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

由InternetArchiveBot在話題外部連結已修改上作出的最新留言:5 年前
基礎條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屬於維基百科社會科學主題的基礎條目第五級。請勇於更新頁面以及改進條目。
          本條目頁依照頁面品質評定標準被評為丙級
本條目頁屬於下列維基專題範疇:
經濟學專題 (獲評丙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經濟學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經濟學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中國專題 (獲評丙級中重要度
本條目頁屬於中國專題範疇,該專題旨在改善中文維基百科中國領域類內容。如果您有意參與,請瀏覽專題主頁、參與討論,並完成相應的開放性任務。
 丙級  根據專題品質評級標準,本條目頁已評為丙級
   根據專題重要度評級標準,本條目已評為中重要度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條目的結構建議
·概述

Untitled 編輯

1、發展史,自1949年開始
·概述
1-1,經濟恢復重建時期,1949~大躍進以前;
1-2,大躍進時期,1957年~1961年;
1-3,人民公社化早期,1962~1966年;
1-4,文革期間,1966~1978年;

1-5,改革開放至今,分為幾個階段:
1-5-1,早期,重點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期間,時間標誌為1984年農村人民公社制度消失;
1-5-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直至國有企業改制之前;
1-3-3,國有企業改制階段(至今未完成);
1-3-4,其他各個時期的推出的影響深遠的重要經濟政策(其中財政、稅收政策在後面詳述)。

2、地區分布,根據現行大的地緣經濟板塊闡述
·概述
2-1,沿海地區(簡述,參見主條目「中國沿海地區經濟」)
2-2,中部地區(簡述,參見主條目「中國中部經濟」)
2-3,東北地區(簡述,參見主條目「中國東北地區經濟」)
2-4,西部地區(簡述,參見主條目「中國西部經濟」)
2-5,相關政策

3、產業分布,按照官方分類敘述
·概述
3-1,第一產業(簡述,參見主條目「中國第一產業」或「中國農業」)
3-2,第二產業(簡述,參見主條目「中國第二產業」或「中國工業」)
3-3,第三產業(簡述,參見主條目「中國第三產業」或「中國服務業」)

4、對外貿易(台港澳貿易單列)
·概述
4-1,出口貿易(簡述,參見主條目「中國出口貿易」)
4-2,進口貿易(簡述,參見主條目「中國進口貿易」)
4-3,主要貿易夥伴(簡述,參見主條目「中國主要貿易夥伴」)
4-4,有影響的出口企業(簡述,參見主條目「中國主要出口企業列表」)
4-5,招商引資:外商投資情況、重要外商投資企業
4-6,貿易摩擦
4-7,與WTO的關係(簡述,參見主條目「中國與世貿組織的關係」)

5、與台灣的經濟貿易關係(簡述,參見主條目「台灣海峽兩岸貿易關係」)
5-1,台商投資情況
5-2,二岸進口、出口的貿易情況
5-3,貿易政策,包括相關法律等

6、與香港/澳門的經濟貿易關係(簡述,參見主條目「大陸與香港貿易關係」、「大陸與澳門貿易關係」)
6-1,港商投資情況
6-2,轉口貿易情況
6-3,貿易政策,包括相關法律等

7、財政和稅收(簡述,參見主條目「大陸財政收入」、「中國稅收」)
7-1,財政收入的構成情況
7-2,稅收情況
7-3,財政、稅收政策

8、金融與貨幣政策(簡述,參見主條目「中國金融業」、「中國證券業」、「中國稅收」)
8-1,貨幣與相關政策
8-2,證券投資簡介、相關政策

9、就業與政策(簡述,參見主條目「中國就業情況」)

10、對外經濟援助(簡述,參見主條目「中國對外援助情況」)

11、其他

上述設置僅為個人短暫思考結果,務必補充。Cncs|(對話) 18:10 2006年6月13日 (UTC+8)


不曉得是不是我的錯覺,但內容有些部分像是政府宣導文章,也有大中國沙文主義的影子。HJC 13:12 2004年9月19日 (UTC)

本文主要部分翻譯自CIA的年鑑--百無一用是書生 (Talk) 01:09 2004年9月20日 (UTC)

依條目主題,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是否要從建國時期開始編寫?

轉錄自「中國農業」的內容 編輯

以下內容曾被寫進中國農業的條目,但因與農業無關,已被移除。被移除文字如下:

== 经济概况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4年发表的报告显示,

国内生产总值(GDP):人民币136515亿元(2004年数据)

国内生产毛额成长率:9.5%

国民生产毛额组成:

农业:20744亿元,增长6.3%

:粮食总产量:4695亿公斤

工业:7238亿元,增长11.1%

:工业增加值62815亿元,增长11.5%

服务业:43384亿元,增长8.3%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3.9%

国家外汇储备:6099亿美元,增加2067亿美元。增长51.6%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11955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5929亿元

新增就业人数:980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2%,

===渔业===

 渔业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渔业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东部沿海地区是中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
[[长江中下游地区]]是中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

===副业===

即为二次加工业,将第一次加工剩余的资源进行再利用。现在已不多提及。

==工业==

工业是中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称“[[第二产业]]”。

按照产品的用途工业分为'''轻工业'''与'''重工业'''

中国四大工业基地:

*[[辽中南工业区]]:以重工业为主

*[[京津唐工业区]]:以轻工业为主

*[[沪宁杭工业区]]:轻、重工业并重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以加工业与对外贸易为主。

===重工业===

生产[[生产资料]]的工业即为重工业。中国的重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

===轻工业===

生产消费资料的工业即为轻工业。中国的轻工业基地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

===高新技术产业===

目前,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多依附于大城市。

--Hello World! 14:37 2005年6月14日 (UTC)

條目調整/清理/整合建議 編輯

  1. 目前包含在「中國經濟」的內容似乎可以完全合併至目前「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的「經濟行業」一章中。
  2. 涵蓋範圍的清晰化
如果只是遵循簡單多數原則,相信大部分人會認為中國經濟應該涵蓋或論及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台灣、甚至蒙古等地區的經濟,因為他們認為「中國」一詞涵蓋了至少四個上述的政治與經濟體;至少,這些地區的經濟曾經都是中國經濟的一部分,他們以前的經濟狀況應當包含在「中國經濟」這個條目中。
所以,本條目不應該僅僅論述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內地的經濟;但同時,鑑於錯綜複雜的歷史及現實情況,本條目不可能也不應該詳述上述所有地區的經濟狀況。
所以該條目是否應該簡要總述中國經濟的概況,然後指出現在的歷史遺留問題,並提供消歧義的功能。基本的理念表示如下:
中國經濟
20世紀之前的中國經濟詳況;以及20世紀及20世紀之後的中國各獨立經濟區的經濟總況概寫。同時提供消歧義的鏈接,鏈往各個經濟體的經濟條目:
中國內地經濟
19世紀之後的中國大部分地區的經濟祥況
香港經濟(或香港的經濟章節)
1842年後迄今的該地經濟祥況
澳門經濟(或澳門的經濟章節)
1887年後迄今的該地經濟祥況
台灣經濟
歷史上所有的該地經濟祥況
蒙古經濟(或蒙古的經濟章節)
歷史上所有的該地經濟祥況。
中華民國的經濟章節
1911年後,實際管轄區的經濟重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
1949年後,實際管轄區的經濟體制及理論的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與變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經濟體系的結構及變遷,以及其他有關該國家經濟的重要說明及事件等。也應包括特別章節,以涵蓋1997年及1999年後的港澳經濟概況,來反映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效管轄區的變化。也可包括民國時期,共產黨控制區的經濟狀況。具體的經濟數據,是否可以放在中國內地經濟條目?這樣把中國的經濟數據與歷史較為集中的放在一起,比較有延續性,也方便人們查閱與編修。
這個表格或許可以幫助理解這個複雜的問題。
年份 香港 澳門 台灣 蒙古 其餘地區
1842年之前 1842年前,寫入中國經濟 1887年前,寫入中國經濟 1895年前,可同時寫入中國經濟台灣經濟 1946年前,可同時寫入中國經濟蒙古經濟 1842年前,寫入中國經濟
1842年 1842年後,通常應寫入香港經濟,個別重點也可列入中國經濟 1842年後,寫入中國內地經濟
1887年 1887年後,寫入澳門經濟
1895年 1895年後,寫入台灣經濟
1898年 1898年後,寫入香港經濟
1911年 1911年後,寫入中國內地經濟,個別重點也可列入中華民國的經濟章節
1945年 1945年後,通常依舊寫入台灣經濟,個別重點也可列入中華民國的經濟章節
1946年 1946年後,寫入蒙古經濟
1949年 1949年後,寫入中國內地經濟,也可同時摘錄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
1997年 1997年後,通常仍應寫入香港經濟,也可同時摘錄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的專門章節
1999年迄今 1999年後,通常仍應寫入澳門經濟,也可同時摘錄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的專門章節

--roc (talk) (正體字指正) 00:21 2005年3月21日 (UTC)

經濟史 vs. 政治史 編輯

一個史學上的趨勢,是"非政治史"(比如說經濟史, 社會史, 文化史等)逐漸在學界獲得越來越多的重視. 然而, 面對這些所謂"非政治"領域在歷史上的發展, 一個最基本的困難, 在於如果我們採用傳統"國別史"之政治史書寫方式的話, 可能會面臨很多技術上的困難. 造成這種困難的基本原因, 一方面是由於"政治國"的疆域在歷史上本來就是不停變動的, 另一方面, 其實這種"國別史"的書寫方式也有極強烈"以今說古"的味道, 畢竟, 民族國家本來就是歷史上的新生兒, 只有兩百多年的歷史而已.

以這種角度來審視這個表格, 其實可以看到極多問題. 為什麼這些"地區"的經濟應該被稱之為"中國經濟"呢? 以蒙古為例, 如果說"蒙古經濟"在1946(?)年以前是"中國經濟"的一部份, 那為什麼不說整個"中國經濟"都是"蒙古經濟"的一部份呢? 畢竟, 蒙古曾經統治過整個中國達90年之久, 甚至其疆域還遠達歐洲的某些部分.

再比如說, 那為什麼"台灣經濟"是"中國經濟"的一部份呢? 畢竟, 台灣曾經是日本的殖民地, 中國東北也曾經由日本扶植過滿洲國, 更不用提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曾經佔領東南亞的極多部分. 那麼, 這些地方的經濟又應不應該被視為是"日本經濟"的一部份呢?

同理, 美國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 那麼, "美國經濟"又應不應該被視為是"英國經濟"的一部份呢?

我的建議是這樣的. 這些"中國"不"中國"的問題, "英國"不"英國"的問題, 就留在政治史的討論裡面就好了(即使是這樣, 爭議和問題也都還極多). 至於非政治的領域, 將民族國家當作一個"分析單位", 只能說是一種"方便上(conventional)"的考慮, 在描述"現狀"的時候, 就勉強用一用吧. 但是, 如果又涉及"歷史"上之變遷的時候, 上面這個表格的處理方式實在不是太合適, 以我的觀點看, 其實是充滿了"我族中心主義", 會產生很多問題的. --wdshu|阿呆 02:37 2005年3月22日 (UTC)

謝謝wdshu|阿呆幫助解釋這個避免泛政治化的理念,因為我相信這是維基的重要原則之一。

同時,我想強調:上面的建議以及表格並不是在講述「中國經濟」,只是為了幫助「清晰化」該條目所做的編輯思路建議,即何種資料應放入哪個具體條目,以使維基的內容有序,並不是「中國經濟」要包括的條目內容

其實我也很希望像經濟、文化等這些「非政治」的課題,可以拋開「國別」來研究或整理。政治的東西實在多變、主觀、又無聊——多年以後,它們不過都是過眼煙雲,只有人性以及人類創造的東西與價值才會流傳;真的希望我們每個地球的生靈,都安樂相處、有精力就探知世界與內心,留下一些長久的東西,才不枉來此一生。

然而理想與現實似乎總有一些需要不斷克服的差距。儘管我不想過問那些牽涉政治的東西,但我在計畫並開始整理中國內地歷年經濟數據的時候,發現三個邏輯上的難題:

  1. 中國內地的經濟統計數據是否適合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裡?
    就像阿呆說的,採用「國別史」的研究方式會面臨許多技術困難。「中國內地」並不總是等同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前者可以相對穩定的人為界定,後者則是政治概念(而政治概念普便都歷史錯綜變換、前途也無人能卜)。實際上,這些內地經濟的年度統計數據不包括港澳地區,但是目前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卻涵蓋這些地區。高質量的百科全書,應該避免張冠李戴,誤導眾生;而其結構也應相對穩定,不受制於政治變換。所以,這個問題的答案,我想是否定的。
  2. 1949年前的經濟統計數據放在何處?
    顯然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的範疇,那麼放在「中華民國經濟」裡嗎?我能夠設想這樣可能會導致的爭議,因為「中華民國」的涵義和有效國民已經有了變遷。
  3. 那麼中國內地的經濟數據放在「中國經濟」嗎?
    我想這同樣是張冠李戴,誰說中國內地是中國的全權代表?

所以才考慮採用「非國別」研究方式(另外回答對「地區」一詞提出的疑問,總不能叫「中國內地國」或者「中國大陸卅一個省級行政區經濟聯合體」這樣的名字吧),才考慮創設「中國內地經濟」收歸該地的歷年統計數據(或者誰能幫忙想個更好的新名字?),才考慮重新清理相關的內容,並提出有關條目的「清晰化建議」。這樣,各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的統計數據,可以各自分別集中起來,依年份對照研究,而不用一會跳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一會又是「中華民國經濟」,一會又成了「中國經濟」。這就好像,如果台灣歷年的經濟數據,分散在「荷據」、「鄭據」、「清據」、「日據」、「中華民國(台灣)」不同條目,豈不很可怕。

除了「非國別」的研究方式,「中國經濟」的「中國」是不是也能用去政治化的角度看待?其實,「中國」本來也是一個地理概念的,表示四面被環繞、卻又好像被眾星拱月樣的國度,日本也有專門的「中國地方」呢,表示距離都城不遠不近正好居中的地方。只是近代,從中華民國開始「中國」才用作一個國家簡稱的。就好比「美洲」(America)跟「美國」(USA),根本是兩個概念(一個地理一個政治、一大一小),雖然一些人以簡化為由將兩者混用。但是,「美洲經濟」不能包括「墨西哥經濟」、不能包括「巴西經濟」嗎?而且,現在居住在墨西哥的人的祖先,或許還曾經統治過現在稱為「美國」的大部分地方呢,超過90年都很可能耶。

非要討論歷史或設想「國別」研究,真是複雜而且頭疼的問題。

另外,上面的表格,只是「清晰化」建議的一部分,在於幫助人們界定,應將經濟數據放在哪裡。我的確想避談歷史,但是不列出具體年份又有什麼明瞭、易用的辦法幫助人們(請注意這世界上很多潛在的維基讀者和編者在新來乍到時可能都有偏見的,未來的維基並不是僅有我們在編撰的)界定呢?另外,請注意,例如,關於台灣的數據,表格中建議說:1895年前「可同時」三字,1895年後則「寫入台灣經濟」,而且,表格上方的正式文本已經清楚的說明了:歷史上所有台灣的經濟詳況,放在台灣經濟。1895年前的資料,在中國經濟中放入拷貝,有不妥嗎?若非要我談歷史,馬關條約是哪兩國簽的?至於1895-1945年間的經濟情況,在「日本經濟」中放入拷貝也無不妥,不過應當確保:1) 這部分也應寫入「台灣經濟」;2) 其他時期的無關內容則避免寫入「日本經濟」,否則我相信全世界很多人會幫助修正的。

希望大家提出建設性的意見和批評,這樣方利於幫助包括我在內的很多維基人理清思路,因而可以對維基在一個隨時完善有序框架上長期穩步的發展有所助益:同時這也是基於希望我們中文維基有更多高質量的條目,以幫助中文讀者獲取更全面的信息。 --roc (talk) (中文用字指正) 07:25 2005年3月22日 (UTC)

一點建議 編輯

個人認為現在的條目應該以描述現狀為主,否則就不應該叫xx經濟而應該叫xx經濟歷史,以這一邏輯台灣蒙古等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作為一個單純介紹某地經濟的條目根本無需過多的回溯歷史。要回溯歷史就放到歷史的條目里去好了。要知道唐朝中國的經濟結構對現在的人來說只有歷史學上的意義而沒有經濟學的意義了呀。同理無論日據時的台灣經濟還是滿洲經濟其實都應該劃入歷史條目範疇,而不是經濟條目的範疇。--3dball 15:19 2006年4月22日 (UTC)

嗯,有道理。 ^_* ——Nutcracker胡桃夾子^.^留言 15:25 2006年4月22日 (UTC)

哼可笑中政和布政等偽民體系!有種它們現快去改變它!陰謀內幕聽得多!僅僅就是粉飾背後牆壁!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中的26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9月8日 (五) 06:31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中的2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6月29日 (五) 12:03 (UTC)回覆

外部連結已修改 編輯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中的2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器人忽略某個鏈接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器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8年8月28日 (二) 17:04 (UTC)回覆

返回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