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討論:投票/跨語言鏈接的處理方式

由Cravix在話題繼續跨語言鏈接的討論上作出的最新留言:12 年前

繼續跨語言鏈接的討論 編輯

  • 堅決(-)反對禁止使用跨語言鏈接。--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1日 (六) 13:23 (UTC)回覆
  • (-)反對一刀切的禁止interwiki內連,已有zhwp條目的就順手修改,未有zhwp條目而沒有什麼害處或明顯過度連結的就順其自然(不過那些en:、ja:之類就應該隱藏)。--Mewaqua 2012年1月21日 (六) 15:25 (UTC)回覆
    • 用詞上應該將「禁止」改為「建議不」,難道用戶在條目內加了interwiki內連就要被封禁嗎?--Mewaqua 2012年1月21日 (六) 15:50 (UTC)

我把使用和不使用跨語言鏈接的一個翻譯條目寫到下面,請各位公正的維基人評價哪個對讀者更實用:

1973年,《異世奇人》飾演第三任博士助手Jo Grant的演員Katy Manning即將離開這個節目;Z-Cars的出品人Ron Craddock向《異世奇人》出品人Barry Letts強烈推薦斯萊登。斯萊登試演時並不知是飾演新助手角色,並且徹底被Letts的想法完全震驚了。她被引介給博士的扮演者Pertwee時,她嚇壞了。當她與Letts和Pertwee聊天,轉頭看他們其中一個人時,另一個人就會翹起大拇指。她接受了出演調查記者Sarah Jane Smith的邀請。她的第一個故事是The Time Warrior。她在《異世奇人》與第三任博士Pertwee和第四任博士Tom BakerTom Baker共演了3個半季。斯萊登多次復演了Sarah Jane Smith這個角色。1981年,新《異世奇人》出品人John Nathan-Turner想讓她在Tom Baker和新博士Peter Davison的轉換中返回,她拒絕了。但她接受了後來在衍生劇K-9 and Company中與《異世奇人》角色機器狗K-9的共同出演的邀請。然而,這個角色沒能演一個系列。兩年之後,斯萊登出現在了20周年特別節目The Five Doctors

1973年,《異世奇人》飾演第三任博士助手周·關特的演員科蒂·曼寧即將離開這個節目;警察車的出品人讓·卡蒂克向《異世奇人》出品人巴瑞·萊茨強烈推薦斯萊登。斯萊登試演時並不知是飾演新助手 (異世奇人)角色,並且徹底被Letts的想法完全震驚了。她被引介給博士的扮演者Pertwee時,她嚇壞了。當她與Letts和Pertwee聊天,轉頭看他們其中一個人時,另一個人就會翹起大拇指。她接受了出演調查記者莎拉·簡·史密斯的邀請。她的第一個故事是時間戰士。她在《異世奇人》與第三任博士巴特維和第四任博士湯姆·貝殼共演了3個半季。斯萊登多次復演了Sarah Jane Smith這個角色。1981年,新《異世奇人》出品人約翰·南娜-頓爾想讓她在湯姆·貝殼和新博士彼得·戴維森的轉換中返回,她拒絕了。但她接受了後來在衍生劇K-9和夥伴中與《異世奇人》角色機器狗K-9的共同出演的邀請。然而,這個角色沒能演一個系列。兩年之後,斯萊登出現在了20周年特別節目《五位博士》。

--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1日 (六) 16:04 (UTC)回覆

請見Wikipedia_talk:格式手冊_(鏈接)中的討論。毫無疑問,對於中文維基百科的發展,下面的紅鏈更有利。烏拉跨氪 2012年1月21日 (六) 16:13 (UTC)回覆
但對於用家, 即上維基找資料的人, 上面的藍鏈會更方便--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21日 (六) 16:32 (UTC)回覆
討論內已說過了,再說一次。對於不懂英文的人,上面的藍鏈沒有任何用處,甚至是種困擾(怎麼中文維基百科點進去就成英文了?難道中文維基百科是英文維基百科的導航網站?)。其次,若上面的藍鏈是可行的,那往後中文維基百科裡面的內鏈就可以連接到,日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甚至阿拉伯文,泰文,爪哇文,讀者看不看得懂呢。最後,這種藍鏈降低了新條目被創建的可能,造成該內鏈指向條目已存在於中文維基百科的假象,對於中文維基百科的發展沒有任何好處。烏拉跨氪 2012年1月21日 (六) 16:45 (UTC)回覆
(:)回應:討論內也已說過了,再說一次。「那例子 :en:Example既可方便懂外文的用戶, 又不怕誤以為中文維基已有條目。」--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21日 (六) 17:12 (UTC)回覆
您會將外部網站製成內連放在條目內文中嗎?這樣也可以提供更多資訊給用戶啊。如果您不會這樣做,那麼其他維基計劃作為外部且為不可靠來源的連結,又怎能夠在內文加上?在眾多維基計劃,沒有看過像中文維基連向外文的泛濫的情況,您認為這是巧合嗎?中文維基就是假定給懂中文的讀者看,在內文連向任何語言的維基計劃完全無助讀者了解更多,只是將本來中文維基的負責推給其他維基計劃而已。—AT 2012年1月21日 (六) 17:25 (UTC)回覆
(:)回應
  1. 中文維基百科假定給只會中文的的用戶查看,但只會中文的用戶可以用Google翻譯等自動翻譯工具查吃力地看其它語言維基百科,儘管這樣不是很方便,但畢竟給了讀者一點了解更多的希望。我在前幾天就用Google自動翻譯查了一個英文中文維基都沒有,只有俄文維基有的關於一個前異見人士的條目。(我不會一丁點俄語)
  2. 對於(少數)會兩種語言以上的中文維基用戶,把譯名轉換為原名是有一定困難的,不如點過去查看可能會的原語言(比如英文)的條目,即使這個語言(英文)也不會,可以看左下角跨語言鏈接,可能會的另一種語言(比如西班牙語)的維基百科如果包括此條目,也可了解。
  3. 雖然都是藍色鏈接,但語言內部的藍色較深,跨語言和項目的鏈接較淺,用戶可以看出來。即使這樣看不出來,大多數瀏覽器(包括Firefox、IE、Chrome、Opera)在鼠標位於鏈接上方時有鏈接的地址顯示,讀者可通過此判斷來源網站,所以讀者不會怕誤以為中文維基已有條目。可以把現在的淺藍鏈接再淺些,讓它變得更明顯。
  4. 我剛才提到,一些譯名轉換成原語言不容易,比如英文姓Tyler和Tayler都譯為中文泰勒,那麼「泰勒」的原名是什麼呢?鏈接到原語言讓潛在的譯者更有機會找到原語言的條目,譯成中文條目。
  • 我建議,對於一些沒有中文條目,但被中文圈熟悉的項目可用紅字鏈接;對於一些中文圈很少有人關注的冷門條目,可能幾十年後才有人創建中文版的條目,鏈接到外語版。--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1日 (六) 18:22 (UTC)回覆
  • 請把您說的『中文圈很少有人關注的冷門條目,可能幾十年後才有人創建中文版的條目』列出來,我保證它們一定會在十年之內變成藍色連結,讓您的發言變成廢話,而且我可以跟您下很重的賭注以確保我不是胡說八道的。要不要來賭賭看呀? :) --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1日 (六) 18:35 (UTC)回覆
en:Z-Cars#Casten:Template:Dad's Army cast里的演員(不包括演出了其他著名節目的),這兩個節目本身就有很多丟失了影像,不太可能被字幕組翻譯,配角更不可能受到關注。--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1日 (六) 18:45 (UTC)回覆
那麼您要拿什麼當賭注呢?如果這些條目建得起來,您是不是可以永遠閉嘴別再提這件事?別忘了要消除一個紅色連結只要撰寫一條具有基本介紹內容的小條目就夠了,所謂人走過必有痕跡,總是會找得到一些蛛絲馬跡挖掘出足以成條的內容。--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1日 (六) 19:25 (UTC)回覆
如果只因這次討論而建,當然不算數,如果有人自然建立了這些才算。如果你想通過建立條目讓我閉嘴,得讓中文維基的條目數量至少接近英文維基的才可以。
當然也有例外情況。如果在不多的幾年內人工智能機器翻譯技術迅猛發展,(經過較少人工修改的)機器翻譯可自由準確地轉換各種語言,即可自動將所有外文條目翻譯成英文。到那時,發明一個機器人修改以前的跨語言鏈接就可以了,如果質量可靠,可以直接讓機器翻譯的條目覆蓋以前人工翻譯的條目。可是如果技術達到這種程度,其它語言的人直接看機器翻譯後的英文維基就行了,無需其它語言維基了。--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2日 (日) 04:57 (UTC)回覆
就是因為有您這種一開始就把連結導引到英文維基的人,所以中文維基的條目創建永遠追不上英文維基。有許多條目數量也不比中文維基多的語言版本存在,但我可沒在這些語版上看到如此多跨語言連到別人家、還沒努力過就已經先唱衰自己的作法。總之這沒啥好討論的,上一輪的討論中大部分參與的用戶都同意不要在內文中放其他語版連結的政策並凝聚成共識,如果您這麼喜歡英文的話,為何不直接到英文維基上去編輯就算了?--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2日 (日) 09:16 (UTC)回覆
就是因為有您這樣把鏈接引向很難找到原文名的人,所以潛在的譯者難以找到原文,所以中文維基的條目創建永遠追不上英文維基。上一輪的討論的用戶接受的信息多為支持禁止鏈向英文維基的,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蒙蔽,這次有其他觀點的維基人我參與,可能達成的共識會不一樣。--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2日 (日) 12:56 (UTC)回覆
只要後面有加上括號放上原文註釋,縱使沒有連結隨便靠Google或是其他維基語版的search功能都可以輕易地找到對應的條目。縱使加上您,反對在內文中使用跨語言連結的用戶顯然仍佔大多數,所以這只是浪費大家時間在短時間之內又老調重談了一次罷了。--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2日 (日) 17:06 (UTC)回覆
加上了我的意見,反對在內文中使用跨語言連結的用戶就不一定佔大多數了。更多的討論不會浪費時間,且會更接近真理。直接鏈接上,不是更方便嗎。何況其它語言維基百科不一定有那些資料。--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2日 (日) 17:49 (UTC)回覆
  • (!)意見巴澤耶戰役是個錯誤的範例。因為這是個跟法國與德國有關的事物,根據維基百科各語言平等的政策,怎麼可以在跨語言連結處用上英文連結?就算允許放置也應該是放法文與德文才對!但既然大部分的人都看不懂法文或德文,那麼放這連結意義又何在?--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1日 (六) 18:43 (UTC)回覆
  • (:)回應,意義在有一天條目建立,方便對應跨語言連結。--俠刀行 (留言) 2012年1月22日 (日) 13:30 (UTC)回覆
  • (:)回應,強行制壓並無意義,支持Nivekin的解決方案。--馬呵說年誒多嘩鐸★魔力 (留言) 2012年1月21日 (六) 17:41 (UTC)回覆
  • (!)意見:這相關討論已經進行過一整輪了,除非有新意,否則在這裡冷飯熱炒一點意義也無。關於Commons的部分,我記得格式手冊中只限制了『內文』中不能有外連,但是Commons是提供我們圖片檔案的資料庫嚴格來說並不是『內文』的一部份,同樣的道理,我們也沒有限制在外部連結與參考文獻/註釋等段落使用外部連結的規定,因為這些都被視為『非內文』的部份。如果想要利用外部字典網站的連結,建議可以使用一種方式:在內文中用註釋的ref標籤功能將讀者導引到註釋的欄位,然後將對應的外部連結放在註釋中,作為類似參考文獻般的關連型態,這樣一來又可以達到指引的效果,又不會破壞中文維基本身的內部連結架構與未來的發展性。--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1日 (六) 18:30 (UTC)回覆
    我翻譯條目的冷門鏈接多,上次沒發現討論,這次我想表達一下意見。--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1日 (六) 18:48 (UTC)回覆
    現在連{{2010年中國足球}}這樣的中文使用區內容都在用大量的跨語言,我在2011年和維護的用戶吵了一次,他讓步了,但是2010年還沒動。{{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和英文版還能對上的時候也是一堆淺藍字。來點新想法,Nivekin的方案,如果「例子」被建立了,後面的英文版是不是應該去掉?可是怎麼去掉?連機器人都編不出來吧?所以冷門的就這樣:概念(英語:concept)。我認為這樣已經足夠了。--達師218372 2012年1月22日 (日) 07:13 (UTC)回覆
在模版中出現其他語版條目的連結真是一件非常可笑的事,畢竟模版是用來在有相關性的條目之中作橫向連結用的一種工具,哪有人橫向連結卻連到別的語版去?無言......--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2日 (日) 09:23 (UTC)回覆
這樣關於中文語言區的條目屬於我的提議「對於一些沒有中文條目,但被中文圈熟悉的項目可用紅字鏈接;對於一些中文圈很少有人關注的冷門條目,可能幾十年後才有人創建中文版的條目,鏈接到外語版」中「被中文圈熟悉的項目」的類型,應該使用紅字鏈接。概念(英語:concept)得跳着讀,影響閱讀。按Nivekin的方案,我想創建紅字條目的維基人,或者此條目的檢查員應該搜索Example,把需要調整的調整。不如綜合「例子:en:Example)」和「例子」,由編者自己決定,但「例子:en:Example)」優先,不能把第一種改成第二種,但接受第二種。一些不冷門的條目,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中國足球模板內直接鏈接到紅字。如何?--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2日 (日) 12:56 (UTC)回覆
如果要找原文翻譯的話,使用Link系模板就可以了。連向英文維基除了是不可靠和外部等問題外,一旦以後條目有中文頁面出現,無法即時作出修正,因而出現有中文維基內連的同時卻指向其他維基計劃,這樣肯定不好。—AT 2012年1月22日 (日) 15:13 (UTC)回覆
瀏覽者不一定在搜索引擎第一頁找到其它語言維基。而且中文最大的使用地區,中國大陸,存在大量百度用戶(最高的統計數據似乎接近90%),百度幾乎只能搜索到英文、中文等語言維基的內容,似乎非拉丁語比如希臘語搜不到,阿拉伯語根本就不能搜,而且由於GFW,Google搜索有時被屏蔽,而且登陸了Google帳號後會強制使用https,https是被間歇性屏蔽的。雖然繞過的方法很簡單,但恐怕會的人不多。「一旦以後條目有中文頁面出現,無法即時作出修正」——如果執行例子,只要讓創建者或檢查員在中文維基搜索Example,將鏈接改好就行了。如果執行例子,由於有可能翻譯名字的方法不一樣,可能有的條目譯成示例了,反而難以鏈接。所以,尤其是對於不常見的紅字譯名來說,包括原名是必要的。--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2日 (日) 17:49 (UTC)回覆
您倒是說得輕鬆。我認為列出原名可以理解,但連向其他維基計劃就不能接受。而且,Link系模板完全可以解決您所說的所有問題,而無需投入大量人力去逐項修正。—AT 2012年1月23日 (一) 03:04 (UTC)回覆
Link系模板在我用的Firefox Nightly根本不能用。第二,Link系模板也解決不了有時把紅字鏈接例子翻譯為示例的問題,所以反而比搜索更需投入大量人力去逐項修正。--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06:29 (UTC)回覆
我用的Firefox卻可以呢。只要該頁面被建立,就算是重定向也可以修正,根本無需花費人力處理。—AT 2012年1月23日 (一) 07:59 (UTC)回覆
可是怎麼找重定向呢?重定向可能有示例例樣例樣舉例...找這些譯法建立重定向花費的人力遠遠大於將個位數目的鏈接改過來。--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2:26 (UTC)回覆
重定向不用找的,只要建立就可以。大多數譯名都是只有一至兩個常用,而條目創建者在創建過程一般都可以知悉,因此不存在刻意去「找」的問題。況且,如果不是個位數的話,是雙位數甚至是三位數,那怎麼辦?就算沒有重定向,個位數條目也可以手動改啊,完全無礙。—AT 2012年1月23日 (一) 12:30 (UTC)回覆
不知閣下看沒看過維基百科的區域用詞轉換表,有不少常見外文名的譯名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都有不同的譯法。不常見的外文名由於網上有時沒有,或者很少有譯名,編者只能自己按照發音寫譯名,這時用字更加五花八門了,因此存在刻意去「找」的問題。我說過很多遍了,只對於不被中文圈熟悉的冷門條目,所以不會出現三位數,偶爾的雙位數也是十幾個。--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3:14 (UTC)回覆
我翻譯過大量足球條目,這一點我比您更清楚。那些外文名有您常說的「機械翻譯」幫助,大多也不會差太遠,而且還有像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這些專門的東西,完全不用擔心。所謂「找」,是條目創建前就已經找了,而不是說創建條目後才找,如果創建條目前對外文名沒有些把握,條目怎樣寫下去?還有,您說的冷門與否由編者決定,那如果我說全部都不冷門,那麼您是否放棄在內文連向其他維基計劃的連結?如果是,這串討論可以直接結束;如果不是,足證這個定義的爭議有多大。—AT 2012年1月23日 (一) 13:27 (UTC)回覆
我不放棄。您所說的「爭議」是說譯名的爭議?世界人名翻譯大辭典這樣的東西應該是比較老的東西,而且內容有限。比如我翻譯的短條目西爾維斯特·麥考伊的「Sylvester」除了翻譯成西爾維斯特,有人譯成席維斯,有人譯成西爾威斯特,有人譯成希爾威斯特,有人譯成西爾維斯,有人譯成西勒維斯特,有人譯成希爾維斯特,有人譯成塞爾維斯特,有人譯成西威斯特,有人譯成西勒維思特,有人譯成斯加勒特,有人譯成斯爾維思特,有人譯成希爾維思特,有人譯成希爾韋斯特,有人譯成西爾韋斯特,還有人譯成薛威斯特。--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4:25 (UTC)回覆
我說的爭議是如何定義冷門。—AT 2012年1月24日 (二) 03:23 (UTC)回覆
本來是想讓編者達成默契的,既然閣下這麼要求準確,就來定義一下吧。只能搜索到0篇,或一兩個短篇中文介紹此人的文章就算冷門條目。只是在一篇文章中用一兩句話提到這個人的文章不算。--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4日 (二) 05:28 (UTC)回覆
沒人翻譯不代表就要連向其他維基計劃,這樣做跟在內文直接連向其他外部網站沒有任何分別!—AT 2012年1月23日 (一) 07:59 (UTC)回覆
請這位王小朋友君要搞清楚一件事:我們在這裡並不需要獲得您的『首肯』之後才能夠要求一個政策的執行,只要多數的參與者都認同我們的理念,此政策就是有共識背書,想要參與中文維基編輯的用戶都必須遵守。因此不論您是否同意,這件事都得執行下去,因此請重新審視一下這句『或許就會重新考慮』到底是啥意思,您是在威脅大家一定要聽您的號令才行嗎?--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3日 (一) 08:53 (UTC)回覆
(:)回應反對的不只一人-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0:15 (UTC)回覆
我之所以這麼說,是想讓各位體驗一下翻譯這種條目的感受。英文維基中文維基都是維基百科,不是外部網站。
泅水大象,不知你是怎麼讀出這句話中「獲得您的『首肯』」「威脅大家一定要聽您的號令」呢?我只是想讓各位體驗一下翻譯這種條目的感受。「重新考慮」是考慮更改這個方針,怎麼會有「威脅」的語氣?
我希望更改方針,改變政策,改變之後的政策由中文維基編輯的用戶都必須遵守。
另外,英文維基沒有禁止使用。

Ordinary interlanguage links are used primarily to link an existing English Wikipedia page to a corresponding page in another language Wikipedia. If it is desired to include, in some article, a link to a topic that is not covered by an article on the English Wikipedia but which does have a page in another language version of Wikipedia, then there are two possible approaches:

Use a red link pointing to a possible future article on the English Wikipedia; Use an interlanguage link pointing to the existing article on the other Wikipedia, as described in the next section.

The advantage of the first approach is that the red link informs all readers that the page does not exist locally, thus inviting its creation, and avoiding directing readers to a page that many of them will not understand. The disadvantage is that it conceals the existence of the foreign-language page, which might in itself be of interest to many readers, and may also be valuable to anyone wishing to create a corresponding English Wikipedia article.

加粗的字反駁了「對於中文維基百科的發展,下面的紅鏈更有利」的觀點。英文維基說,鏈接其它語言有利有弊。所以方針不應支持或禁止跨語言鏈接。--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09:38 (UTC)回覆

中文版條目數到達英文版的幾分之幾?在這個問題上搬英文版很顯然不符合中文版維基的實際情況吧?--達師218372 2012年1月23日 (一) 10:01 (UTC)回覆
(:)回應:這根條目總數有什麼關係?--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1:15 (UTC)回覆
  • 再增加論點:
    1. 項目內的跨wiki鏈接被當作外部連結處理;MediaWiki軟件不會檢查項目間鏈接指向的條目是否存在,也就是說,即使指向的頁面不存在,也不會顯示紅字,不會將鏈接直接指向編輯頁面(技術上說,鏈接到/w/index.php?title=example&action=edit&redlink=1)。因而如果指向的頁面被刪除,本地也看不出任何變化。
    2. 我們的外部連結後面會有expand,即如[1]後面的小圖片。這樣讀者可以知道這是外部連結。而正文中出現跨語言鏈接並不能讓讀者了解它們指向中文維基之外。--達師218372 2012年1月23日 (一) 10:12 (UTC)回覆
(:)回應:頁面被刪除多是在剛剛編輯之後的一段時間,而翻譯的維基條目指向鏈接只有小部分是新創建的頁面。雖然老頁面也有被刪除的可能,但可能率很小,因此,鏈接頁面被刪除的可能率十分小,鏈接的維基頁面被刪除的可能率遠遠小於對一些小網站的鏈接,因此無需過分考慮被刪除的可能。至於外語維基根本沒有的條目,如果是翻譯一個外語條目,直接刪除這樣的鏈接。可能有人故意鏈向外語維基沒有的條目的同時,故意破壞的人也有可能鏈接到根本沒有的外部網站,對惡意破壞的處理應該有其他維基規定規定了。
閣下沒有發現,兩種鏈接的有區別嗎?--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1:15 (UTC)回覆
王小朋友,各維基計劃就是外部連結。每一個維基計劃雖然都是屬於維基媒體基金會運行的項目,但是各自也是獨立的,大家的方針指引、編輯習慣和社群形態等都是自主的。不但規範上不許可,實際使用也有問題。記住所有維基計劃都是不可靠來源,作為一名維基人,您應該很清楚連向不可靠來源會有什麼後果。—AT 2012年1月23日 (一) 10:24 (UTC)回覆
我十分贊同各個維基項目的規定是獨立的,而且也不能把維基百科作為參考來源。但在這個問題上,我不是想要中文維基照搬英文維基的方針,也不是想要讓外文維基成為中文維基的參考來源。而是想要中文維基適當參考英文維基的方針,英文維基的方針考慮比較周全,並恰巧符合我心中的方針,所以粘貼過來供大家閱讀。鏈接到外文維基,絕不是把外文維基作為了查證來源,而是就像鏈接到中文維基一樣,是為了給讀者以方便,而且讓潛在的譯者更有把外文維基翻譯為中文維基,最終可藍色鏈接到中文維基。--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2:13 (UTC)回覆
給讀者方便?您肯定讀者們認識該語言麼?如果讀者根本就不認識該語言,這種所謂方便就是多餘,而且將中文維基本來應付的責任推給其他維基計劃。譯者的話靠Link系模板就足夠了,就算最終翻譯後,仍然將那些指向其他維基計劃的連結逐項修改,請問誰做?—AT 2012年1月23日 (一) 11:27 (UTC)回覆
讀者若是不認識這種語言,但想了解這方面的信息,由於是冷門條目,中文互聯網很可能很少有相關內容,不會該語言的的讀者可以使用機器翻譯吃力地了解該內容。而且會這種語言的讀者還可能因為那種語言的維基有而幫助翻譯這個條目。由於是冷門條目,根本不會有多少鏈接,所以翻譯後只需改一般個位數的頁面就好了。反而是只寫譯名,有的頁面用例子。有的用示例反而難以找到鏈接的條目,「請問誰做?」--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2:13 (UTC)回覆
首先,冷門條目由誰定義?列出原文可以,但為什麼一定要在內文連向其他維基?幫它們打免費廣告?中文維基的責任是以中文向讀者提供資料,什麼幫助翻譯更是妙想天開,您先看看最新頁面有多少這樣的例子出現吧。我從沒有建議只寫譯名,一直強調應該使用Link系模板。—AT 2012年1月23日 (一) 12:22 (UTC)回覆
我在下面寫了,「冷門條目」就是很不被中文圈熟悉的條目,沒有嚴格的界限,由編者自行決定。由於很不被中文圈熟悉,中文互聯網很可能幾乎沒有相關內容,讀者可以機械翻譯相關條目。而且可以促進會那種語言的人把條目翻譯到中文。如果不應該給其語言維基打廣告,閣下是否也應該支持移除跨語言鏈接?我的所有瀏覽器:Firefox Nightly、Chrome、IE8點擊{{Link-en}}中的「這是一個例子」都不會顯示圖中的效果。就算解決兼容性,如果javascript載入慢也應該無法顯示。英文維基的政策的「..may also be valuable to anyone wishing to create a corresponding English Wikipedia article.」,也是異想天開?--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3:07 (UTC)回覆
沒有規定就是一個問題,A編者認為冷門,B編者不這樣認為,怎辦?搞清楚,內文和外部連結是兩回事,難道您會在內文直接連去其他網站嗎?您有開啟嗎?Link系模板是需要在參數設置那裡啟用才能顯示的。在缺乏考慮實際情況下,直接將英文維基的方針強加於中文維基上,不是妙想天開嗎?—AT 2012年1月23日 (一) 13:13 (UTC)回覆
兩人討論一下。外文維基不算嚴格地算作其他網站,應該可以鏈接。我是在縝密考慮下,建議把合適的英文維基的方針恰當地加入中文維基。我沒注意到它需要開啟,我不僅在家裡瀏覽維基,還在別處,難道處處都要登錄才能看外文鏈接?這樣太麻煩了,應該可以直接查看。--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3:25 (UTC)回覆
討論不果又怎樣?應該可以連接?除了中文維基,您看一看有哪一個維基計劃會給其他維基計劃貼金?我不諱言Link模板本來就是給編者服務的,而不是給讀者服務的,但這個肯定不是連向其他維基計劃的理由。—AT 2012年1月23日 (一) 13:34 (UTC)回覆
雖然新條目中是新編者創建的不多,但這不能證明連向外文維基不能增加新編者(或還未編過者)翻譯條目到中文的可能。而且對於中文互聯網很少出現內容的冷門條目,連向外語可以幫助不懂外語的讀者用機器翻譯較為吃力地了解。您剛才還說「每一個維基計劃雖然都是屬於維基媒體基金會運行的項目,但是各自也是獨立的,大家的方針指引、編輯習慣和社群形態等都是自主的。不但規範上不許可,實際使用也有問題」,您現在又搬出其他維基計劃,「哪一個維基計劃會給其他維基計劃貼金」。我就再重複一遍,英文維基既說了連向外文維基的好處,也說了壞處,所以不做強制規定。--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4:52 (UTC)回覆
中文維基連向其他維基計劃的頁面已經比其他一般的維基計劃來得要多,連向外文維基能夠增加新編者翻譯純屬您個人推測,亳無實證支持,我舉出您可以看看最新頁面,事實反映這情況根本不存在。讀者想了解可以自行搜索,而不是我們引導他們去哪一個網站找。既又維基計劃各自獨立自主,中文維基還要單方向貼金,不引人發笑麼?您自行看看英文維基有多少這種跨語言連結再說吧,在我的記憶中我只看過一次而已。—AT 2012年1月24日 (二) 03:23 (UTC)回覆
連向外文維基能夠增加新編者翻譯純屬您個人推測是英文維基也有的。可英文維基沒有限制維基人在鏈接向外文維基的自由。既然這樣有爭議,我想中文維基也不應該限制這方面的自由。--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4日 (二) 05:28 (UTC)回覆
矛盾的是「所有維基計劃都是不可靠來源」, 包括「中文維基」本身。那我看不出中文維基的內鏈跟外文維基的跨語言鏈結在「連向不可靠來源會有什麼後果」這論點上有任何分別--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0:35 (UTC)回覆
中文維基的確也是不可靠來源,但是其他維基計劃是中文維基的外部連結,而中文維基的頁面是中文維基的內部連結,這就是差別。—AT 2012年1月23日 (一) 10:39 (UTC)回覆
其他維基計劃是中文維基的外部連結,其他頁面是不是也是特定頁面的「外部連結」呢?中文維基的頁面是中文維基的內部連結,維基項目的頁面是不是也是維基項目的內部連結?--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1:15 (UTC)回覆
各維基計劃都是其本身的外部連結。中文維基是維基計劃之一,但各維基計劃是獨立自主的,維基計劃本身就不是一個網站,怎會有屬於其的內部連結?中文維基本身卻是一個網站,兩者本來就不同。—AT 2012年1月23日 (一) 11:27 (UTC)回覆
不少人說「維基百科網站」,比如這裡說「維基百科網站創始人吉米·威爾士...」,這裡說「維基百科網站在今年把印度市場作為重...」把維基百科看作一個網站了。雖然也有把單一語言維基百科看成一個網站的,但這說明,整個維基百科還是中文維基百科是一個網站的答案並沒有那麼清晰。--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1:50 (UTC)回覆
不清晰?您倒是將維基計劃的內部連結找出來看看。—AT 2012年1月23日 (一) 11:59 (UTC)回覆
什麼意思?--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2:15 (UTC)回覆
「維基項目的頁面是不是也是維基項目的內部連結」您能列出「維基項目的內部連結」嗎?—AT 2012年1月23日 (一) 13:17 (UTC)回覆
我是說,en:鏈接就是維基項目的內部連結。--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4:25 (UTC)回覆
  • 我的論點只有一個, 一本百科全書應是以方便用者以最方便最省時間可找不到他們要的資料為原則. 至於跨語言之間的鏈接用內鏈, 外部參考鏈結或注腳我沒有大意見. 可是上面的討論, 不太見有人提出解決方法, 只見雙方(包括在下)都一味指責對方你是錯的錯的……--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1:05 (UTC)回覆
問題在於我們根本不清楚讀者想要什麼,連向其他維基計劃難以滿足這種需求。還有,也不是所有語言讀者也會認識,指向其他語言的維基計劃對他們來說可能一點作用也沒有。如果說要方便讀者,唯一解決辦法就是不斷豐富中文維基的內容,而不是依賴其他維基計劃。—AT 2012年1月23日 (一) 11:14 (UTC)回覆
鏈向外文維基既可能造成會該語言的讀者把該語言的文章譯成漢語,豐富中文維基的內容;也可能有缺點。因此,方針中不應禁止這種做法。--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1:42 (UTC)回覆
我說過了,這種情況Link系模板可以做到。而且,一般讀者異於維基人,他們大多只看不動手,翻譯更是罕有,您可以自己看一看最新頁面中,有多少個是由新用戶或IP用戶翻譯的條目。—AT 2012年1月23日 (一) 11:55 (UTC)回覆
如果我沒理解錯的話,泅水大象 訐譙☎認為,鏈接的形式應該有助於讀者作出貢獻。所以建議泅水大象 訐譙☎來反駁這種觀點。--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2:37 (UTC)回覆
維基百科的讀者與編者之間並沒有那麼明確的界定,如果看到紅字之後會參與編輯的人,他就是編者,如果看到紅字之後只會放手不管的人,就是一般讀者,這有什麼衝突嗎?保留紅色空連結當然是為了吸引有興趣參與編輯的用戶之注意,讓他們可以考慮從其中找出一些自身有興趣的連結來發揮。空連結的存在具有鼓勵編輯與警惕我們中文維基還不完整的寓意,利用外連結將其填滿,說穿了只不過是把頭埋進沙裡的鴕鳥心態而已。與其在那邊危言聳聽說這些條目不會有人創建所以一定需要連到英文版,為何不直接就動手下去把條目給創了?--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3日 (一) 13:12 (UTC)回覆
「與其在那邊危言聳聽說這些條目不會有人創建所以一定需要連到英文版,為何不直接就動手下去把條目給創了?」這句話真有意思,正好描述了搜索引擎的發現新鏈接原理。如果按照把紅字條目都翻譯成中文的規則,一個維基人把一個頁面的紅字條目都翻譯為中文,為消紅字創建的條目中的紅字也要創建...最後可以把幾乎整個英文維基百科翻譯成中文。--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4:25 (UTC)回覆
在這裡我得要糾正您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中文維基不是英文維基的翻譯版。因此,遇到紅色空條目就去創建它雖然是正確的態度,但創建這條目並不該只是將英文版內容翻譯過來而已。中文維基運作的終極目標本來就是應該建立一個比英文版收錄內容還豐富的百科全書,不管做不做得到,動手去做就是了,所以不用去判斷哪些條目太冷門以後也不會被創建這種事,把它當空連結留著,遲早有一天會有人去處理它,縱使不是你不是我,也有下個世代、下下世代的參與者會接手去做,何必在現在就去替他們傷這個腦筋,而綁死自己呢?--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3日 (一) 15:56 (UTC)回覆
儘管在科學、中國文化、文學等方面中文維基應該爭得比英文好,但是對於一些英國演員傳記、英國英文電視節目來說,翻譯過來可能就不錯了。我這麼堅持,是因為我在翻譯英國電視節目和演員傳記時如果鏈向中文版的確不實用也不方便,不便於未來創建那些紅字條目。--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6:48 (UTC)回覆
英國演員與英國電視節目的資料當然是來自英文領域,但為何一定只能是『英文維基』?英文維基的條目內容也是一般的參與者寫的,同樣也會犯了考證與編寫時的錯誤,所以一個好的條目編輯者應該懂得尋找維基百科之外的資料(縱使是那些英文維基連結到的參考來源,在編寫時實際去翻閱一遍也不是壞事,至少可以判斷英文版條目的撰寫者是否在過程中犯了錯誤或加入了個人的誤導解讀),而不是只懂得翻譯。至於要最方便中文讀者的實用作法,就是把那些連結全部寫成中文條目,如果要看英文的連結,讀者直接去翻閱英文維基就好,何必要靠中文維基去導向中文?您的提案對於中文維基的長遠發展來說,弊多於利,只是個短視近利的逃避作法而已。--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3日 (一) 18:01 (UTC)回覆
英文維基影視條目由不少人閱讀,尤其是一些節目的粉絲閱讀,錯誤大多數應該被修改、不全面的地方大多數也被添加。而這些內容被更少的中文用戶閱讀,因此直接翻譯可能更準確、全面一些(當然不是絕對的)。英文影視條目有很多,不可能一下都翻譯。翻譯的順序顯然是從重要、基礎的條目到細緻、所有的條目。但是這需要一定時間。這需要比較長的時間(除非高精確的機器翻譯出現)。我們應該承認這個問題,在這之間,臨時用英文的鏈接供使用者藉助沒那麼準確的機器翻譯查看,並鼓勵潛在的譯者進行翻譯。對於中文維基的長遠發展來說,利多於弊,是承認問題,臨時半解決問題,並且鼓勵潛在的譯者解決問題的做法。--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8:38 (UTC)回覆
「臨時用英文的鏈接供使用者藉助沒那麼準確的機器翻譯查看,並鼓勵潛在的譯者進行翻譯。」這只是您的推測,是否屬實您看看最新頁面就一清二楚。—AT 2012年1月24日 (二) 03:23 (UTC)回覆
可能一個譯者並沒有第一次看見外文鏈接就翻譯,而是參加維基編輯看到幾次之後才翻譯。而且近看這幾天的不足以斷定。--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4日 (二) 05:28 (UTC)回覆

我提出的解決方案:


  • 無疑地,已有中文條目的鏈接應鏈向中文維基
  • 沒有中文維基條目的鏈接,
    1. 對於被中文圈熟悉的,可鏈接到中文紅字;
    2. 不被中文圈熟悉的冷門條目,可寫成例子 (英語:example)(及類似的模板)或例子,前者優先。維基人可把後者改寫成前者的形式,但不可把前者改寫成後者。

*「冷門條目」沒有嚴格的界限,由編者自行決定。


--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1:42 (UTC)回覆

@王小朋友:對於英文維基百科來說,可能鏈接至其他語言的情況非常少(而且多數是受共識限制不允許創建的條目),因而鏈接至其他語言可能並不會產生多大影響;中文維基百科條目很少,尤其是在一些翻譯條目中,會遇到滿篇紅字的情況,所以可能鏈接至其他語言的情況很多,相應的影響也會放大。
@王小朋友:兩種藍色的差異還不如已訪問和未訪問的顏色差異大。而且這兩個顏色稍微不注意,或者眼睛不敏感就可能看不出差別。
@ Nivekin:以「最方便最省時間找到需要的資料」為宗旨的百科(不論採用什麼媒介)目前全球僅有一個:百度百科。--達師218372 2012年1月23日 (一) 11:29 (UTC)回覆
@達師:鏈接到外文,可能讓會兩種語言的讀者把外文文章翻譯到英文。
@達師:外文的鏈接可以使用更淺的藍,而且大多數瀏覽器左下角或右下角都在鼠標浮動到鏈接時顯示鏈接地址。
@達師:「我們更期望,一旦你到『谷歌』來,就可以迅速找到所需的信息,然後離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們以心血為你爭取時間,並為你不斷尋找更多獲取信息的方式...」--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2:13 (UTC)回覆
其實,解決方法很簡單。就是「禁止在條目及應用於條目的模板內使用連向其他維基計劃的內部連結」。—AT 2012年1月23日 (一) 11:55 (UTC)回覆
始終不明白, 那不同語言版本之間的鏈接的意義是甚麼? 為甚麼有中文版本的條目需要鏈接到幾十種「各自也是獨立的,大家的方針指引、編輯習慣和社群形態等都是自主的」並且「都是不可靠來源」的外語頁面,但未有中文版本的鏈接便要禁止? --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2:27 (UTC)回覆
外部連結跟內文是兩回事。—AT 2012年1月23日 (一) 12:33 (UTC)回覆
我只知道它的外文,通過外文來查中文條目。或者知道中文名稱來查外文,查更詳盡的資料。在一個別的標題下這兩個主要用途都沒有。
@王小朋友:「可以用」不是「已經用」。而且這個顏色和外鏈是一個顏色。--達師218372 2012年1月23日 (一) 12:37 (UTC)回覆
我是說淺。--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3:07 (UTC)回覆

標題不是說「不是跨語言鏈接」嗎,後來又開始討論link-*,這和前段時間進行過的討論有什麼區別?Liangent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2:40 (UTC)回覆

建立了新標題。我認為應該繼續討論。--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3:07 (UTC)回覆
這段討論本來就與先前進行過的討論沒有任何不同,所以我早說此處冷飯熱炒是浪費大家的時間資源,了無新意。對於編輯參與者來說link-模板就可以提供大部分查閱上的便利,而對於讀者來說,在『中文維基』中查資料時卻會連到『英文』的內容,本來就是一件很莫名其妙的事(先前我就有收到過友人類似的抱怨)。--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3日 (一) 13:17 (UTC)回覆
如果說「浪費時間」,我的不少觀點已經說了好幾次,卻還需重複說,可以說是在浪費我的時間,真有西緒福斯的感覺。它還需要開啟,我不僅在家裡瀏覽維基,還在別處,難道處處都要登錄才能看外文鏈接?這樣太麻煩了,應該可以直接查看。很顯然可以通過鏈接的不同顏色看出是不是中文維基。--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3:31 (UTC)回覆
既然您覺得浪費時間,其實可以馬上離開討論啊,沒人逼迫您,您花時間的同時大家也一樣,我說的也肯定不比您少。另外,重點不在於能否分辨顏色深淺,而是根本無必要連向其他維基計劃。如果要給讀者服務,列出原文就夠了,連向其他維基計劃全無必要。—AT 2012年1月23日 (一) 13:38 (UTC)回覆
泅水大象 訐譙☎先說的浪費時間,你為什麼不這麼評論他/她?--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4:27 (UTC)回覆
我一開始就說您翻一件才剛討論完的舊議是在浪費時間,現在您自己也承認自己在浪費時間,所以這只不過是證明了我所言不假,何來批評之必要?--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3日 (一) 15:47 (UTC)回覆
您說的是「浪費大家的(支持禁文內跨語言鏈接)時間資源」,我說的是「浪費我(反對禁文內跨語言鏈接)的時間」,我「承認自己浪費時間」不是承認您先前說的我的浪費時間,而是另一種浪費時間,所以沒有證明您所言不假。AT說的應該是指浪費時間這個行為,您先說您覺得在浪費時間,所以我認為批評「覺得浪費時間」應該先批評您。--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3日 (一) 16:48 (UTC)回覆
我支持大象兄。本來這事情已經達成共識,可是有人卻不斷回帶,然後卻說這樣做是浪費時間,那麼是想繼續回帶下去,然後繼續說這樣做是浪費時間嗎?要想不浪費時間,也只能使用最終手段:投票。—AT 2012年1月24日 (二) 03:23 (UTC)回覆
「共識」不是用forum shopping碰到成功為止的。議題在2011年11月初提一次,而當時沙田友、Nivekin、Πrate有異議。討論沉寂了一陣子後,在先前討論存檔同日的2011年12月初又有人提一次,這次又有203.189.174.3、Nivekin有異議。--Mewaqua 2012年1月24日 (二) 03:44 (UTC)回覆
不是回帶,是前進。維基百科在這種有爭議的問題上不應該強制不使用外鏈。認為外鏈不好的編者不應強加這個觀點到所有編者上。--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4日 (二) 05:28 (UTC)回覆
真遺憾啊,您說的前進,於我來說是倒退。既然談不攏,那就辦個投票吧,大家意下如何?—AT 2012年1月24日 (二) 06:12 (UTC)回覆
投票吧,上次討論時候有不同意見的人好像後來沒有參與討論,然後就成為方針了。--MakecatTalk 2012年1月24日 (二) 06:14 (UTC)回覆
大家對共識的理解可能有很大分別. 我只見有人叫有異見者「離開討論」。要有共識, 可以提出不用外交內鏈可以用甚麼其他方法代替, 以爭取異見者的支持. 上面我提出的「例子 :en:Example」方法有馬呵說年誒多嘩鐸★魔力, 俠刀行 表示支持, 所以討論也不是一面倒. 若有更優化的方法, 也可提出討論, 而不是一味指責對方是錯的--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24日 (二) 06:26 (UTC)回覆
為什麼這麼長的代碼?Liangent (留言) 2012年1月24日 (二) 06:32 (UTC)回覆

投票 編輯

其它意見 編輯

「維基人可把後者改寫成前者的形式,但不可把前者改寫成後者。」加一句吧:對於新加入的鏈接,請使用前者。Liangent (留言) 2012年1月24日 (二) 08:08 (UTC)回覆

加上了。--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4日 (二) 08:11 (UTC)回覆

自動確認用戶我可聽得多了,半自動確認用戶是甚麼意思?-HW 抗議SOPA 2012年1月24日 (二) 13:48 (UTC)回覆

疏忽,已改。--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4日 (二) 14:40 (UTC)回覆

我快速地閱讀了一遍之前的長篇討論,見到有人似乎抱怨,那些連到外語維基的連結,和內部連結不好分辨,其實只要在自己的css,加入以下代碼,即能有外部連結的圖示(不知有沒有正式名字?)出現在右側:

div#content a.extiw, div#content a.extiw:active {
background: url("data:image/png;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oAAAAKCAYAAACNMs+9AAAAGXRFWHRTb2Z0d2FyZQBBZG9iZSBJbWFnZVJlYWR5ccllPAAAAFZJREFUeF59z4EJADEIQ1F36k7u5E7ZKXeUQPACJ3wK7UNokVxVk9kHnQH7bY9hbDyDhNXgjpRLqFlo4M2GgfyJHhjq8V4agfrgPQX3JtJQGbofmCHgA/nAKks+JAjFAAAAAElFTkSuQmCC") no-repeat scroll right center transparent;
padding-right: 13px;
}

以上代碼不影響左側「其他語言」下的連結。--Quest for Truth (留言) 2012年1月24日 (二) 22:05 (UTC)回覆

如果想連向zh-yue、zh-classical、zh-min-nan、cdo、gan、hak、wuu等漢語維基百科:根據方案二,如果不想或不懂用模板,是不是要寫成「曾蔭權(粵語:曾蔭權)」、「皮卡丘(文言文:電鼠)」、「非洲(客家話:Fî-chû)」之類?--Mewaqua 2012年1月25日 (三) 02:25 (UTC)回覆
  1. 嚴格禁止在內文中出現外部連結(但部分用戶同意link-系模板不在此限)。
  2. 禁止用外部連結取代中文維基本身的紅色空連結,但同意在後面加註其他語版的連結(無論是將原文註釋作成外連結,或是利用類似英文版的Ill模板這類工具)。
  3. 不禁止用外部連結取代中文維基本身的紅色空連結。
我個人臆測支持第二種狀況的用戶數量應該不少,但因為在目前的提案設計中無法分離這種意見方向,所以只能被分流到一跟三之中。老實說這個投票的設計真的有點糟糕......--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5日 (三) 05:58 (UTC)回覆
後兩種都屬於不禁止連向外文維基的細緻選項,應該在這個投票之後投票。--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5日 (三) 06:18 (UTC)回覆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認為這只是細緻選項的不同。比如我支持使用{{Link-en}}、{{Ill}}或我上面提到的{{Lien}}、{{仮リンク}}等模板(因為可以在中文條目建立後自動隱藏外文維基的鏈接),也不排斥只使用紅鏈,而反對使用「例子example)」(即方案一的理由4所述原因)。按現有方案二的表述,我就情願支持方案一了。--Stevenliuyi (留言) 2012年1月25日 (三) 09:21 (UTC)回覆
既然有爭議,如果方案二通過,再來一次具體實施方案的投票吧。我覺得,由於是冷門鏈接,鏈入的條目並不多,因此需要更改的也不多。即使使用在中文條目建立後自動隱藏外文維基的鏈接的模板,由於譯名的多樣,可能有相當部分的鏈接不會自動更改,依然需要手動更改。參見上面「Sylvester」的多種譯法:有人翻譯成西爾維斯特,有人譯成席維斯,有人譯成西爾威斯特,有人譯成希爾威斯特,有人譯成西爾維斯,有人譯成西勒維斯特,有人譯成希爾維斯特,有人譯成塞爾維斯特,有人譯成西威斯特,有人譯成西勒維思特,有人譯成斯加勒特,有人譯成斯爾維思特,有人譯成希爾維思特,有人譯成希爾韋斯特,有人譯成西爾韋斯特,還有人譯成薛威斯特。按照模板的方法,似乎只能改一種。--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5日 (三) 09:45 (UTC)回覆
需要修改的條目確實可能不多,但我相信建立條目後有這樣手動搜索然後更改的習慣的人一定相當少。譯名的不同也不是問題,因為只要對不同譯名建立重定向頁也能將外文維基鏈接自動隱藏。甚或可以運行機器人,檢查鏈到的外文條目是否已有中文的跨語言鏈接。--Stevenliuyi (留言) 2012年1月25日 (三) 10:04 (UTC)回覆
對不同譯名建立重定向頁可能有些問題,因為就像那個例子,一個譯名就要建立十幾個重定向頁,發現不同的譯名也是有困難的。--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5日 (三) 14:23 (UTC)回覆
請王小朋友君不要利用投票方案的混亂強渡關山、建立一個對您自己有利的條件,也不要在討論中重複、反覆地一再敘述您的意見(您的意見大家都聽過了,會接受的就是會接受,不接受的也不會因為您一直重復就接受)。其實此討論一開始被提及(我是指上次的討論),主要是針對『內文中允不允許使用外連結來取代紅色空連結』作為最基本的討論重點,但是此處所列出的方案中卻很模糊地將這件重要的事混在方案二的選項中。這並不是『方案通過之後再來討論就可以』的事情,這應該是最基本、應該先確定的事情吧?--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5日 (三) 13:51 (UTC)回覆
我在重複時也想,「為什麼這兩個人總是把幾個問題換幾個問法不停提問呢?」討論是先從外語語連結來取代紅色空連結開始的,可是AT似乎一直強調除了link系模板在文中禁止外語鏈,而我要求文中可以有外語鏈,方案二包括,使用例子是不優先,而且「新加入的鏈接,建議使用前者」,但可用的。允許和不允許直接可見的外語鏈才是投票的基本事情。--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5日 (三) 14:02 (UTC)回覆
解釋一下方案二:冷門鏈接例子(泅水大象說的「用外部連結取代中文維基本身的紅色空連結」)不推薦使用。推薦的使用是:例子 (英語:example)、{{Ill}}或{{Il2}}(泅水大象說的「禁止用外部連結取代中文維基本身的紅色空連結,但同意在後面加註其他語版的連結」)。對於使用例子、紅字的冷門鏈接,用戶可改為推薦的方案,但不可把推薦的方法改為推薦的方法。--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5日 (三) 14:23 (UTC)回覆
請注意一下,至少包含我在內,有幾位用戶的意見是『禁止』在內文中用外連結取代紅色空連結,至於能否在後面的括號加註中使用外連結或某種外連模板,反而是次要、可以再討論的細節。請注意『禁止』與『不推薦』是兩回事,我上面說您在強渡關山混淆視聽,就是指您一直把人家說要禁止的事情混在您的『不推薦』方案中。但就我認為,法律禁止殺人跟不推薦去殺人,根本是天差地遠的兩回事!--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5日 (三) 15:08 (UTC)回覆
好像只有您一人用法的是「禁止」,鐵鐵的火大了說的是「恕不贊成」。如果醫生「恕不贊成」吃一種食物,是禁止還是不推薦?把「恕不贊成」換成「禁止」和「不推薦」似乎都可以。「禁止」和「不推薦」只是語氣的強硬與委婉,差別並沒有那麼大。這又不是故意破壞維基百科,或者加入侵權的資料,也不是犯罪,只是小的風格上的差別,所以我認為對這種不大的問題用「不推薦」最合適。--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5日 (三) 15:38 (UTC)回覆
論辯還不充分就啟動投票,可以看出{{link-en}}技術上使用了跨語言鏈接這件事是後提出來的;投票事項、理由並不清楚,甚至並未包含雙方的所有理由,就貼到ASN去把全站用戶都叫來選邊站;把差異較大的方案合併。因而附議,要求停止投票重新討論。--達師218372 2012年1月25日 (三) 16:11 (UTC)回覆
我在辯論的第二天腦袋就疼上了,穿上羽絨大衣才好。我也不想退出,因為如果方案一通過,我以後的翻譯工作將大受影響。--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5日 (三) 16:33 (UTC)回覆
您可以去請教一下原發言者他的『恕不贊成』到底是認為該禁止還是不推薦,何必在這邊玩文字遊戲去臆測別人的意見呢?(何況就我看來,不推薦其實跟『允許』根本是同義詞,只是態度上的主動與被動之差而已。)既然是要制訂一個方針,裡面的用語就是要明確易懂,不要來個啥委婉的語氣搞得大家根本看不懂每個選項方案到底要表達的是啥意思,只好亂選。建議不要打迷糊仗,而是應該要把可能的選項按照規則嚴格至寬鬆重新整理一遍列出,經大家確認之後再來投票才不會進一步浪費社群資源。您個人的翻譯工作受影響事小,危及中文維基日後的長遠發展空間才是我等該關切的問題!--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5日 (三) 16:42 (UTC)回覆
那好吧,再討論明確一些。但我認為「推薦」和「不推薦」已經明確易懂。--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5日 (三) 17:03 (UTC)回覆
請使用『允許』跟『禁止』這種明確、一刀兩斷沒有任何模糊空間的敘述。因為就我對中文的理解無論推薦不推薦,其實都是允許的意思,只是前者是積極地鼓勵人家這麼做,後者是消極地不禁止這麼做,但結果都是『可以這麼做』的意思!--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5日 (三) 17:12 (UTC)回覆
最後再來表決「不推薦」還是「禁止」,或者重新投票

對於被中文圈熟悉的,可鏈接到中文紅字;不被中文圈熟悉的冷門條目

  • 紅字鏈接到中文(完全禁止條目內鏈接到外語言,也不標原文)

1973年,《異世奇人》飾演第三任博士助手周·關特的演員科蒂·曼寧宣布即將離開這個節目;《警察車》的出品人讓·卡蒂克向《異世奇人》出品人巴瑞·萊茨強烈推薦斯萊登。

  • 紅字鏈接到中文,對於譯名標出原名

1973年,《異世奇人》飾演第三任博士助手周·關特(Jo Grant)的演員科蒂·曼寧宣布即將離開這個節目;警察車的出品人讓·卡蒂克(Ron Craddock)向《異世奇人》出品人巴瑞·萊茨(Barry Letts)強烈推薦斯萊登。

  • 只能使用只有登錄手動開啟後用戶看到的點擊後可看到的{{link-en}}系模板 鏈接到外語言
  • 只能使用所有讀者看到的點擊後可看到的{{link-en}}系模板 鏈接到外語言(以後調整公用js)
  • 只能使用{{Ill}}和{{Ill2}}鏈接到外語言

1973年,《異世奇人》飾演第三任博士助手en​(周·關特的演員en​(科蒂·曼寧宣布即將離開這個節目;Z-Cars的出品人讓·卡蒂克向《異世奇人》出品人en​(巴瑞·萊茨強烈推薦斯萊登。

1973年,《異世奇人》飾演第三任博士助手周·關特Jo Grant)的演員科蒂·曼寧Katy Manning)宣布即將離開這個節目;警察車的出品人讓·卡蒂克向《異世奇人》出品人巴瑞·萊茨Barry Letts)強烈推薦斯萊登。

1973年,《異世奇人》飾演第三任博士助手周·關特的演員科蒂·曼寧宣布即將離開這個節目;Z-Cars的出品人讓·卡蒂克向《異世奇人》出品人巴瑞·萊茨強烈推薦斯萊登。

  • 不推薦例子,此外不限制
  • 禁止例子,此外不限制
  • 不限制
  • 意見/其他建議

還有補充嗎?--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5日 (三) 17:32 (UTC)回覆

請不要曲解方案一,其只禁止跨語言及跨項目內鏈,對是否標記原文沒有任何規定。烏拉跨氪 2012年1月25日 (三) 18:06 (UTC)回覆
這正符合第二條「紅字鏈接到中文,對於譯名標出原名」--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5日 (三) 18:24 (UTC)回覆
並不符合,方針沒有對標記原文作出規定,請不要自擬。烏拉跨氪 2012年1月26日 (四) 07:02 (UTC)回覆

我由衷地認可這句箴言:

英文維基沒有強制規定,也沒見有人非得把條目改成什麼。--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6日 (四) 09:27 (UTC)回覆

  • 不支持秦始皇,不代表支持無政府。有時候本來只鏈接一個外文(例子(example)),後來又想鏈到法文,用這種方法就顯得臃腫了,用ill就顯得簡潔。所以我依然認為沒必要強制要求,或者,在有合理理由的情況外"先到先得"。--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6日 (四) 09:59 (UTC)回覆
  • 我也沒說一定要強制要求啊,只是規定一定要清楚,要能避免爭議。否則就可能出現類似以前有人不斷在條目中添加/刪除旗幟的編輯戰的情況(參見WP:MOSFLAG)。另外無政府主義不是我說的,是你引用梭羅的話,而梭羅便是一位重要的個人無政府主義者,西方個人無政府主義思想的興起就受到他的《公民不服從》的很大影響。--Stevenliuyi (留言) 2012年1月26日 (四) 10:33 (UTC)回覆
各自的方案都包含了一些意見其實不同的人,而不同的方案也包含了一些原本意見相同的人,基於這狀況建議重新進行,不要在亂上加亂了。--泅水大象 訐譙☎ 2012年1月26日 (四) 09:29 (UTC)回覆
閣下看來對各種選項比較了解,請來草擬下次投票,其他維基人修改,如何?--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6日 (四) 09:42 (UTC)回覆
  • (!)意見:保持現在這樣沒有規定的狀態就好,只要不會造成編輯戰就好,何必這樣要求他人怎麼做呢?--KOKUYO (留言) 2012年1月26日 (四) 11:11 (UTC)回覆
    我也支持不要求他人怎麼做,可是Wikipedia:格式手冊_(鏈接)#外來詞彙現在寫着"但需要注意的是,禁止在條目及應用於條目的模板內使用跨語言或跨項目的內鏈。"--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6日 (四) 12:35 (UTC)回覆
    可能在下愚昧想不懂吧,這樣不就徹底否定「外來詞彙」的用處:上面講怎麼用,下面卻講不能在條目用,所以是在用戶頁用?……但這也讓在下個人認為只能將這段話否定掉,而不是再來一個新規則取而代之。而且兩個方案所謂的理由絕大部分都沒有實質數據證明好處(或許根本不能證明),我所擔心的是最後只是憑個人所好來挑自己喜歡的規則。--KOKUYO (留言) 2012年1月26日 (四) 13:05 (UTC)回覆
  • (!)意見:建議先關閉投票,現在討論很混亂,而且實際上還有其他方案可以考慮--Ws227 (留言) 2012年1月26日 (四) 11:33 (UTC)回覆
  • (!)意見:可以有「不作改變」呢個選擇嗎?那麼急就來投票,是不是先討論一下是否需要加限制,而不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有人認為想當然是這樣,然後就迫我們選一個兩害權輕的遺憾抉擇呢?我主張立即終止投票,目前只能「含淚」投方案二。--罰抄(罰抄會館) 2012年1月26日 (四) 15:09 (UTC)回覆
    如果要求不作改變,應該投方案一呀。目前執行的方案是:「但需要注意的是,禁止在條目及應用於條目的模板內使用跨語言或跨項目的內鏈。」--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6日 (四) 15:58 (UTC)回覆
  • 王小朋友,上面給出的示例中en:Ron Craddock在英文維基也沒有條目,這樣的跨語言鏈接不妥吧。至少應該加上一條,不得鏈接到外文維基也沒有的條目。--Stevenliuyi (留言) 2012年1月26日 (四) 17:55 (UTC)回覆
    • (已經刪除了這個鏈接)對,有時英文也是紅字,所以最後加上 請最後注意檢查鏈向外文維基的條目是否存在。--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6日 (四) 18:13 (UTC)回覆
      • 請問,誰來檢查是否存在?如果英文版建立了相應條目是不是還要補上?如果英文版刪了相應條目是不是還要刪掉?這樣的規則根本無法保證運作。--達師218372 2012年1月27日 (五) 14:29 (UTC)回覆
        • 我已經回應過了,外文維基刪除這樣條目的幾率很小。一般來說,鏈接到冷門條目的鏈接是從外文維基翻譯過來的,再翻譯前就應該只在中文鏈接外文的藍字鏈接,這樣的鏈接被刪除的幾率很小,無需過度考慮。外部連結(尤其是小網站的)死亡的幾率比這大得多,MediaWiki軟件也不會時時檢查存不存在,是否應該禁止外部連結,因為「這樣的規則根本無法保證運作」?--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7日 (五) 16:25 (UTC)回覆
  • @KOKUYO,你的話令我非常無語。維基百科除了條目名字空間、模板名字空間、用戶頁名字空間之外還有十餘個名字空間,仿佛它們都不存在一樣。技術上提供內文跨語言鏈接的藉口並不意味着我們一定要用,何況我們只是禁止在條目裡面用而已,討論頁、項目頁面、幫助頁面、分類中均未禁止。--達師218372 2012年1月27日 (五) 14:32 (UTC)回覆
    • 原來是這樣啊,可能是我見識不夠廣,只懂得編輯那幾個條目吧……討論頁我承認或許會有人用,但請問誰會無聊在項目頁面、幫助頁面、分類中連結其他語言版本維基百科的「條目」呢?有沒有跨語言連結我都無意見,然而我認為我們(參與討論者)應該有權知道當初設計這個技術的目的是什麼?是要在哪個場合時間點用它?才能進一步說哪些地方不能使用。如果「跨語言連結」一開始設計便有想要放置在條目之中,那麼便應該尊重那些想要在條目中使用的人士,而不是大辣辣在格式手冊說禁止使用在條目上(雖然格式手冊也只是提供參考……)。--KOKUYO (留言) 2012年1月27日 (五) 15:10 (UTC)回覆
我等着全篇半數以上為跨語言連接的條目出現,等着看誰和誰會為放英文還是日文吵架,等着看有一天有誰在互助客棧問為什麼莫名其妙的跑到英文維基去了。這種根本就無益的動作,恐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覺得藍色比紅色的好看而已。烏拉跨氪 2012年1月27日 (五) 15:29 (UTC)回覆
如果有人以放英文還是日文吵架的話,都放不就行了?ill系模板的示例中就有鏈接到兩個維基百科的例子。有ill系,是否還要質疑,用戶會爭論哪個在前哪個在後?我記得,以前有別的用戶(也有可能是我)由於大陸的標準用法是「千克」要求統一在大陸簡體把「公斤」替換為「千克」。於是,好像是shizhao就回應說,不應強制要求,按編者自己的意願。也沒人說,如果不規定,「等着看誰和誰會為放公斤還是千克吵架」。我已經重複多次,鏈接的顏色、放在上面的注釋、瀏覽器下面的鏈接都有不同,稍微看幾次就能看出來。「恐怕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覺得藍色比紅色的好看而已」根本是錯了,根本原因實際是方便閱讀。--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7日 (五) 16:25 (UTC)回覆
我這能說,這是一廂情願,自以為是。烏拉跨氪 2012年1月27日 (五) 16:30 (UTC)回覆
這種語句是幼稚的。--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7日 (五) 16:34 (UTC)回覆

@ KUYOKO:我想例子很好舉。

  1. 比如一群維基人現在需要在互助客棧討論上條當麻這個條目,是一個動漫的人物。也許我們「可以不」使用ja:上條當麻,因為日文版可以直接通過左下角跨語言鏈接訪問,但由於英文版限制虛構人物條目的建立,討論過程中只能鏈接到en:List of Toaru Majutsu no Index characters,如果不做出鏈接那麼很可能會很麻煩。
  2. 又比如我們要討論Wikipedia:格式手冊 (音樂)——是一個沒有建立的格式指引。這個時候顯然需要鏈接到en:Wikipedia:Manual of Style/Music作為參考。
    個人猜測內文跨語言是跨語言顯示在左下角的補充機制。--達師218372 2012年1月28日 (六) 13:26 (UTC)回覆
    「很顯然中文維基百科方針頁面是給中文使用者看的。很顯然我們不能假定讀者會其他語言。這個問題內我們也假定讀者有理想的機器翻譯。」「但是請注意,我們的快速刪除的標準 G13:明顯的、拙劣的機器翻譯。如果機器翻譯爛到甚至都不用討論就可以刪除,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假定讀者可以利用機器翻譯看懂其他語言?」「擺個問題,這個問題都是致命的,任何一個不能解決都可以否決內文維基百科項目頁面跨語言鏈接。請允許內文維基百科項目頁面跨語言鏈接的支持者一一回應。」
    「有能力看外文方針的人,應該讓其從左下角的跨語言列表進入。而且外文方針完全不適用於維基,何為完整完善英文維基就是完整完善?不要老用一些沒有定義沒有範圍的東西。如果幾個用戶為個跨語言連接吵起來,不覺得這很可笑嗎,中文維基百科不想着增加自己的條目方針,反而為了放哪個語言的方針連接而喋喋不休。」按照各位支持禁止的說法,方針頁面的外文鏈接更應該被禁止。--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8日 (六) 20:06 (UTC)回覆
請問,我上面哪裡寫了「方針」了?其次,哪裡寫了外文方針草案和論述給只會中文的人看?看似用我的話反駁我自己,其實毫無邏輯,根本站不住腳。--達師218372 2012年1月29日 (日) 10:35 (UTC)回覆
用您的話完全可以駁倒您自己,中文維基的方針草案和論述當然是給中文使用者看的,若按您的邏輯,不應該假定他們會外文、機器翻譯的不可理解,因此按您的邏輯,中文維基的方針草案和論述也不該鏈接到英文。--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9日 (日) 16:15 (UTC)回覆
  抱歉個人在這個就要休息的時候才見到這討論, 所以只看了剛開始的...文章, 但在看的時候個人在腦內產生一個(?)疑問:這情況不能用Template:Internal_link_helper解決嗎? 抱歉問了一個愚問題  囧rz……先休息了--紀綱 | (*✆◕‿◕)ノ゙ 2012年1月29日 (日) 16:04 (UTC)回覆
這個需要登錄而且設置才能查看,若在未登錄是瀏覽則不會顯示,而且只有少部分維基人知曉這個模板需要設置,也就很少被人使用,再加上這個模板只能鏈到一個外文,功能有限,且寫起來也不方便。--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9日 (日) 16:15 (UTC)回覆

分段 編輯

擺三個問題,這三個問題都是致命的,任何一個不能解決都可以否決內文跨語言鏈接。請允許內文跨語言鏈接的支持者一一回應。

  1. 很顯然中文維基百科是給中文使用者看的。很顯然我們不能假定讀者會其他語言。這個問題內我們也假定讀者有理想的機器翻譯。但是就拿歐洲來說,很多東西是跨國的。比如哥特式建築,比如現代主義藝術,比如歐洲空間局。藝術上可能可以採用作品所在地或作者的國籍來解決,但是比如哥特式教堂的玫瑰窗(很可惜這個不是紅字),寫什麼語言?只用英語?對不起,美國人沒什麼貢獻,英國人也很邊緣,沒有任何使用英文的理由。最極端的也許是歐洲聯盟,其官方文字包括「保加利亞語、捷克語、丹麥語、德語、愛沙尼亞語、希臘語、英語、西班牙語、法語、愛爾蘭語、意大利語、拉脫維亞語、立陶宛語、匈牙利語、馬耳他語、荷蘭語、波蘭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芬蘭語、瑞典語、斯洛伐克語、以及斯洛文尼亞語」,我們要在阿姆斯特丹條約和歐盟那十幾個委員會(都是紅字)後面注多少語言?如果有英語,憑什麼沒德語?法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匈牙利語?希臘語?馬耳他語?……
  2. 開頭和上一題一樣。很顯然中文維基百科是給中文使用者看的。很顯然我們不能假定讀者會其他語言。上個問題我們假定讀者有理想的機器翻譯,但是請注意,我們的快速刪除的標準 G13:明顯的、拙劣的機器翻譯。如果機器翻譯爛到甚至都不用討論就可以刪除,那麼我們有什麼理由假定讀者可以利用機器翻譯看懂其他語言?
  3. 請問,跨語言是否為外部連結?如果不是,那麼它就是內部連結,那麼為什麼系統不會判斷這個頁面是否存在?如果是,那麼根據Wikipedia:格式手冊 (鏈接)#在文章中的位置(這個很早以前就有了)、Wikipedia:外部連結外部連結,包括跨語言鏈接在內,都不應該出現在正文中,而應該附在文後。如果推翻此條,那麼在正文中隨意加入外部連結也就會是允許的。
    --達師218372 2012年1月28日 (六) 14:12 (UTC)回覆
  1. 這種條目只是一部分,所以並不是致命的。對於這一部分條目:不少外文鏈接是由於翻譯條目而來,直接註上來源語言的條目即可。願意閱讀來源語言以外語言條目的維基人可以通過條目左側的跨語言鏈接閱讀其他語言。如果對鏈接哪個語言起爭議,可按各語言條目的完整程度決定:鏈接最完整的不多的幾個語言。如果很多語言條目都很完整,中文不久出現條目的幾率也很高,那麼這非常有可能不是冷門條目。在剩下的,就是少之又少:同時符合非人名地名、單語言地區事件、大量語言都有完整條目、不存在中文條目、中文互聯網極少對此介紹。同時碰巧有維基編輯對此中鏈接認真爭議的可能率恐怕非常低。
  2. 我們之所以刪除機器翻譯條目,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如果不這樣,會有大量的機器翻譯條目出現。如果讓我對此刪除標準進行投票,我會投支持票,原因是:用戶完全可以通過不斷技術更新的機器翻譯技術自己機器翻譯某個條目的外文維基,而無需看一個固定的用機器翻譯翻譯好的。因此,我們快速刪除機器翻譯的頁面不意味着機器翻譯的結果是人們看不懂的,雖然,機器翻譯的文章也有少數句子是錯誤的,但瑕不掩瑜。而且,機器翻譯中的重點句子的重點詞是可以查在線字典獲得意思,而機器翻譯的外文維基內容不能容易的對照原文,逐字查關鍵句的意思,又是一個快速刪除機器翻譯頁面的原因。
  3. 內部連結是系統可判斷是否存在的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如果認定「內部連結是系統可判斷是否存在的充要條件」,那麼 搜索網頁鏈接 的原文是External links search(外部連結搜索)是搜索不到通過en:xxx方法的鏈接的,而且是在系統沒說只要是判斷不了是否存在的鏈接都屬於外部連結、說了那是「外部連結搜索」的情況下。因此,若按系統的能力證明的話,只能證明用en:xxx方法的鏈接不是外部連結。即使證明en:xxx方法的鏈接是外部連結,也可以規定例外,規定可以在條目內使用的en:xxx方法,因為其實現行的禁止條目內en:xxx的規定就是一種禁止條目內使用內部連結的例外。--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8日 (六) 15:22 (UTC)回覆
  1. 條目是翻譯來的和直接把外文送給讀者自己看完全是兩碼事。有能力看外文的人,應該讓其從左下角的跨語言列表進入。何為完整,長就是完整?不要老用一些沒有定義沒有範圍的東西。如果幾個用戶為個跨語言連接吵起來,不覺得這很可笑嗎,中文維基百科不想着增加自己的條目,反而為了放哪個語言的連接而喋喋不休。歸根到底,冷門的條目不代表不會被建立,請不要妄自菲薄。
  2. 我們之所以刪除機器翻譯的條目,其根本原因就是因為讀者無法閱讀,無法理解。機械翻譯從來都是一個輔助工具,從來沒有聽說一個對該語言沒有一定能力的人能通過機械翻譯了解一篇外文的意義。其次,我們的讀者是不可能拿着本字典或是開着個機械翻譯頁面來讀維基百科的。為了一群想象出來的「努力」讀者,根本就是捨本逐末。
  3. 跨語言連接是外部連結這點沒什麼可爭辯的。烏拉跨氪 2012年1月28日 (六) 18:36 (UTC)回覆
  1. 我十分贊同您的這個觀點,如果有用戶不想着為中文維基百科增加條目,反而為了放哪個語言的連接而喋喋不休,是很可笑。所以,根本不會有什麼用戶這麼追究用哪個語言的鏈接。這恰當地解答了「但是比如哥特式教堂的玫瑰窗(很可惜這個不是紅字),寫什麼語言?只用英語?」的問題。
  2. 可能是因為我的理解能力強一些。前一段時間,我看到一個叫馬克西莫夫的「後悔」的前蘇聯異見人士,想查查關於他,找到了ru:Максимов, Владимир Емельянович,Google機器翻譯如下:

弗拉基米爾馬希莫夫Emelianovich(真名列弗薩姆索諾夫11月27日,1930年,莫斯科 - 1995年3月26日,巴黎)​​ - 俄羅斯小說家,散文家,主編。

[編輯]生平

在一個工人階級家庭出生,接着在1941年的前失蹤。

變更名稱,離家出走besprizornichal,有人提出在孤兒院和少年罪犯,從中不斷地在西伯利亞,中亞和外高加索逃離監獄。被定罪的刑事指控,並花費在營地和流亡數年。

在他於1951年發布,住在庫班,在那裡他第一次開始在報紙上刊登。出版了詩集「關於時鐘的一代」(Cherkessk,1956年)的集合。 [編輯]家庭

薩姆索諾夫的父親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1901年至1941年),出生在村里。 Sychevka Uzlovsky區圖拉 參孫的母親Theodosia Savelievna(1900至56年),出生於圖拉省的交點 薩姆索諾夫的父親的妹妹瑪麗M.(1911年至1995年),一個村Sychevka Uzlovsky區圖拉省的人,從來沒有結婚,其他家庭,但他的弟弟一家從未有過 哥哥,獅子座,在莫斯科嬰兒死亡 姐姐,龔如心,於1940年在莫斯科去世 妹妹,凱瑟琳(1941),住在美國

[編輯]創意

在他返回莫斯科(1956)涉及的各種文學作品。第一個顯著的工作 - 「我們正在適應在地上」(一種「從Tarusa頁,」1961年集)。之前寫的小說「活着的人」是在「十月」刊登於1962年,然後來到「民謠的薩瓦」(1964)等作品。 1963年,他考上了蘇聯作家聯盟。一對「十一」( - 1968年8月1967年10月)編委。

「檢疫」和「七創作的日子」沒有任何出版商通過小說去了廣泛的samizdat。在作者的小說被開除出作家協會聯盟(1973年6月)在精神病醫院放置。 1974年,馬希莫夫被迫流亡。他住在巴黎。

1974年,他創辦了文學季刊馬克西莫夫,政治和宗教雜誌「大陸」,其主編,他直到1992年仍然存在。在流亡期間,他寫了「從無處告別」,「方舟為不請自來」(1976),(1974年至1982年),「一個深淵看」(1986年) - 關於海軍上將高爾察克的生活,「直到死亡流浪」(1994)及其他

馬克西莫夫說不平衡,堅韌。經常改變地點和時間步驟,以及敘述的命運,特別是相輔相成,取得了全面和史詩人物。 Maximova散文說服突破了蘇聯社會的低下階層,從自己熟悉的痛苦經驗,他現實生活原有的自然語言的天賦,以及對作家的愛國者的道德責任感。[1]

他被安葬在俄羅斯聖墓地 - 吉納維夫 - 德布瓦。

我不會一點俄文,但大致了解了他的生平。您可能也沒看清我寫的是「查在線字典獲得意思」,看成了「拿着本字典」。讀者當然不太可能為此買本字典。但是,在線字典有不少,用戶可以輕鬆查詢。儘管大多數人不會對諸如課本之類的東西「努力」,但是,對於自己感興趣卻又鮮有中文描述的內容,人們努力着用機器翻譯理解就是合理想象的內容了吧。
  • 達師可以通過mediawiki軟件論證因為不能識別是否存在所以是外部連結,我指出那不是充要條件,又通過mediawiki軟件的「外部連結」頁面論證找不到所以不是外部連結,這時您又說「這點沒什麼可爭辯的」,我的用戶名是「王小朋友」,這次我真想像個小朋友一樣哭了。--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8日 (六) 19:59 (UTC)回覆
可笑歸可笑,但按你的方案做即使是可笑的事情他也是要發生的。不僅會為加哪個爭吵也會為了去掉哪個爭吵。您也不想着建立這些條目,也就想着加那些假內鏈吧。你自己問問上面這段話誰看得懂,反正我是不知所云。即是是在線翻譯,也沒有哪個讀者會開着個在線翻譯來讀維基百科,依舊是你想象出來的景象。跨語言連接是外部連結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如果你覺得不是那請自行推動改方針。烏拉跨氪 2012年1月29日 (日) 03:10 (UTC)回覆
「您也不想着建立這些條目,也就想着加那些假內鏈吧」「是你想象出來的景象」。我也想建立那些條目,在前面已經說過,寫條目不可能一下全寫完,也不可能在比較短的時間內寫完。先寫最重要、關注度較高的條目,再寫相反的條目。在此不短的時間期間,暫時鏈接到外文,供讀者機械翻譯查看,也促進會那種語言的讀者建立中文條目。我到google搜索的鏈接您沒有看到嗎?可以搜索到不少網頁鏈接到Google翻譯的英文維基。或是您訪問Google有問題?我可以幫您訪問Google。
「跨語言連接是外部連結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是你想象出來的景象」,跨語言連接根本不是外部連結,這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如果你覺得是那請自行推動改方針。--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9日 (日) 15:05 (UTC)回覆

分段2 編輯

幾個問題:
  1. 如何界定「冷門」?在你看來是冷門,在他看來未必是冷門。而且維基百科也不僅僅是網絡內容的整理,中文互聯網沒有的事物,未必在中文中是冷門的事物
    我提到了,只能搜索到0篇,或一兩個短篇中文介紹此人的文章就算冷門條目。只是在一篇文章中用一兩句話提到這個人的文章不算。「冷門」實際上代表的是「互聯網中冷門」。顯然,找不到多少網頁,就是在互聯網中冷門。儘管中文互聯網沒有的事物,未必在中文中是冷門的事物,但這只是極少數。而且,在出現情況很少的主題里,大部分也應該是外文維基也不包括的,無從鏈接到外文。儘管這個說法可能不是絕對正確的,但也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正確。不可能要求絕對吧。--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9日 (日) 15:05 (UTC)回覆
  2. 這是否是一種自我參照?
    不是參考鏈接,顯然不是自我參照。--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9日 (日) 15:05 (UTC)回覆
    如說自我參照, 同一語文的內鏈是更完全的自我參照--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10:18 (UTC)回覆
  3. 應該外鏈哪種語言?為何要鏈接A語言而不鏈接B語言?
    不少外文鏈接是由於翻譯條目而來,直接註上來源語言的條目即可。願意閱讀來源語言以外語言條目的維基人可以通過條目左側的跨語言鏈接閱讀其他語言。如果對鏈接哪個語言起爭議,可按各語言條目的完整程度決定:鏈接最完整的不多的幾個語言。如果很多語言條目都很完整,中文不久出現條目的幾率也很高,那麼這非常有可能不是冷門條目。在剩下的,就是少之又少:同時符合非人名地名、單語言地區事件、大量語言都有完整條目、不存在中文條目、中文互聯網極少對此介紹。同時碰巧有維基編輯對此中鏈接認真爭議的可能率恐怕非常低。--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9日 (日) 15:05 (UTC)回覆
    外鏈哪種語言的問題不大, 只要該語言的頁面存在, 很容易透過己有的跨語言鏈結找到個別用家可理解的文字。即使他除中文外不懂任何其他語言文未, 他也沒有損失, 但可方便其他人--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10:03 (UTC)回覆
  4. 可能會影響到第三方的使用,從而干擾到維基百科的使命之一:傳播知識
    影響到第三方的使用有多少呢?應該很少吧。然而,卻可以讓人們輕鬆查找已有維基百科的文章,使用機械翻譯;也會促進會另一種語言的讀者創建條目。從而促進維基百科的使命之一:傳播知識--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9日 (日) 15:05 (UTC)回覆
    單就傳播知識的角度, 而不著眼個別維基的格式, 有外文鏈接應是更有效讓人找到有關知識的方法--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10:18 (UTC)回覆
  5. 外鏈可能會造成新創建的條目缺少內部連接而降低搜索引擎排名
    首先,由於是冷門條目,中文互聯網極少有相關內容,所以,當維基一創建Google上大部分的可能都是維基第一位。我創建過一些中文互聯網很少出現的內容條目時習慣用Google搜一下,都是第一位。而且像我提到的,「Sylvester」有多種譯法:有人翻譯成西爾維斯特,有人譯成席維斯,有人譯成西爾威斯特,有人譯成希爾威斯特,有人譯成西爾維斯,有人譯成西勒維斯特,有人譯成希爾維斯特,有人譯成塞爾維斯特,有人譯成西威斯特,有人譯成西勒維思特,有人譯成斯加勒特,有人譯成斯爾維思特,有人譯成希爾維思特,有人譯成希爾韋斯特,有人譯成西爾韋斯特,還有人譯成薛威斯特。如果是紅字條目,其他條目里與標題不一樣的紅字鏈接需要修正,如果不包括原文字這樣就很難把譯名都修改為正確,就更無法自動鏈接,進行搜索引擎最佳化了。所以,人名地名等出現原文便於鏈接,增加內部連接而提高搜索引擎排名--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9日 (日) 15:05 (UTC)回覆
  6. 這更像是鴕鳥主義,看似都有內容鏈接,其實卻沒有
    不一樣,稍加嘗試就能輕易區分。而且瀏覽器下方還顯示鏈接地址,鼠標停留也有注釋,使它更容易區分。--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9日 (日) 15:05 (UTC)回覆
    以前面紅鏈, 後面括號外鏈的方法可解決這問題--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10:18 (UTC)回覆
  7. 增加維護的工作量,新創建的條目還要檢查中文版內是否有外鏈提到,並且逐個修改
    由於是冷門條目,檢查不會很多。相反,不包括原文的檢查量一樣多,卻要尋找西爾維斯特,有人譯成席維斯,有人譯成西爾威斯特,有人譯成希爾威斯特,有人譯成西爾維斯,有人譯成西勒維斯特,有人譯成希爾維斯特,有人譯成塞爾維斯特,有人譯成西威斯特,有人譯成西勒維思特,有人譯成斯加勒特,有人譯成斯爾維思特,有人譯成希爾維思特,有人譯成希爾韋斯特,有人譯成西爾韋斯特,還有人譯成薛威斯特,工作難度加大不少。所以這麼做是減少維護量的。--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9日 (日) 15:05 (UTC)回覆
    相對於方便用家找到資料, 這程度的維護不算很大影響. 原有前面的紅鏈已經變成藍鏈. 後面的外鏈遲一點才刪除沒有很大影響--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10:18 (UTC)回覆
  8. 中文版不是某種其他語言的附庸或翻譯版,如此做更容易給外界這種感受
    Google搜索引擎的維基百科頁面總在前面,是否容易給外界感受「Google是維基百科的附庸」?這樣做可以給讀者以方便,好用、強大的感受才是更容易給外界留下的。--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9日 (日) 15:05 (UTC)回覆
    只是個人感受--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10:18 (UTC)回覆
  9. 本來紅鏈的存在通過創建和重定向即可消除,而現在卻變得更加繁瑣
    「Sylvester」有多種譯法:有人翻譯成西爾維斯特,有人譯成席維斯,有人譯成西爾威斯特,有人譯成希爾威斯特,有人譯成西爾維斯,有人譯成西勒維斯特,有人譯成希爾維斯特,有人譯成塞爾維斯特,有人譯成西威斯特,有人譯成西勒維思特,有人譯成斯加勒特,有人譯成斯爾維思特,有人譯成希爾維思特,有人譯成希爾韋斯特,有人譯成西爾韋斯特,還有人譯成薛威斯特。要創建這麼多重定向首先把這些找出來就不容易,像我一樣花半個多小時在Google找這些譯名可能還沒找全。所以包括人名地名等原文才是較為簡單的方法--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9日 (日) 15:05 (UTC)回覆
    同上面7--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10:18 (UTC)回覆
  10. 我們應該實事求是,沒有就是沒有,應該誠實的告訴讀者,而不是讓讀者去看另外一種語言的條目
    我們已經通過不一樣、瀏覽器下方顯示鏈接地址、鼠標停留也有注釋 實事求是、誠實地告訴讀者了。--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9日 (日) 15:05 (UTC)回覆
    我們應以傳播知識為上, 不應只看中文維基的榮辱而寧可不「讓讀者去看另外一種語言的條目」--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10:18 (UTC)回覆

(提問)--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2年1月29日 (日) 07:37 (UTC)回覆

看了你的回答以及前面的討論,我的結論是這種方式徒增爭議,增加維護難度,完全沒有必要--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2年1月29日 (日) 15:18 (UTC)回覆
目前的方針,禁止條目鏈接到外文維基不也增加了不少爭議,而且增加維護難度?我看,中間的做法是不強制規定,刪除方針中的禁止要求。--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29日 (日) 15:32 (UTC)回覆
回答就回答,別破壞人家問題編號。Liangent (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03:57 (UTC)回覆
不是故意的。--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04:03 (UTC)回覆
我重貼2011年11月貼過的,老調重彈一下:個人反對這種內文跨語言連結,一來大多數人只知道要連到英文維基(其次是日文維基),講難聽點好像英文維基是中文維基的天皇老子一樣,無形中助長英文中心,這樣的話倒不如廢掉中文維基百科,叫讀者直接去讀英文維基就好了。綜觀前十大語言版本維基百科,沒有像中文維基這樣濫加一大堆內文跨語言連結(日文維基的稍多但也沒像中文維基這樣誇張)。再者與泅水大象講的一樣,用內文跨語言連結掩蓋紅連結只是種自我感覺良好的做法,對於鼓勵寫條目完全沒有幫助(看過不少條目的內文跨語言連結早就有相對應的中文條目,但沒人去修正該連結)。只要確實該加註原文時加註(例如法國人名就加註法語原文名,不要像一堆台灣人的條目明明該人沒有外國籍,英文姓名魔人們卻硬要加上他的英文名字)這樣就好了。--Ellery (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02:10 (UTC)回覆
按照shizhao說的,實事求是。中文維基的讀者不都會英文,但不會英文可以用機械翻譯。至於「附庸」——搜索引擎常搜到維基百科排前列,搜索引擎也沒見被說成是維基百科的附庸。真的多的誇張嗎?我很少上日文維基,昨天為了調查外文鏈接,去日文的方針頁面,看到了ja:合理主義哲學,就連模板里都有英文鏈接!鏈接到外文維基對讀者來說是實用的,而且方便編輯、促進條目增長。有這些,僅僅可能看上去是誰的附庸也沒關係。--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04:00 (UTC)回覆

(!)意見,我個人是覺得條目內不應出現連往英語維基的條目,我們不能假定用戶會外語。雖然英語很多人都懂,但始終中文維基是以中文作編寫語言,會英文的用戶可以往英文維基裡找。但我覺得不應禁止,而應勸阻,即「不建議加入跨語言的鏈接」。這是基於我對Wikipedia:忽略所有規則Wikipedia:善意推定的理解。每位維基的編者也有自己的信念和哲學,對應否加入跨語言的鏈接心中也有自己的一把尺。有些人加入跨語言的鏈接是基於希望傳播知識(如果我沒有誤解的話)。有些時候翻譯專有名詞的時候發現有很多變種(翻譯本來未必能一對一),加入跨語言的鏈接有助釐清概念。只要是善意的編輯,無需禁止。格式當然是統一比隨便好,我個人覺得利用{{Link-en}}模板即示例或示例(英語:Example)比較可取。--Lakokat (留下一條線) 2012年1月30日 (一) 13:03 (UTC)回覆

希望閣下閱讀一下討論。--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13:21 (UTC)回覆
大概閱讀過,有些留言沒細看。只是整理了觀點在發表了。怎了?--Lakokat (留下一條線) 2012年1月30日 (一) 15:21 (UTC)回覆
沒怎麼。--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15:34 (UTC)回覆

一個解決方案 編輯

  • 修改Template:link-en系模板,加入一個可選參數選擇顯示效果(具體採用何種顯示效果還可以再討論,我傾向於下列前兩種,可自選):
  • WP:格式手冊中加入以下建議:
    • 避免在條目及應用於條目的模板內單獨使用跨語言或跨項目的內鏈,例如no:Oslo domkirkeOslo domkirke奧斯陸大教堂
    • 不推薦有對應外文條目時單獨使用紅鏈,例如奧斯陸大教堂,應使用Template:link-en系模板並用參數控制顯示效果為奧斯陸大教堂
    • 推薦使用Template:link-en系模板,具體鏈接到何種語言可自行決定,顯示效果可自選;
    • 若有多種語言需要鏈接,可考慮使用Template:ill2模板,但是由於此種條目一般也較重要(如歐洲聯盟),推薦考慮Template:link-en系模板鏈接到一種使用較廣的語言並控制格式使外文不顯示在正文中,若語言對條目本身較為重要可使用Template:lang-en系模板進行羅列;
    • 特殊情況下也可根據情況自行決定其他形式的鏈接方式,但是以推薦的模板為優先。
  • 理由:
    • 可解決譯名不統一問題,便於機器人工作:例如使用模板的參數控制顯示為燃燒室,英文鏈接不會顯示出來,然而一旦有對應的中文條目(例如燒火室)建立,機器人就可以將其修改並指向新建的中文條目(燒火室),或保持原有顯示效果僅修正鏈接(燃燒室);
    • 對現有格式手冊改動很小,與現有條目兼容,現在使用link-en系模板的條目不必重新修改即可獲得相同的效果,原有直接紅鏈(如燃燒室)也沒有修改的必要,顯示效果相同;
    • 用戶登錄與否不影響顯示效果,打印友好,便於傳播知識。
  • 補充:

--哪位維基人能夠一下打死五個2012年1月30日 (一) 11:49 (UTC)回覆

燃燒室en)的這種模式絕對是打印不友好的,打印出來括號里有個en是什麼意思?與條目內容完全無關。Template:ill2根本不應該在條目中使用。另外為什麼「不推薦有對應外文條目時單獨使用紅鏈,例如奧斯陸大教堂」,我恰恰認為應該推薦使用這種模式,不應該推薦讓中文讀者去讀其他語言的條目,中文維基百科也不是其他語言維基百科的翻譯版本--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2年1月30日 (一) 12:48 (UTC)回覆
奧斯陸大教堂顯示效果可以用修改後的Template:link-en實現,而這一方法是推薦的。是否加外文鏈接可以自由決定,如果共識認為不應加外文鏈接,模板提供了統一去掉外文鏈接的方法——只要無論選擇什麼顯示效果都無視,只顯示燃燒室即可。--哪位維基人能夠一下打死五個2012年1月30日 (一) 13:10 (UTC)回覆
維基百科當然不是翻譯版。我認為當一個條目的主題中文互聯網上很少有,這時也沒有中文條目時,應該推薦讓中文讀者去讀其他語言的條目。--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13:21 (UTC)回覆
「不應該推薦讓中文讀者去讀其他語言的條目」為的是讀者還是誰?--Nivekin請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15:38 (UTC)回覆

不如先進行這樣一個投票吧:

  1. 禁止條目內對外語言連接(除{{link-en}}系模板)
  2. 不做強制規定,做推薦建議
  3. 強制性對冷門條目使用某一(幾)種鏈接形式

若2或3當選,再討論具體使用哪種。--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12:00 (UTC)回覆

打印很容易處理成不影響(只要通過模板實現)。其實除了王小朋友,我都不很有意見。Liangent (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12:58 (UTC)回覆
對,我記得有一個class是print時才顯示的。閣下認為應該禁止王小朋友,還是推薦不使用它,而推薦使用其他鏈接模式?對於使用不推薦的模式,編輯可改為推薦的模式,不可把推薦的模式改為不推薦的。--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1月30日 (一) 13:21 (UTC)回覆
我反對直接鏈接,建議使用{{link-en}}系模板,其他的可以接受,但需要用模板處理成不影響打印的形式。--MakecatTalk 2012年1月31日 (二) 03:06 (UTC)回覆
禁止和不推薦使用有什麼不同,在執行上?Liangent (留言) 2012年1月31日 (二) 03:17 (UTC)回覆
用禁止的鏈接形式肯定不能算破壞。我認為可在條目評選時要求不含有這種鏈接。--MakecatTalk 2012年1月31日 (二) 03:26 (UTC)回覆
出發點如果是方便讀者的話,應該是允許鏈接跨語言鏈接的(直連除外)。而且就算禁止跨語言也不見得對中文的發展有什麼好處……
PS:我覺得跨語言鏈接不算自我參照。--鐵鐵的火大了江娥啼竹素女愁,李憑中國彈箜篌。 2012年1月31日 (二) 04:17 (UTC)回覆
不要把什麼事情都寄托在隨時會停止運行的機器人身上--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2年1月31日 (二) 12:59 (UTC)回覆
使用2009年吉達暴雨英語2009 Jeddah flood也沒什麼壞處,反正平時顯示不出來,打印也不會打出來。反之,如果沒有英文提示,我想寫這個條目會去搜2009 Jeddah rain而不是實際上的條目2009 Jeddah flood,可能就搜不到英文條目而無法利用現有資源。--哪位維基人能夠一下打死五個2012年1月31日 (二) 13:15 (UTC)回覆

投票2 編輯

怎麼找到使用1方案標註的條目? 編輯

我剛剛簡單翻譯了急診室 (電視劇)。可是我在中文維基只找到了7個按照2~6方案標註的提到的條目。由於英文鏈入頁面有超過1000個條目,中文肯定不止有7個條目提到這個急診室 (電視劇)。我該怎麼找到使用1方案標註的條目?--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2月3日 (五) 06:00 (UTC)回覆

條目建立後,左邊工具欄有「鏈入頁面」,即可找到全部標有[[急诊室 (电视剧)]]的頁面。烏拉跨氪 2012年2月3日 (五) 08:07 (UTC)回覆
鏈入頁面都是通過搜索原文Casualty找到的之後我剛剛改成的,沒有任何一個是我在創建此條目前就有的,也就是說通過這種方法找不到任何一個使用1方案標註的條目。--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2月3日 (五) 08:36 (UTC)回覆
沒有建立時,通過右上角進入搜索頁面也可以找到。烏拉跨氪 2012年2月3日 (五) 08:41 (UTC)回覆
巧合的是,這七個都是搜索「Casualty」找到的。搜索“急诊室”“急診室”一個相關的都找不到。--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2月3日 (五) 08:49 (UTC)回覆
這不是巧合,是理所應當。維基百科含急診室或急診室的條目比含Casualty的不知道多多少倍,你要的結果就埋藏在眾多的結果中,往下翻一定就會有,不翻當然找不到。烏拉跨氪 2012年2月3日 (五) 09:02 (UTC)回覆
我翻了,直接按的每頁顯示500條,也沒找到一個。--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2月3日 (五) 09:57 (UTC)回覆
這只能說明中文版太多的翻譯條目,太多的條目存在過多英文。這是中文版的不足之處,應該想辦法改進,而不是用上面投票的諸多選項模式,使這種問題愈演愈烈,更加惡化--百無一用是書生 () 2012年2月3日 (五) 13:03 (UTC)回覆
中文找不到,英文找得到,竟說明太多的條目存在過多英文?--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2月3日 (五) 13:39 (UTC)回覆
我倒不覺得有英文有超過1000個條目鏈入,中文只有7個有什麼奇怪的。特別是對於一個英國的電視劇。--KuailongTM 2012年2月4日 (六) 06:25 (UTC)回覆
可這七個都是通過搜索英文方式找出來的。中文維基存在大量關於外國名字的、紅字的、不包括原文的鏈接(即方案1),標了英文的都有7個,用方案1的肯定也有幾個吧?--王小朋友 (留言) 2012年2月4日 (六) 08:05 (UTC)回覆

作為Tsl的作者說幾句,順便在此徵求修改意見 編輯

哎,上次徵求修改意見的時候似乎大家都沒注意呀...總之沒收集到多少意見,又是投票時才會有人提意見的老情況麼  囧rz……總之先說說自己的目的吧.

這個模板的目的是儘量減少跨語言鏈接(對應方案4,5),並讓跨語言鏈接得到更好的組織與管理(對應方案2,5),而link-en有很大的問題(我記得上次提過的,一個是沒修改選項就不能使用,另一個是看到紅鏈除非想編輯基本沒人會去點-更不用說看到跨語言鏈接了),所以做了這麼個模板.

大家說的"不美觀"的理由,我得承認的確如此,於是我修改了代碼給語言模板加了個sub,像這樣-進程組.還有什麼改進意見,也歡迎大家提出吧,集思廣益  - Dr. Cravix ♪Eternal Reminiscence 2012年2月15日 (三) 00:31 (UTC)回覆

建議投票結束後馬上專頁存檔 編輯

現在這個投票已經嚴重影響方針版討論,建議投票結束後馬上存檔,在專頁開始點票。--馬呵說年誒多嘩鐸★魔力 (留言) 2012年2月14日 (二) 04:21 (UTC)回覆

返回專案頁面「投票/跨语言链接的处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