wikipedia.org and zh-TW.wikipedia.org.

And just in case you are wondering, I think there should only be one zh.100ke.info, with an automatic conversion to deal with script issues. (That is, I am against zh-TW.wikipedia.org)

--Kaihsu 2003年4月15日 07:32 (UTC)


Hi Kaihsu, this has been proposed here as: language/variant/encoding/script . Translating into plain English would be: one zh.100ke.info; several variants(be it cn/tw/hk/sg); encoding(utf8); and the underlying script which does the job of translating between different lexical terms.



The problem for now is, whether wikipedia.org itself supports this mechanism. If not, then we probably will have to...let this zh.100ke.info evolve under the consensus of, distributed wikizens.

--Schee 2003/04/15 08:03 (UTC)


我要在這裡說一下,任何有關中文Wikipedia的討論請在這裡提出來,沒有必要到別的地方去請求「聲援一下」,或者故意「按兵不動」,甚至討論一下「策略」,這裡不是什麼進行政治角力的地方,或許這是你們台灣人的習慣,不過這裡是一個百科全書編輯的網站。就blog.schee.info上的討論,我在這裡有幾點回答:

  1. zh.100ke.info和其他版本的Wikipedia都運行在同一個服務器上,位於美國,由Bomis公司管理,與中國大陸無關,本計劃也只是全球Wikipedia自由百科全書的一部分而已;
  2. 在我們達成一致共識之前,沒有必要麻煩Brion,他只負責相關的技術問題和國際化問題;
  3. 再次提醒boogieman,我們歡迎任何人使用簡體或者是繁體字在中文Wikipedia上撰寫文章,但目前沒有必要申請新的中文版本(不管你是什麼意思);
  4. 所謂的編輯戰爭,只要我們大家遵守中立原則(如果你還沒有聽過這個東西的話,請趕快參閱有關文件後再來討論),不太可能發生什麼問題。而且因為懼怕有所謂「編輯戰爭」就要求另一個繁體字的版本也太可笑了吧?
  5. 至於台灣的條目,我只是為了追求精確。畢竟台灣人民實行的還是中華民國的憲法,也規定國號是中華民國啊?更何況,大陸方面確實認為台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省(這不是你們的政治人物一直在利用,為自己拉選票的根據嗎?),而中華民國現行的憲法好像也沒有說,領土只涵蓋台灣地區吧?當然,我們歡迎加入有關現在台灣人民對自己地位的看法,但是同樣,也應該加入國際社會的看法,13億中國人的想法吧?這些問題其實我們都可以心平氣和地討論,但是有人卻偏偏在別的地方聲稱這裡出問題了,這就不太好。如果你有建議,可以在討論頁提出來,我在把台灣國旗改為中華民國國旗的時候就是這樣的,為什麼我們就不可以好好討論呢?偏要惹事生非?
  6. 確實有ISO 3166,但是Wikipedia以語言為基礎來設立不同的版本。Wikipedia的目標是建立用所有語言書寫的自由百科全書,而不是所有國家或者地區都有具有自己觀點的百科全書;
  7. boogieman所說的文化不同我可以接受,但是說語言不同我則無法苟同,沒錯,在一些用詞上,大陸、台灣、香港或者其他地方的人說法有一些不一樣,但是同樣是英語,英國人和美國人的說法也有一些不同,加拿大人和澳大利亞人的說法也會有一些不同,但是他們畢竟都是英語。同樣的,中文也是這樣,老實說,中國那麼大,北方人和南方人用的詞彙很多時候都不一樣,更不要說是沒有接觸那麼久的大陸和台灣了。
  8. 我覺得Schee說得很對,在沒有經過仔細研究前就貿然要求這個、要求那個,非常不好,我建議你們先仔細閱讀Wikipedia的英文或者其他語言,包括中文的文件,對Wikipedia稍微熟悉之後再來進行進一步的討論,或許這樣會更容易達成共識。
  9. 沒有必要搞什麼簽名支持zh-tw.wikipedia.org,這種事情沒什麼意義。至於你們要搞自己的百科全書,這是你們自己的事情,你們要寫什麼也不關我們什麼事情,但是說這裡的觀點不客觀,我們歡迎任何人來參閱編撰,畢竟沒有人阻值你們寫啊?可為什麼都沒有動筆?有人說大陸網友邏輯上錯誤太多,請趕快指教吧!
  10. 我這裡說的有什麼不同意的,歡迎你們指教,不過沒有必要因此就說中文Wikipedia不客觀,或者怎樣怎樣,每一個人都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只是你們不願意發表而已,我有什麼辦法?--Formulax 2003年4月15日 08:46 (UTC)

不同觀點在zh.100ke.info的容身之處

Formulax兄: 小弟不才在zh.100ke.info拋磚已有數日,還請指教。

我推動zh-tw的用意很簡單,編寫一部以正體中文為主的台灣版wikipedia,讓接受正體中文教育的台灣人民可以方便閱讀,並且能有屬於我們的觀點。當然,基於Wiki的精神,我們也會接受不同觀點的內容並陳。

您說得沒有錯,要搞我們可以搞一部,不必在wikipedia底下搞,這點我們正在考慮。

之所以要這樣做,請你見諒。做為一個土生土長在台灣的一個華人,長期所接受到的新聞資訊都是大陸官方在國際各種場合打壓我們,企圖消除我們在國際上的聲音,孤立我們的國際地位,早就讓我們對於這種"綁在一起"的觀念感到厭惡和恐懼。所以對於zh.kiwipedia.org,我個人也會有這種疑慮。

1.這裡是不是夠自由到可以接受不同的觀點 2.這裡有沒有民主機制來平息紛爭? 3.在這裡的言論和內容,真的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管轄嗎? 4.這裡真的能做到不受到兩岸(特別是大陸)官方政府的主導影響嗎?

你們可以接受像這樣的言論嗎?我試擬幾條:

1.中國共產黨應放棄一黨專制,允許人民可以用選舉制度來選擇由哪個政黨來執政(政治民主)

2.台灣人民有權決定自己要不要獨立(台獨觀點)

2.中華民國憲法主張主權及於中國大陸,包括外蒙古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正統觀)

3.新疆西藏人民有權決定自己要不要獨立(民族自決觀點)

4.六四民主運動原本是大陸人民爭自由人權的和平理性行動。但因為趙紫陽胡耀邦這些同情民主的領導班子被李鵬楊尚昆等軍系和保守勢力鬥倒失勢,導致手無寸鐵的學生、工人、民運人士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遭到38軍團的血腥武力鎮壓。(另一種歷史報導)

5.法輪功是一個應該被承認的合法人民社團,即使創辦人李洪志個人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仍不能禁止一般民眾修習法輪功。(宗教自由)

請問,以上的觀點(我這個台灣華人的觀點)能否被其他人所接受?能否同樣在zh.kiwipedia.org 有一個容身之處?

或許是疑慮,或許是誤解,或許是了解不夠,所以我會對zh.kiwipedia.org一開始就似乎以大陸簡體字和大陸觀點有些意見。如果各位有共識,堅守接納不同意見的立場的話,相信我們會更加緊密合作。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不代表其他台灣人民的共同觀點。謝謝--BoogieMan


是不是可以讓首頁,特殊頁面,系統頁面,Localization File,能夠簡體繁體並列,我想這對繁體讀者來說會比較User Friendly,我願意幫忙處理這方面的編輯。另外,我發現這個編輯頁面有時後會把繁體轉錯碼的樣子(sorry, might be my broswer's problem)。Pektiong


是不是可以採取以下的方式:請也連進去看看。
[(繁)繁體標題|繁體標題]
[(簡)簡體標題|簡體標題]--Pektiong


簡體和繁體確實應該分開

我也認為繁體和簡體應該分開,否則兩岸人的政治觀點大有不同,結果很可能導致災難性的後果,如果分開的話那麼一方面使用簡體和繁體的人都可以很方便的閱讀,另外一方面也不至於產生一些政治問題。

同時,台灣和大陸在語言習慣方面有很多差別,這種差別有時侯非常大。比如普通話中說「軟件」我記得我看過的繁體書籍中都記做「軟體」,即使這種差別不是很大,但是他們確實存在着,這給大家的閱讀和寫作都造成了很大的困難。

其實從技術上來講我認為並沒有什麼難題。因為現在wikipedia中文的內容還不是很多。即使重新開始一些內容又有多困難呢?我想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看到這種分離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從現在就開始着手這件事情。

Gin 14:58 2003年11月20日 (UTC)

簡繁體同時存在但各自獨立成章

個人認為: 從語言歷史角度講,如果簡繁體同時存在但各自獨立成章,有助於保證繁體作為一個歷史文明得到完好保存與發展。再者,應該考慮到有兩種讀者群的需求。而且,我們不能用機器翻譯轉換,二者之間在許多習語或者說法上已經有了差異。我們應該本着尊重兩者各自特點和習慣的基礎出發,給兩者各自自己的空間。使用繁體的就用繁體錄入文章,使用簡體的就用簡體。世界很大,願意為此出力的使用簡體和繁體的人應該齊心協力,力爭把這個事情做好。能夠來做這個事情的人應該都有一顆平常心,要海納百川,要講求民族榮譽而不該把政治掛在嘴邊。

chenyu 2003-11-28

---

mozilla chinese simplified traditional converter switcher home page homepage html

中文繁簡繁體簡體轉換轉碼編碼網頁網站 Internet Explorer

返回專案頁面「繁简处理/档案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