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陵文廟原為零陵縣文廟,又名「縣學宮」、「先師廟」、「孔子廟」、「聖廟」等,位於中國湖南省永州市永州城內東門,始建於宋嘉定初年(1208年),現存是清朝乾隆四十年(1775年)所建[1]

零陵文廟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地址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
分類古建築
時代
編號7-1258
認定時間2013年

1956年公布為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13年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歷史沿革

編輯

零陵文廟始建於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為縣學,位於黃葉渡口、愚溪橋的左側,後移至城東。

元至正二十年(1360)毀於農民起義的戰亂。

明洪武三年(1370),零陵知縣馬裕在城南重建。弘治三年(1490)為避水患,將縣學遷到城北。嘉靖二十四年(1546),遷往城東,並擴大規模[2]。明末,農民軍張獻忠攻克後零陵將文廟付之一炬[3]

清代順治十四年(1651),零陵知縣劉方至於原址重建。康熙八年(1669)知縣吳志灝、康熙二十一年(1682)知縣王元弼、雍正四年(1726)知縣劉尚質、教諭徐源舒先後進行修繕或重建。乾隆四年(1739),知縣徐錫仁改遷到縣署後方。乾隆四十年(1775)因原址低濕,由知縣黃九敘遷回城東舊址附近[2]

五十年代初期,儀門戟門、青雲橋、泮池、宮牆、崇聖祠明倫堂鄉賢祠名宦祠、孝子祠、節婦烈女祠等建築皆毀,僅存大成殿和東西兩廡[4]

建築布局

編輯

康熙《零陵縣誌》載:「創建先師廟,前為左右東西廡,又前為戟門,下為頖池、為檔星門,廟左為明倫堂,下為二齋,曰興賢,曰育才,為儀門。門外有青雲橋,又前為儒學門。殿右為名宦祠,為鄉賢祠,殿後為啟聖祠,為敬一堂,左為教諭。廨右為訓導,廨明末毀於兵火」[2]

文廟現僅存大成殿和東西兩廡,總占地面積2700[2]平方米。大成殿建築面積700平方米,面闊5間,進深3間,高17.1米[5],為重檐歇山頂,覆黃色琉璃瓦,斗拱飾彩繪。殿前檐下有石柱四根,兩根漢白玉柱雕蟠龍,兩根青石柱雕飛鳳。殿前有石獅、石象各一對,一塊丹墀雕有花龍。大成殿後兩角有兩通漢白玉石碑(其中一塊已毀),立於贔屓之上[1]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