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基百科:同行評審/白居易

白居易 編輯

 
白居易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
其他以往記錄請參見條目的討論頁
說明:因為在白居易的討論頁上,看到有讀者反應白居易條目的缺點,所以我從去年(2011年)9月27日開始著手增訂這個條目的內容。到今天為止,我能力所及的部分,大多都已經做了。然而「人很難看得到自己的缺點」,縱然自己希望能「客觀」而「正確」地書寫,「主觀」與「筆誤」卻是永遠都揮不去的幽靈。所以提交同行評審,希望能徵求各位進一步的修改意見。—Hannyi (留言) 2012年1月13日 (五) 14:02 (UTC)[回覆]
評審期︰2012年1月13日 14:02 (UTC) 至2012年2月13日 14:02 (UTC)

內容與遣詞 編輯

包括條目內的學術成份遣詞造句翻譯精確性行話術語完成度連貫性等與條目內容有關的要點

剛剛再看一遍,有兩個地方不明白:1.人物信息欄裡面「兄弟」一欄寫着兩個「白氏」,不明何意。2.「在位中國皇帝」後面列舉的年份,不明白是什麼意思。—Snorri (留言) 2012年1月20日 (五) 23:14 (UTC)[回覆]

  • 1.那段應是我沒有校到。白居易兄弟總共四人,可能是因為當初寫信息欄的貢獻者未查到兩人的名字,故暫作「白氏」;且因為總共有兄弟四人,故重列兩次。已據《襄州別駕府君事狀》更正。
 完成:已依《白居易集箋校》重新校對人物信息欄的資料,現在應該不會有太大的錯誤了--Hannyi (留言) 2012年1月21日 (六) 17:45 (UTC)[回覆]
  • 2.在位中國皇帝後面列舉年份,純粹是為了讓各個皇帝的年號能與西曆相參照。最初我是用中國皇帝年號來表記年份,後來發現讀過去很生澀,不易知道前、後事件相隔的時間為何(白居易很多感嘆時光的詩,所以「時間流逝」對於理解白居易的作品有很大的幫助);用括弧註明,又將整段括弧,嚴重影響閱讀。不得已之下只好採用西曆。然而白居易畢竟是活在用使用皇帝年號的時代,而且他的一生也曾隨各個皇帝的施政而浮沈,他的文集還被命名為「長慶集」,故在敘述他的生平時,又似乎仍以保留各個皇帝的年號為宜。現在的版面是權衡之下的折衷方案:以西曆記年,但在旁邊揭示皇帝的年號。(修改前我曾在討論頁發言徵求意見,沒有人反對所以我就照做了。)為了避免誤解,我已將「在位中國皇帝」改為「在位中國皇帝年號與西曆參照」。--Hannyi (留言) 2012年1月21日 (六) 07:46 (UTC)[回覆]

格式與排版 編輯

包括維基化專題格式錯別字標點符號列表章節排版序言)等資訊
  • (!)意見:概述部份,脈絡通過些許修改,顯得更加清晰。例如,第一段講白居易字、號、籍貫等基本信息,而第二段第一句才提到是「唐代大詩人」,「其文章精切,尤工詩,作品平易近人」,我認為這屬於白居易最基本特徵,應放進第一段;而第一段中提到的與元稹、劉禹錫的合稱等內容,我認為可以放在第二段其生平簡述中的對應部分(如「他與元稹齊名」處)。此外,「他的的作品在生前就已經廣泛流傳於各地、各階層,乃至及於海外如日本、新羅等地,是唐代詩人中,作品在生前流傳最廣的一位。重要的詩歌有《長恨歌》、《琵琶行》、《秦中吟》、《新樂府》等,重要的文章有《與元九書》等。"這一句已經不屬於其生平簡介,可以單獨成段,作為對其成就的評價。我覺得概述採用三段式(基本信息、生平簡述、成就評價)比較不錯,您可以考慮考慮。 AlexHe34 (留言) 2012年1月14日 (六) 08:42 (UTC)[回覆]
  • 感謝您的意見。我會照著您的意見去修改。因為您的意見讓我回去重讀概述,結果我自己也發現了一個問題:概述有講白居易作品流傳很廣,下面正文卻沒有討論到。這真是一個遺漏,可能要再增添一小段內文。
—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Hannyi對話貢獻)於2012年1月14日 (六) 10:22加入。
 完成我改寫了概述部分了。另外我也把註腳移動到正文部分了,讓文字看起來更乾淨些。畢竟概述本來就是全文的摘要,應有的訊息應在正文部分呈現才是。我先前沒想到這些。--Hannyi (留言) 2012年1月14日 (六) 15:45 (UTC)[回覆]

參考與觀點 編輯

包括是否有參考文獻可供查證)、中立觀點未發表的原創腳註地域中心以及其他方針與指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