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爾蓋·尤申科夫

謝爾蓋·尼古拉耶維奇·尤申科夫(俄語:Серге́й Никола́евич Юшенко́в;1950年6月27日—2003年4月17日)是俄羅斯自由派政治家。他於2003年4月17日於他的政黨登記參加當年12月的國家杜馬選舉的幾個小時後被暗殺

2001年的尤申科夫

政治生涯 編輯

尤申科夫於1989年至2003年擔任議員。八一九事件期間,他在莫斯科組織了保護議會的人鏈,並成功地與被政變當局派來突襲議會的武裝人員進行了談判。

作為軍人出身的尤申科夫是俄軍改革的最堅定支持者,他為廢除徵兵制、縮減陸軍規模、保護遭受虐待和被欺凌的軍人的一切權利不懈努力。尤申科夫是第一次第二次車臣戰爭的著名批評家。他認為,俄羅斯軍隊在車臣涉嫌非法活動。

他的政黨自由俄羅斯於2002年10月22日正式成立。該黨在註冊前的其他最初組織者是弗拉基米爾·戈洛夫廖夫英語Vladimir Golovlyov、維克托·波赫梅爾金和有爭議的商人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弗拉基米爾·戈洛夫廖夫於2002年8月21日被暗殺(從未找到兇手),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被開除,這大概是應拒絕該黨登記的國家當局的要求,也可能是由於該黨創始人之間的緊張關係[1]

調查俄羅斯公寓樓爆炸案 編輯

尤申科夫是為調查1999年俄羅斯公寓樓爆炸案而成立的謝爾蓋·科瓦廖夫委員會的副主席[2], 他認為俄羅斯聯邦安全局(FSB) 策劃了爆炸事件以獲取公眾對普京發動第二次車臣戰爭的支持,這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胡佛研究所學者,記者大衛·薩特的觀點相似[3]

當時,普京所掌控的FSB在俄國多地製造了爆炸襲擊案並聲稱是「車臣人所為」,(事後即使是俄國官方調查也不支持爆炸是車臣人製造的說法)並以此為藉口發動第二次車臣戰爭亞歷山大·戈德法布英語Alexander Goldfarb(微生物學家和活動家)表示,在2002年4月訪問美國期間,尤申科夫描述了鮑里斯·葉利欽總統發布的發動第二次車臣戰爭的秘密命令[4]當時,24位州長要求不得人心的葉利欽總統將職位移交給前FSB頭目,當時剛剛接任總理的弗拉基米爾·普京。葉利欽的命令日期為 1999年9月23日,同一天,FSB 特工在梁贊市的一個公寓大樓內安放炸彈準備自導自演另一起公寓樓爆炸案時被當地警方當場抓獲(此後,俄羅斯幾個城市的連續爆炸事件突然停止)。第二天,弗拉基米爾·普京開始在車臣發動軍事行動。根據尤申科夫的說法,普京的上台代表着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組織的一場成功的政變

2002年3月5日,尤申科夫飛往倫敦觀看紀錄片《刺殺俄羅斯》的首映式。影片將俄羅斯公寓爆炸事件描述為聯邦安全局(FSB)實施的恐怖主義行為。 [5] [6]他宣布,他的政黨自由俄羅斯將在全國各地分發這部電影的副本,以展示「FSB如何欺騙俄羅斯公民」。儘管一些拷貝被俄羅斯海關沒收,但數以萬計的電影拷貝被走私並在俄羅斯發行。 [5]

調查莫斯科劇院人質危機 編輯

尤申科夫還調查了俄羅斯聯邦安全局涉嫌通過其密探帕什·捷爾基巴耶夫(Khanpash Terkibaev參與策劃莫斯科劇院人質危機的情況,他是唯一活着離開劇院並據稱引導恐怖分子前往劇院的人質劫持者。 2003年4月初,前聯邦安全局中校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在謝爾蓋·尤申科夫訪問倫敦時向他提供了有關捷爾基巴耶夫的信息(「捷爾基巴耶夫檔案」)。尤申科夫將這份文件交給了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婭[5]幾天後,尤申科夫被暗殺。捷爾基巴耶夫後來在車臣的一場車禍中喪生。 2004年9月,波利特科夫斯卡婭飛往南方,協助與別斯蘭(北奧塞梯)一所學校劫持了一千多名人質的人進行談判,期間,波利特科夫斯卡婭喝茶後失去了知覺並病重。據報道,她當時被下毒。有人指責蘇聯秘密警察毒物實驗室英語Poison laboratory of the Soviet secret services參與了對她的下毒[7] [8]。波利特科夫斯卡婭後於2006年10月7日遇害,當時普京當局派來的特工將她槍殺於自宅。

遇刺身亡 編輯

2003年4月17日,謝爾蓋·尤申科夫在莫斯科自家附近被槍殺,就在幾小時後,他的自由俄羅斯黨終於獲得了參加2003年12月55個地區議會選舉所需的登記。他最後一次公開發言是「註冊已完成」。米哈伊爾·特雷帕什金認為,尤申科夫被謀殺是因為他是公開挑戰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和俄羅斯當局權力的反對黨領導人。此外,尤申科夫向選民承諾,將對俄羅斯公寓爆炸案進行獨立調查,作為其競選的關鍵問題(對特雷帕什金的採訪可見於導演安德烈·涅克拉索夫的紀錄片《難以置信》。

據格里戈里·帕斯科稱,就在謝爾蓋·尤申科夫去世前,他受到了聯邦安全局高級將領亞歷山大·米哈伊洛夫的威脅。 [9]

案件調查 編輯

在一次有爭議的謀殺謝爾蓋·尤申科夫遇刺案的審判中,四人被定罪,目前正在監獄服刑。其中最突出的是米哈伊爾·科達涅夫(Mikhail Kodanev) ,他是尤申科夫本人組織的自由俄羅斯黨的前聯合主席。在審判期間,米哈伊爾·科達涅夫極力聲稱自己無罪。後來他試圖自殺,並被關押在聯邦安全局的特別列福爾托沃監獄中(蘇聯時期就以NKVD在此拷打虐待被關押者而聞名)。據律師亨利·雷茲尼克稱,科達涅夫僅因另一名被定罪嫌疑人(亞歷山大·文尼克)的虛假證詞而被定罪,該嫌疑人發表了一系列相互矛盾的言論,包括聲稱尤申科夫是被政府殺害的。 [10]

前聯邦安全局官員亞歷山大·利特維年科表示,謝爾蓋·尤申科夫被殺是因為他知道聯邦安全局製造了莫斯科劇院人質危機,這與記者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婭之前的報道一致。

參見 編輯

  1. ^ Грани.Ру: "Путин" виновен в убийстве Юшенкова. [2023-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8). 
  2. ^ Birch, Douglas. Putin critic loses post, platform for inquiry. eng.terror99.ru. Moscow. 11 December 2003 [3 April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10 March 2006). 
  3. ^ David Satter. Darkness at Dawn: The Rise of the Russian Criminal State.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3. ISBN 0-300-09892-8.
  4. ^ Sergei Yushenkov: That was a coup in 1999 網際網路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06-09-24..
  5. ^ 5.0 5.1 5.2 [./亞歷山大·戈德法布(作者) Alex Goldfarb] and Marina Litvinenko. "[./持不同政見者之死 Death of a Dissident: The Poisoning of Alexander Litvinenko and the Return of the KGB.]" Free Press, New York, 2007. ISBN 978-1-4165-5165-2, pages 249-252
  6. ^ Boris Berezovsky organized "Assassination of Russia". [2023-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4). 
  7. ^ Russian journalist reportedly poisoned en route to hostage negotiations. IFEX. 3 September 2004 [11 October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9 January 2007). 
  8. ^ Sixsmith, Martin. "The Laboratory 12 poison plot". London: The Sunday Times. 8 April 2007 [20 May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2-03). 
  9. ^ Березовский: Юшенков предполагал, что спецслужбы представляют угрозу его жизни. grani.ru. 22 April 2003 [3 April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6-13) (俄語). Berezovsky: Yushenkov assumed that the special services posed a threat to his life 
  10. ^ Henry Reznik: Kodanev have been slandered. grani.ru. 17 March 2004 [2023-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9-30) (俄語).  Computer translation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