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部首

由Mkpoli在話題關於康熙部首讀音表的一些問題上作出的最新留言:6 年前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跨語言維基專題  
維基百科跨語言維基專題小組確認部首法語維基百科中的典範條目。您可以參考這些語言的維基條目進而改進本條目的中文版。感謝您的參與合作。
 未評級未評  根據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尚未接受評級。

條目評選

編輯

新條目推薦

編輯

數據像是來自於Unicode Standard,但是每一部0畫的字並不都是部首。比如本條目正文中的「丿(乀乁)」,「丿」是部首,但是「乀乁」並不是部首,似乎是為了給這兩個字符歸到某一部下而放到這裡的。沒有直接該正文,因為「丿(乀乁)」只是其中一個,應改作統一的修改。

有些部首應設成不做繁簡轉換。可參考繁簡轉換條目里的做法。

關於夂部與夊部

編輯

從夂的字有「夆」「各」等,要不就是生僻字、罕用字,不然就是屬其他部首。夊部至少有「夏」「夐」「夐」擠個常用字。台灣方面,像新學友國語字典刪掉的應該是夂部。不知是否有其他佐證?--But 10:20 2006年7月22日 (UTC)

是我弄錯了,不好意思--Hello World! 10:41 2006年7月22日 (UTC)

各部首的個別條目

編輯

大家覺得各部首是否有需要作為個別的條目呢?因為部首的相關說明內容似乎不多,較不容易達到小作品200位元組的標準,(其實上,小弟製作的部首中,已經有二個(齒部鼻部 (部首))被放在9月份小小作品中了),大家覺得呢? --Wolfch 03:58 2006年9月28日 (UTC)

坊間還有很多書籍對每個部首都解釋好幾頁呢 只是有多少人有時間寫....

或是可以考慮來制定一個部首固定格式,例如康熙字典收錄字數、漢字使用圈各種字集標準(教育部標準字體、GB、教育用漢字、常用漢字表、第一第二水準、Unicode 2.0、Unicode擴充字集...)裡收錄的該部首字數... 等等。這樣或許比較容易達到理想字數? --But 08:29 2006年10月16日 (UTC)

可被替代的Unicode字符

編輯

IRG 1107 said, 「Among CJK Radical Supplement(U+2E80 - U+2EFF), the following characters should not be used. Use the alternative characters instead.」 --Hello World! 2008年2月17日 (日) 09:45 (UTC) 第一類:Big5回覆

  • ⺐(U+2E90)→尢(U+5C22)
  • ⺒(U+2E92)→巳(U+5DF3)
  • ⺛(U+2E9B)→旡(U+65E1)
  • ⺜(U+2E9C)→日(U+65E5)
  • ⺟(U+2E9F)→母(U+6BCD)
  • ⺠(U+2EA0)→民(U+6C11)
  • ⺩(U+2EA9)→王(U+738B)
  • ⺬(U+2EAC)→示(U+793A)
  • ⺮(U+2EAE)→竹(U+7AF9)
  • ⻁(U+2EC1)→虎(U+864E)
  • ⻄(U+2EC4)→西(U+897F)
  • ⻆(U+2EC6)→角(U+89D2)
  • ⻑(U+2ED1)→長(U+9577)
  • ⻗(U+2ED7)→雨(U+96E8)
  • ⻘(U+2ED8)→青(U+9752)
  • ⻝(U+2EDD)→食(U+98DF)
  • ⻣(U+2EE3)→骨(U+9AA8)
  • ⻤(U+2EE4)→鬼(U+9B3C)
  • ⻱(U+2EF1)→龜(U+9F9C)

第二類:HKSCS(BMP)

  • ⺃(U+2E83)→乚(U+4E5A)
  • ⺅(U+2E85)→亻(U+4EBB)
  • ⺉(U+2E89)→刂(U+5202)
  • ⺏(U+2E8F)→尣(U+5C23)
  • ⺓(U+2E93)→幺(U+5E7A)
  • ⺔(U+2E94)→彑(U+5F51)
  • ⺕(U+2E95)→彐(U+5F50)
  • ⺖(U+2E96)→忄(U+5FC4)
  • ⺘(U+2E98)→扌(U+624C)
  • ⺙(U+2E99)→攵(U+6535)
  • ⺞(U+2E9E)→歺(U+6B7A)
  • ⺡(U+2EA1)→氵(U+6C35)
  • ⺢(U+2EA2)→氺(U+6C3A)
  • ⺣(U+2EA3)→灬(U+706C)
  • ⺥(U+2EA5)→爫(U+722B)
  • ⺦(U+2EA6)→丬(U+4E2C)
  • ⺨(U+2EA8)→犭(U+72AD)
  • ⺫(U+2EAB)→罒(U+7F52)
  • ⺭(U+2EAD)→礻(U+793B)
  • ⺯(U+2EAF)→糹(U+7CF9)
  • ⺰(U+2EB0)→糹(U+7E9F)
  • ⺱(U+2EB1)→罓(U+7F53)
  • ⺲(U+2EB2)→罒(U+7F52)
  • ⺹(U+2EB9)→耂(U+8002)
  • ⺺(U+2EBA)→肀(U+8080)
  • ⺾(U+2EBE)→艹(U+8279)
  • ⺿(U+2EBF)→艹(U+8279)
  • ⻀(U+2EC0)→艹(U+8279)
  • ⻂(U+2EC2)→衤(U+8864)
  • ⻃(U+2EC3)→覀(U+8980)
  • ⻅(U+2EC5)→見(U+89C1)
  • ⻈(U+2EC8)→訁(U+8BA0)
  • ⻉(U+2EC9)→貝(U+8D1D)
  • ⻋(U+2ECB)→車(U+8F66)
  • ⻌(U+2ECC)→辶(U+8FB6)
  • ⻍(U+2ECD)→辶(U+8FB6)
  • ⻎(U+2ECE)→辶(U+8FB6)
  • ⻏(U+2ECF)→阝(U+961D)
  • ⻐(U+2ED0)→釒(U+9485)
  • ⻓(U+2ED3)→長(U+957F)
  • ⻙(U+2ED9)→韋(U+97E6)
  • ⻚(U+2EDA)→頁(U+9875)
  • ⻛(U+2EDB)→風(U+98CE)
  • ⻜(U+2EDC)→飛(U+98DE)
  • ⻟(U+2EDF)→飠(U+98E0)
  • ⻠(U+2EE0)→飠(U+9963)
  • ⻢(U+2EE2)→馬(U+9A6C)
  • ⻥(U+2EE5)→魚(U+9C7C)
  • ⻦(U+2EE6)→鳥(U+9E1F)
  • ⻨(U+2EE8)→麥(U+9EA6)
  • ⻩(U+2EE9)→黃(U+9EC4)
  • ⻪(U+2EEA)→黽(U+9EFE)
  • ⻫(U+2EEB)→斉(U+6589)
  • ⻬(U+2EEC)→齊(U+9F50)
  • ⻭(U+2EED)→歯(U+6B6F)
  • ⻮(U+2EEE)→齒(U+9F7F)
  • ⻯(U+2EEF)→竜(U+7ADC)
  • ⻰(U+2EF0)→龍(U+9F99)
  • ⻲(U+2EF2)→亀(U+4E80)

第3類:其他

  • ⺋(U+2E8B)→㔾(U+353E)
  • ⺧(U+2EA7)→𠂒(U+20092)
  • ⺵(U+2EB5)→𦉫(U+2626B)
  • ⺷(U+2EB7)→𦍌(U+2634C)
  • ⺽(U+2EBD)→𦥑(U+26951)
  • ⻇(U+2EC7)→𧢲(U+278B2)
  • ⻞(U+2EDE)→𩙿(U+2967F)
  • ⻡(U+2EE1)→𩠐(U+29810)

偏旁定義不妥

編輯

條目中說「偏旁是部首作為左旁或右旁時的稱呼」,即偏旁是部首的一部分。文中沒有引用,不知道是不是編寫者自己的理解。

從我查到的資料來看,恰恰與此相反,部首應該是偏旁的一部分。偏旁是指常用的漢字組成部件,如「位、住、儉、停」中的「亻」是偏旁,「偏、翩、篇、匾」中的「扁」也是偏旁,應該說幾乎所有合體字都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偏旁組成的,但部首隻有一個。「偏」是由「亻」和「扁」兩個偏旁組成,而部首隻有一個「人(亻)」,「扁」可作偏旁卻不是部首。部首的產生是出於漢字分類、索引的需要,因此部首是從偏旁提煉出的,按康熙字典只有二百多個。條目中所說的「偏旁名稱」其實均為「部首名稱」。—大維 (留言) 2009年2月27日 (五) 04:49 (UTC)回覆

我也覺得有些不妥,不過與↑有所不同。

現代漢語詞典中,

【部首】字詞典據漢字形體偏旁所分的門類,如山口火石

【偏旁】在漢字形體中經常出現的組成部分,如"位"的"亻","鈴"的"令"

總之,偏旁並非隸屬部首,而是不同場合下的說法(偏旁在作為門類的場合叫部首)。另外偏旁不一定能成為部首,而部首必定是偏旁。某些偏旁在某些字典中屬於部首,在另外一些字典可能不屬於。--林卯 (留言) 2010年8月22日 (日) 09:22 (UTC)回覆

189 /202 簡體部首?

編輯

應該有189部首,但是好像有202部首。我們的資料是否錯的?Yug (talk) 2011年7月12日 (二) 13:19 (UTC)回覆

注音?

編輯

對於台灣的讀者來說,拼音之閱讀有其困難,可否加註注音? 柏勳 黃留言2017年7月24日 (一) 06:13 (UTC)回覆

關於康熙部首讀音表的一些問題

編輯

首先是是否需要加入中文語境的俗稱,譬如三撇,右耳旁之類的;其次,日語部分多為訓讀俗稱,應該有相關的音讀學名,可參照日語版維基百科該模板下的各鏈接條目;第三,韓語我不太了解但是應該也是同上的情況;最後,是否應該另立數個表,例如部首漢字讀音表(包括C(古今)J(音讀)K(韓語漢字音)V(漢越音)等)、部首名稱和俗稱(CJK)、簡化字部首等等 - Mkpoli留言2017年9月4日 (一) 16:30 (UTC)回覆

返回 "部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