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StefanTsingtauer/工作區2

青島德國建築
江蘇路基督教堂
江蘇路基督教堂全景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青島市市南區
分類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時代
編號4-206
登錄2006年

江蘇路基督教堂(德語:Christuskirche Tsingtau)是中國山東省青島市的一座基督教教堂,位於市南區江蘇路15號,建於1908-1910年,由德國建築師庫爾特·羅克格(Curt Rothkegel)設計,最初為德國信義宗柏林傳教會教堂。該建築具有德國青年派風格,是青島最具有代表性的德國建築之一,也是老青島的地標性景點,同時又是青島第二大教堂。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青島德國建築的一部分。

位置 編輯

江蘇路基督教堂位於青島市市南區西部的江蘇路15號(該路中段東側)一個8米高的小丘上,坐北朝南,面向青島灣,南側設有一個小型廣場。東側鄰近信號山公園。這座教堂同時又是沂水路龍山路等多條道路的對景建築。教堂位於青島德租時期建成的核心街區,附近保留着不少德國建築,比如膠澳總督府舊址膠澳總督官邸舊址就分別在教堂的西南側與東側不遠處。

教堂所在的山丘最初被青島原住民稱為「青石山」,德租時期正式名稱為「小教堂丘」(Kapellen-Hügel)。該山丘在修建江蘇路時,西坡曾被挖掉一部分,變為陡崖。

歷史沿革 編輯

建設準備 編輯

1897年11月14日,德國占領青島,青島於次年成為德國的租借地。1898年9月2日,總督府公布第一版城市規劃,標誌着青島的大規模城市建設提上日程。

根據第一版城市規劃,自前海至內陸的第三條東西向主幹道路[註 1]的東端和西端分別規劃建設新教教堂天主教教堂。1899年5月4日,第二版城市規劃公布,青島的路網規劃在該版本中基本成型。兩座教堂的規劃位置的調整是該規劃與上一規劃相比的重要調整之一,天主教堂按照聖言會的意見移到了總督府丘(Gouvernements-Hügel,今觀海山)西側的一個高地上,而新教教堂向北移動到了青石山的山頂。這兩處位置也就是現在的基督教堂與天主教堂的位置。

青石山自1898年10月第一次土地拍賣開始時便被劃為公有土地(Fiskus),以預留給青島的德國信義宗教會建造教堂,但教會當時未能籌集起足夠的資金來建設教堂[註 2],這也是為何教堂沒有立刻開始建設。1899年,為解決德國新教信徒[註 3]的禮拜場所問題,總督府出資建設了一座小教堂,作為軍民兩用的臨時教堂使用,其位置剛好在第一版城市規劃中的新教教堂的位置上。

總督府建設局(Bauverwaltung)的建築師施托塞爾(Stössel)於1904年完成了一幅教堂草圖,並給出了236000金馬克的造價估計。施托塞爾的方案雖未被採納,但其造價估計為其後教堂方案徵集的造價要求提供了參考。

1907年2月10日,《青島新報》刊登了一份教堂設計方案的比賽招標公告,該公告由評獎委員會以地上建設局局長卡爾·施特拉塞爾德語Karl Strasser(Karl Strasser)的名義簽署,公布了設計方案的要求、前三名獲獎者獎金數額及評獎委員會名單[註 4]。比賽面向全東亞的德國建築師。

1907年7月18日,《青島新報》公布了比賽結果:建築師庫爾特·羅克格(Curt Rothkegel)的方案獲得一等獎,政府建築師溫特盧普(Wentrup)的方案獲得二等獎,建築師李希德(Paul F. Richter)與保羅·哈赫邁斯特(Paul Hachmeister)的方案獲得三等獎。7月22至24日,徵集到的11個方案在剛剛竣工的督署學校新教學樓的禮堂中公開展覽。《青島新報》又於24日刊登了一篇長文,對每一個方案都進行了描述與評價。

在後來的施工中,羅克格的方案沒有完全被採用,而是使用了改動後的方案,其中的改動包括以李希德和哈赫邁斯特的鐘樓方案為藍本重新設計了鐘樓,以取代羅克格原設計中被認為風格偏現代的鐘樓。

建造歷程 編輯

 
教堂1897年的歷史照片

1908年4月19日(復活節星期日),總督府和教會在青石山山頂共同舉辦教堂奠基儀式。根據《青島新報》於4月22日的描述,奠基儀式是在一個戰地禮拜(Feldgottesdienst)


日治時期的教會運作 編輯

1914年7月末,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8月,青島戰役爆發,教堂禮拜停止。11月7日,日軍攻占青島後,由於許多德國僑民已於戰前赴天津、上海等地避難,又有上千名德軍民兵作為戰俘被送往日本,僅有26名男性德僑、135名女性德僑及180名德國兒童仍居留在青島,參與禮拜的人數也因此大幅縮減,於是日本占領軍當局關閉了教堂。德國婦女則一直堅持做禮拜,以此作為對日本當局的抗議。由於僑民已無財力支持供暖設備的運作,在寒冷的冬天,參與禮拜者只能用毛毯、墊子等保暖。

原本主持該教堂禮拜的溫特牧師因屢次批評日本當局,於1915年初被驅逐。衛禮賢(Richard Wilhelm)牧師因此義務承擔主持禮拜的任務,直至1920年。衛禮賢的一部分布道詞被印刷出來,其中有些寄往日本的德國戰俘手中。[註 5]

戰爭結束後,德國戰俘自1919年至1920年陸續回國,許多人和居留在青島的家人一同返回德國,使得青島的德國信義宗信徒人數再一次減少。1926年11月,戰後第一次出版的德僑行名錄顯示總共有218名德僑生活在青島,其中包括103名男性、63名婦女和52名兒童。

「國際禮拜堂」 編輯

1920年代,由於青島德僑社群的縮小,以及德國國內的惡性通貨膨脹,德僑與德國信義會無法承擔教堂的維修、供暖等費用[註 6],德僑決定邀請英國聖公會等英美新教教會共同使用教堂並承擔這些費用。這些教會在德國信義宗教會委員會德語Deutscher Evangelischer Kirchenausschuss的許可下組成了一個委員會,託管其下屬財產(包括德國信義會教堂),德國信義會牧師蘇保志(Wilhelm Seufert)作為代表。由於語言上的障礙,各教會不共同舉行禮拜,但在其它問題上展開合作。

1922年1月10日,日本當局將教堂歸還給教會。同年12月10日,北洋政府收回青島。1925年,膠澳商埠督辦公署重新調查土地產權狀況並下發新的產權證書。在地籍清冊中,教堂的產權所有者被錯誤地翻譯為「基督教聯會」(威妥瑪拼音:Chi Du Chiau Lien Hui),這一錯誤翻譯反倒體現了當時教堂當時的管理狀況。同時,公署認定教堂為永久不動產(英語:freehold,德語:Volleigentum)。

1936年,青島市政府有意圖將教堂周邊的土地(青石山)分為小塊出售,教堂因此有被建築完全包圍的可能。對此,青島德國人協會(Deutsche Vereinigung Tsingtau)決定從市政府手中租下青石山的土地。在租借合同中,德國信義宗教徒

1949年後的命運 編輯

1949年12月,該堂被青島市軍管會宣布沒收,房屋由當時的青島醫學院附屬醫院使用。當時,青島市區供中國人使用的大約60座基督教堂仍繼續開放。到1958年大躍進時,其中的大約50座被迫關閉,「獻給國家,支援社會主義建設」;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剩餘的8座教堂(如觀象二路青島聖保羅堂、清和路東鎮路德堂龍山路4號聚會所濟寧路浸信會)也全部作為「四舊」被勒令關閉,牧師和傳道人則作為「牛鬼蛇神」接受批鬥和勞動改造。

在關閉了30年之後,1980年11月2日,由於中國政府的宗教政策有所改變,原青島國際禮拜堂得以恢復禮拜,成為文革後山東省第一個恢復開放的基督教禮拜堂。當天,有500多名興奮不已的信徒參加了由李崇恩張天人、王德仁主持的復堂禮拜。

最初,由於青島僅有一座基督教堂開放,這裡僅簡單的稱為青島基督教堂。此後,青島又陸續開放了一批基督教堂(大致恢復到文革前的水平),但是信徒的人數則遠遠超過當年,僅在公開教堂聚會的就大約有六萬左右,而且每年大約以2000人的速度在增加。這時,為了與青島其他教堂相區別,該堂被定名為江蘇路基督教堂。

建築特色 編輯

 
教堂西北面

立面 編輯

整個教堂體形縱橫交錯,高低相間。外牆裝修採用黃色波紋牆面,蘑菇石檐口勒腳和包角,紅瓦屋頂,上有綠色四棱曲線塔頂。鐘樓高度36.47米,大廳檐口標高為9.36米。鐘樓的三面外牆上鑲有機械時鐘,因而俗稱為「鐘錶樓子」。

平面 編輯

該教堂建築面積為1297.51平方米,能容納1400人左右。平面為巴西利卡式,設計了南北向長軸,中間是高大的矩形中央大廳,東、西、南三面設計了較低的側廊。

堂區院內還建有二層樓房兩幢。一幢是附堂,一幢是傳教士住宅。

堂內布置 編輯

堂內設施布局屬信義宗的格調。前方正中有聖餐桌,上方是彩色玻璃拼成的耶穌畫像,右側是拾級而上的大理石講道台,聖餐桌左側是施洗用的大理石盆。禮拜堂後方是唱詩樓,裝有管風琴。堂內為大理石柱子和地面,做工裝飾精細。窗戶是彩色玻璃拼成的教會歷史故事畫面。

其他 編輯

1992年,該教堂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又作為青島德國建築的一部分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99年5月1日,教堂在禮拜時間之外,作為一處旅遊景點向遊客開放,收取門票(人民幣7圓,現為人民幣10圓)。這是中國第一個收取門票的禮拜堂。

相關條目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注釋 編輯

  1. ^ 該規劃道路與今湖南路大部分路段重合
  2. ^ 許多人認為該教堂的建設受到總督府資助,實際上是不正確的
  3. ^ 新教信徒,尤其是信義宗信徒,在駐青德僑、德國海軍和德國軍政機關中占了相當大的比例
  4. ^ 評獎委員會:建築地產商卡爾·波特爾(Karl Pötter)、海軍工程師尤利烏斯·羅爾曼德語Julius Rollmann (Bauingenieur)(Julius Rollmann)、禮和洋行青島分行經理沈寶德(Adolf Schomburg,又譯阿道夫·紹姆堡)、地上建設局局長施特拉塞爾、總督牧師路德維希·溫特(Ludwig Winter)
  5. ^ 衛禮賢在此期間的所有手稿均保存在慕尼黑巴伐利亞科學院德語Bayer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6. ^ 1926年夏,一場颱風將教堂的一部分瓦片吹了下來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