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訓(511年—536年),字懷范,小字文殊琅邪郡臨沂縣(今山東省臨沂市)人,南齊太尉、南昌文憲公王儉之孫,南梁侍中、尚書左僕射、領國子祭酒王暕之子,南梁官員。

生平 編輯

王訓生下來是紫色的胎盤,做老師的老婦人說「按相法,這孩子將會顯貴」。王訓自幼聰明機警有見識氣量,隱士何胤僧正惠超見到他後都覺得驚異,惠超對弟子羅智國說:「四郎眉目俊爽,舉止文雅有風度,這是能振興家族門第的人。」羅智國將這番話告訴王暕,王暕也說:「家族的根基不會敗壞,就指望着文殊了。」王訓虛齡十三的時候,父親王暕去世,王訓哀傷過度而損害身體,連家人都認不出他了。王訓虛齡十六時,梁武帝蕭衍在文德殿召見他,王訓的回答爽朗透徹,梁武帝在他離開後目送了很久,梁武帝對朱異說:「可以說是宰相之家又出了宰相。」王訓後補授為國子生,向授課老師袁昂問候,袁昂說:「早就知道了你的盛名,想象着你的形象,今日得見你的儀容舉止,好像撥開雲霧。」不久袁家的子弟也來了,袁昂對助教老師們說:「我有十幾個兒子,如果有一個像他這樣,就沒有遺憾了。」王訓通過考試名列前茅,出任秘書郎,屢次升遷為秘書丞,轉任宣城王蕭大器文學、宣城王友、太子中庶子,掌管書記。王訓曾賦詩說:「旦奭匡世功,蕭曹佐甿俗。」表達了追慕追念祖父王儉的志向。王訓不久升任侍中,入朝拜見梁武帝,梁武帝不慌不忙的向何敬容詢問說:「褚淵多少歲做到宰相?」何敬容回答說:「稍微超過三十歲。」梁武帝說:「今日的王訓,不亞於褚淵[1][2]。」

王訓容貌儀表美麗,善於進退舉止,文章為年輕人中的領袖,在太子宮中受到特別的禮遇,後因為疾病在侍中任內去世,虛歲二十六,朝廷贈予本官,諡號溫子[3][4]

其他 編輯

王訓是一位佛教徒[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梁書·卷二十一·列傳第十五》:訓字懷范,幼聰警有識量,徵士何胤見而奇之。年十三,暕亡憂毀,家人莫之識。十六,召見文德殿,應對爽徹。上目送久之,顧謂朱異曰:「可謂相門有相矣。」補國子生,射策高第,除秘書郎,遷太子舍人、祕書丞。轉宣城王文學、友、太子中庶子,掌管記。俄遷侍中,既拜入見,高祖從容問何敬容曰:「褚彥回年幾為宰相?」敬容對曰:「少過三十。」上曰:「今之王訓,無謝彥回。」
  2. ^ 《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二》:訓字懷范,生而紫胞,師媼雲「法當貴」。幼聰警,有識量,僧正惠超見而奇之,謂門人羅智國曰:「四郎眉目疏朗,舉動和韻,此是興門戶者。」智國以白暕,暕亦曰:「不墜基業,其在文殊。」文殊,訓小字也。年十三,暕亡,憂毀,家人莫識。十六召見文德殿,應對爽徹,上目送久之,謂朱異曰:「可謂相門有相。」初補國子生,問說師袁昂。昂曰:「久籍高名,有勞虛想,及觀容止,若披雲霧。」俄而諸袁子弟來,昂謂諸助教曰:「我兒出十數,若有一子如此,實無所恨。」射策,除秘書郎,累遷秘書丞。嘗賦詩云:「旦奭匡世功,蕭曹佐甿俗。」追祖儉之志也。
  3. ^ 《梁書·卷二十一·列傳第十五》:訓美容儀,善進止,文章之美,為後進領袖。在春宮特被恩禮。以疾終於位,時年二十六。贈本官。諡溫子。
  4. ^ 《南史·卷二十二·列傳第十二》:後拜侍中,入見武帝。帝問何敬容曰:「褚彥回年幾為宰相?」敬容曰:「少過三十。」上曰:「今之王訓,無謝彥回。」訓美容儀,善進止,文章為後進領袖。年二十六,卒,諡溫子。
  5. ^ 《辨證論·卷第四》:梁侍中中庶子溫子王訓(神用韶朗。風儀閒俊。出忠入孝。勇義尚廉。墳素必該。流略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