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Jack No1/中華春節存檔

新春
別名春節新年農曆新年舊曆年
參與者大中華地區、其他世界各地華裔人士
類型華人傳統節日
意義一年之始
活動拜年、貼春聯、發紅包舞龍舞獅、家庭團聚、年夜飯(團圓飯)、團年飯
相關節日除夕
美國西雅圖慶熙園,人們在歷史悠久的唐人街門口舞獅
新春時分的倫敦唐人街
北京東城區地壇公園的春節

中華春節華人漢族)華夏傳統曆法農曆元旦,亦即大中華地區與海外華人過的新年,又稱歲首正旦、正月朔日。1914年1月,在中華民國總統袁世凱主政期間,將基督教格利高里曆的1月1日定為新年元旦,以夏曆正月初一為「春節」。[1][2]但老百姓照舊「過新年」,稱為春節農曆新年大年,口頭上亦稱為過年度歲慶新歲

中國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也被視為一年的開始。後來改為夏曆正月初一開始為歲首。從明代開始,新年節慶一般要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之後才結束,有些地方的新年慶祝活動甚至到整個正月結束為止。

小年及大年 編輯

在民間,特別是農村地區,有過小年和大年的習慣。

  • 小年,即農曆臘月廿三日(或廿四),過去,過小年是"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就是說凡是家有秀才以上的功名的都在臘月二十三日過小年,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如今北方地區多在二十三日過小年。過小年的主要民俗活動是"辭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民間稱"灶王爺"。送灶王爺上天(把供奉的灶王畫火化),向玉皇大帝報告他所在的一家,在過去一年的表現。為了讓灶王爺說好話,要供奉糖瓜,送行時還要用糊在他嘴上,讓他上天言好事。到除夕再把灶王迎回來,就是請(買)一張新的灶王畫(畫上畫有灶王爺和他的太太灶婆)供在廚房。畫的兩側通常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一家之主(亦有:敬神如在)。
  • 在中國北方,一般在農曆臘月(十二月)廿三日過小年。但在南方的湖北、湖南、江西等同樣是漢族聚集地的省份,則往往於農曆臘月(十二月)廿四日過小年,而上海,江蘇南部,浙江於農曆臘月(十二月)廿九日過小年。因此,農曆小年在中國南北方不同地區並非是同一天。
  • 大年從臘月最末一天開始,一般認為到正月十五日元宵節為止,亦有未出正月就是年的說法。
  • 在中國部分地區(如:江淮地區等),亦將元宵節稱為「小年」。
  • 在中國的四川、重慶、貴州等地,在農曆臘月三十過小年,正月十五過大年。

假日政策 編輯

華人社會,新春是最重要的節日。大中華地區及眾多海外華人聚居的國家及地區均把春節列為假期:

  •   中國大陸:假期為除夕和正月前兩天並通過鄰近周末的調休(把工作日和周六周日的雙休日進行調換)使之成為由除夕一直持續到農曆正月初六的連休七日的春節黃金週。2008年以前為正月首3天,另外通過和相鄰兩個周末的調休,春節假期一般由初一一直持續到初七。
  •    港澳地區:假期為正月首3天。如果正月首3天中任何一天碰巧是星期日,大除夕會被納入公眾假期,例如2007年的農曆正月初一(2月18日)碰巧是星期日,因此大除夕2月17日)被納入公眾假期。另外,香港已通過法例,由2012年2月24日起,凡正月首三天中任何一天碰巧是星期日,則農曆正月初四將會成為補假。
  •   臺灣:假期為除夕及正月首5天,若除夕或正月初一遇到星期六或星期日,則正月初六補假,如2013年農曆除夕(2月9日)及正月初一(2月10日)正好為星期六、星期日,因此正月初六(2月15日)納入連續假期。另外,2008年起,政府顧及民眾返鄉需求,若連續假期終了後隔一工作日又逢週休二日者,該工作日則會挪做假期,於連假前一週六另行補班補課。例:2009年春節假期(含補假)為除夕~初四(1月25日至1月29日),但逢上班日(1月30日,星期五)1天後即為周休二日(1月31日、2月1日),則該上班日亦變更為連續假期,連續假期前一週六(1月17日)則為工作日。
  •   馬來西亞:假期為正月首2天(吉蘭丹登嘉樓兩州只休一天)。
  •   新加坡:假期為正月首2天。
  •   印度尼西亞:假期為正月首日,自2003年起成為公眾假期。

習俗 編輯

飲食 編輯

 
年糕

貼春聯 編輯

 
雲南麗江舊城區,房門兩側貼上了春聯
  • 貼法:
通常春聯為兩幅直聯,每聯的末字均有平仄聲韻之別。正確的貼法為:平聲貼在左邊,仄聲貼在右邊。
如:
天增歲月人增壽(右)
春滿乾坤福滿堂(左)
  • 典型的對聯:
    • 萬事平安幸福年,吉祥如意拜年順。
    • 人和家順百事興,富貴平安福滿堂。
    • 新春福旺鴻運開,佳節吉祥如意來。
    • 日子紅火喜迎門,天隨人意福星照。
    • 門迎百福福星照,戶納千祥祥雲開。

中國北方地區 編輯

傳統上,除夕晚上和好餃子面切好餃子餡為初一包餃子做準備,因為初一不可動刀。自80年代起,除夕晚上觀看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成了許多家庭的傳統。隨着中國經濟條件改善和觀眾對春晚節目的認同度下降,也有許多家庭到餐館過年或進行其他活動。

  • 初一:早晨包餃子。傳統上北京(基本上是北方地區的傳統)老人初一是不出門的,親友、同事互相拜年。長江流域一帶有年初一早餐吃湯圓的習俗,寓意團團圓圓,甜甜蜜蜜。
  • 初二:要祭財神,要喝「元寶湯」(餛飩)。北方一般習慣是回娘家拜年團聚。
  • 初三:祭祖,一般父母一方已經去世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娘家祭祖,並順帶拜年。跟清明的「上墳」不同,祭祖只是祭拜祖宗牌位。但在河北等地的農村,這一天同樣是要上墳的。一般都要帶上點心、酒等祭品給已故祖先進行祭祀,並且放鞭炮讓祖先「過年」。一般上墳只允許兒女等進行,嫁入本家的外姓人則不參與祭祖。
  • 初四:一般新婚或者父母均健在的已婚女性,會在這一天回娘家拜年
  • 初五:窮日,在中國北方,這一天一般沒有人出門拜年,因為這一天是「黑道日」,一般從春節開始直到這一天才能把家裏的垃圾掃出門,然後放鞭炮慶祝,希望迎來下凡的五路財神;有一副對聯「一腳踢出窮鬼去,雙手迎進財神來」即爲對此風俗的描述。一般只有一些年輕人會在這一天舉行朋友或同學聚會。亦稱「破五」,是要在家包餃子吃。
  • 初六:開市
  • 初八:祭星。現在北京的各個廟會活動通常從初一開始,到初七或者初八結束。

關於過春節,在中國北方有這樣的民俗:從農曆臘月二十三日開始,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只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饅頭;大年三十熬一宿的說法。

港澳地區 編輯

 
香港利舞台「恭喜發財」

新年依然是香港澳門最重要的節日。港澳沒有類似中國的春節晚會節目,亦不流行吃餃子,而只流行吃湯圓和外遊,但習俗和忌諱亦多不勝數,臚列如下:

  • 年宵:香港年宵市場在年廿四開始直到初一凌晨結束,分佈新界各地,以銅鑼灣維園規模最大,出售年花、風車、精品、小吃,自90年代末開始,年宵市場亦流行一批香港流行文化產品,比如仿模古惑仔電影中打架用的吹氣摺椅、印有港幣鈔票的紙巾。
  • 食品:傳統上,過年時要吃年糕蘿蔔糕角仔煎堆;一些家庭有吃湯丸習俗,但吃餃子的傳統並不普遍;傳統年盒放上瓜子、蓮子、各類糖果。飯菜常配上髮菜(發財)、蠔豉(好事)。
  • 禁忌:「鞋」在粵語跟「骸」同音,「書」與「輸」同音,避免正月中選購;通勝意指通書,是查吉日的傳統曆法書,按俗要叫成「通勝」;香港人認為初一後理髮不祥,新正頭(約初八前)亦不能洗髮,而初一至初三又有不動刀的傳統,因此過年前,理髮店其門如市,部分會提高收費;封紅包時,以「好事成雙,白事成單」的原則,紅包的金額必須是雙數,而單數是白事時使用的數目。初三是「赤口」,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懷有身孕、身有白事或者鎖定於春節結束之後結婚的人,亦不宜拜年;「死」、「慘」、「唉」等字眼屬於忌諱。如打破碗碟,要說「歲歲(碎碎)平安」或「落地開花,富貴榮華」以求消災;不掃地、不倒垃圾,怕把財富掃出門外。
  • 年廿八:「年廿八,洗邋遢」,年廿八時,家家戶戶要大掃除
  • 十五:元宵節,很多公園會有掛花燈,猜燈謎等活動,吸引不少民眾遊逛。也會吃湯丸像徵團圓,同樣亦是年貨回收和再造之黃金大良機。

台灣 編輯

  • 冬至:台灣漢人舊俗,冬至已開始有年節氣氛,當天祭祖,稱為祭冬,部分宗親組織也會於當天集會聚餐。當天可以打開祖宗牌位清理,所以許多家族亦藉由此日檢視神主,抄錄資料作為族譜依據。
  • 尾禡:俗寫為「尾牙」,於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祭祀土地公,各公司行號則藉此聚餐,酬謝員工辛勞。早期尾牙聚餐有避開雞頭之習俗,避免有開除的暗示。近年來,台灣大企業尾牙聚餐則聘請影視歌星演出,並有高額獎金股票摸彩,成為台灣媒體矚目焦點。
  • 送神:農曆十二月廿四日清早祭祀送神,焚燒雲馬紙為神祇坐騎,返天過年,依例會準備果實甜湯。送神之後,方能打掃神明廳,清理神案、神像、祖宗牌位、香爐、除去舊門神,準備換新。香爐中的香灰須於當日重新篩濾過,門神畫像則隨送神焚燒金紙時焚去。而舊日台灣本地傳說,送神之後,廿五日玉帝會遣神下凡,代替已經上天述職的神祇巡視人間,所以當日不可當天曝曬褻衣、內褲
  • 除夕:依農曆十二月大小月,台灣話稱為二九暝或三十暝。過年前數日,各家便開始蒸年糕,年糕有甜鹹之分,稱為甜粿、鹹粿。甜粿以糯米作成,亦有添加紅豆者,俗諺稱「吃甜甜,好過年」;鹹粿則以在來米製成,如前一年家中曾有喪事者則不做年糕,由親友鄰朋致贈。通常臺灣民間都在除夕當天或前一、二日更換春聯、門神,隨時代演進,亦有不貼春聯,只貼「恭賀新喜」、「恭喜發財」、「恭賀春釐」等賀語紅紙者。除夕當天需祭拜地基主,又稱「拜門口」,而後祭祀神明及祭祖。祭神後,會於神明像上貼上春花;祭祖之後,則會擺上發糕及米飯各一,插上紙作的紅花,稱為「飯春仔」。當晚則圍爐,並吃長年菜。所謂長年菜一般是帶根的菠菜(俗稱菠菱仔菜以南部居多),也有用芥菜(俗稱刈菜以北部居多)者。依舊俗,農業社會中一年的欠債,須於除夕前還清。所以臺灣俗諺中調侃手頭經常窘迫的人為「天天二九暝」。
  • 初一:祭拜天地祖先,稱為「賀正」。出門拜年,稱為「行春」,正月初一至初五,稱為「新正」或「新正年頭」,所以出門拜年也稱「賀正」;一般而言都會依農民曆決定出行方向及開門、關門的時辰。當天臺灣人通常會前往廟宇、佛寺燒香,祈求新年吉祥。
  • 初二:為「回娘家」之日,依舊俗,初二之前,已出嫁之女子不得回娘家,據稱會分掉娘家之福。然隨時代進步,近年來臺灣婦女團體努力推展女兒回家過年的新觀念。
  • 初三:「初三睏佮飽」,赤狗日,慣例出行不利,須在家孝親,共度天倫之樂。無年俗活動。
  • 初四:接神接神的祭典,慣例選在近傍晚之時,俗諺有「送神早,接神晚」之說。接神之後,當年生肖沖犯太歲星君者,則安上太歲符或神位祭祀。現今臺灣諸多廟宇亦設有太歲廳殿,供奉值年太歲星君,供信徒登記祭祀。
  • 初五:隔開,據說是玄壇真君等五路財神巡遊人間之日,故商家此日開市,各行各業開張營業,可掃地、倒垃圾。
  • 初六:挹肥,清除水肥,可略整理家庭,尤其廁所,把初一以來的垃圾、穢物清除乾淨。
  • 初七:七元,人日,準備豬腳麵線,據說食用可消除楣運,以保長壽。
  • 初八:完全,新春的玩樂到今天為止,故曰「完全」。恢復平常的生活,並把過年祭拜的食物全部吃完。
  • 初九:天公生,傳說為道教玉皇大帝聖誕,稱為「天公生」,當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時後,各家便開始祭祀,一夜之中,各地鞭炮聲連緜不斷。
  • 初十:有食食,拜完天公的供品餅果,又有得喫一頓了。
  • 臺灣年俗唸謠:
「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睏佮飽,初四接神,初五隔開,初六挹肥,初七七元,初八完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請囝婿,十二查某囝轉來拜,十三食泔糜配芥菜,十四結燈棚,十五上元暝。」

馬來西亞、新加坡 編輯

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眾多,亦有華人過春節之風俗。

  • 初一前:購買賀年物品,俗稱「辦年貨」。
  • 年三十晚:吃團圓飯。
  • 初一:到廟宇上頭香、出門拜年。
  • 初二:出門拜年,回娘家之日。
  • 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因「赤口」,所以希望避免容易與人發生口角爭執,若有親朋好友尚未互相拜年,便會在年初四繼續。
  • 初七:人日,撈魚生,是新馬一帶獨有的年菜。把食材準備好後要站起來,用筷子把魚片和其他配料配料拌勻,邊說:「撈起,撈起,撈個風生水起!」而且要越撈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 初九:如果是福建人後裔則有天公誕,當天凌晨或者初八夜晚子時後,各家便開始祭祀。
  • 十五:元宵節。新馬一帶的元宵節和七夕一樣被稱為「中國情人節」,慶祝方式也有所不同:未婚女性會結伴到河邊拋柑祈求姻緣(男性則撈柑)[3],而且普遍上沒有提燈籠或賞燈等習俗。

漢化程度較深的少數民族 編輯

雲南白族 編輯

雲南白族過年時,要進行「放高升」的慶祝活動,即是在整棵的大竹子的竹節里裝上火藥,點燃以後可以將整個竹子崩上高空數十丈。有的地區還進行「拋繡球」的活動。

通古斯民族 編輯

中國東北鄂倫春族習俗 編輯

東北鄂倫春族,在初一的早晨,在家族中依輩份大小互相斟酒,晚輩給長輩叩頭,平輩互相請安。初二、初三舉行賽馬活動。正月十五全家人一起品嘗美味佳餚。正月十六的早上,鄂倫春族人會進行互相抹黑臉的活動。晚輩給長輩抹黑臉之前要先叩頭。

歷史 編輯

  • 上古:有說法說堯舜時期已有類似新春的慶祝活動,但是未成規模。
  • 殷商:新春起源於殷商時期祭神、祭祖活動。
  • 西周:新春期間開始有農業慶祝活動。
  • 漢朝:形成正式新春禮儀。
  • 漢朝:開始有爆竹(燒竹子)。
  • 漢朝:團拜禮儀。官員朝賀天子。
  • 魏晉:開始有鞭炮
  • 魏晉:開始有守歲習俗。
  • 五代後蜀:開始有春聯。後蜀太子題寫的「天地納餘慶,佳節號長春」是中國最早的一副春聯。
  • 宋朝:開始使用火藥製成的鞭炮。
  • 中華民國袁世凱將元旦定義為西曆01月01日,將春節定義為農曆正月初一,又曾試圖禁止人民慶祝農曆新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大革命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群眾「移風易俗」,「過一個革命化、戰鬥化的春節」。春節之際要抓革命、促生產,大干到臘月二十八,大年三十不歇腳,除夕吃憶苦飯,初一早上就出工。春節不再放假。全國的報紙一片響應之聲,要求舉國上下「過一個革命化春節」。改革開放春節休假被恢復。

文學作品 編輯

  • 高適除夜作》:「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悽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雙鬢明朝又一年。」
  • 孟浩然田家元日》:「昨夜斗回北,今朝歲起東;我年已強壯,無祿尚憂農。桑野就耕父,荷鋤隨牧童;田家佔氣候,共說此年豐。」
  • 范成大賣癡呆詞》:「除夕更闌人不睡,厭禳鈍滯迫新歲;小兒呼叫走長街,雲有癡呆召人賣。」
  • 來鵠除夜》:「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愁到曉雞聲絕後,又將憔悴見春風。」
  • 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 楊元咎雙雁兒·除夕》:「勸君今夕不須眠,且滿滿,泛觥船。大家沉醉對芳筵。願新年,勝舊年。」
  • 元好問:「三十七歲今日過,可憐出處兩蹉跎。」

燃放鞭炮煙火的限制政策 編輯

鞭炮煙火的聲音是隔音門窗也不能完全阻擋的,也會造成空氣污染及公共安全問題,老人、小孩、寵物等很容易受到噪音驚嚇,深夜的鞭炮聲造成的困擾更大。另外如果煙花、爆竹等使用不當,還會造成火災和人身傷害事件。另外,鞭炮煙火有較為環保的選擇,藉由改變成分,可以降低噪音、空污及殘留紙削。過去亦曾有過用電子鞭炮代替傳統鞭炮的例子,但不為民眾所接受。

  • 各地的限制政策:
    •   中國大陸:政府允許民眾在包括春節期間燃放煙花爆竹,但是出於安全考慮,很多城市規定民眾只能指定在特定的時間和地點燃放。另外,有些地區也規定煙花炮竹必須通過指定的店鋪購買,以最大程度確保安全。在2006年以前,一些大城市規定(例如北京深圳廣州武漢濟南)燃放鞭炮是違法的。
    •   香港:法例禁止非法燃放煙花炮竹,但每到農曆新年,新界鄉村地區有不少人無視法例,施放炮竹。官方煙火表演有正月初二維港上空的賀歲煙火匯演。
    •   澳門:設有指定地點給市民燃放煙花,以免影響民居。
    •   馬來西亞:法律規定燃放鞭炮是違法的。但是多數的華人民眾仍然不管該條例,在農曆新年期間燃放鞭炮。
    •   新加坡:法律規定燃放鞭炮是違法的。

參考文獻 編輯

  1. ^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北大講座》:「1914 年 1 月北京政府內務部在致袁世凱的呈文中提出:"擬請定陰曆元旦為春節,端午為夏節,中秋為秋節,冬至為冬節。凡我國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員亦准給假一日。" 袁世凱批准了該呈文。」
  2. ^ 林克倫. 陸天文學家指稱 農曆春節歷史 只有99年. 中國時報. 2012-01-23 [2012-01-23]. 
  3. ^ http://news.xinhuanet.com/overseas/2007-03/05/content_5802018.htm

外部連結 編輯

相關資料 編輯

Template:中國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