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崖(1886年10月21日—1969年7月31日),名,字戊如青崖,祖籍湖南湘陰。世居長沙中國著名的翻譯家,對莫泊桑小說更有精誠的探索。他翻譯出版的法國文學著作有39部,其中28部為莫泊桑作品集。為溝通中法文化交流盡瘁一生。歷任大學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李青崖
性別
出生1886年10月21日
 清朝湖南省湘陰縣
逝世1969年7月31日(1969歲—07—31)(82歲)
 中華人民共和國上海市淮海中路1493號
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
教育程度復旦公學
比利時列日大學理學院(Université de Liège)
親屬李顥,李度,李庠(子)
經歷
  • 大學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
代表作
  • 著作:
    《上海》(短篇小說集)
    《一九三五年的世界文學》
    翻譯:
    《莫泊桑短篇小說集》 法國莫泊桑著
    《俘虜》(短篇小說集)法國左拉、都德等著
    《莫泊桑中篇小說選》 法國莫泊桑著
    《戴高樂將軍傳》法國訥閃著
    《俊友》 (長篇小說)法國莫泊桑著
    《溫泉》 (長篇小說)法國莫泊桑著
    《人生》 (長篇小說)法國莫泊桑著
    《三個火槍手》(上下冊,長篇小說)法國大仲馬著

早年留學,科學救國,從工,從教,從戎。 編輯

李青崖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世家。高祖李星沅,字子湘,號石梧,道光十二年進士。誥授榮祿大夫,太子太保,兩江總督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左都御史,廣西欽差大臣,卒諡文恭。為道光年間一代名臣。著有《李文恭公全集》六十六卷,《梧笙聯吟集》兩卷和《李星沅日記》一卷。蘇州滄浪亭內有鄧廷楨大篆題跋"李文恭公小坐圖"石刻傳世。曾祖李桓 (江西布政使),字叔虎,號輔堂,官至江西布政使兼署江西巡撫。在和太平軍作戰的艱難時期,分管江西糧台和厘金,"為江西不可少之員。"(曾國藩奏摺)著有《寶韋齋類稿》百卷,及《百朝耆獻類編》七百二十卷,是《清史稿》之資料重要來源。今杭州西冷印社小盤谷處有墨跡石刻"留雲"二字傳世。祖父李輔燿,字補孝,號幼梅。光緒丙子鄉試以副榜第一入仕,歷任內閣中書,浙江鹽運使,杭嘉湖道,寧紹台道。以治錢塘海寧工程賞按察使銜,二品頂戴。其才學過人,詩書畫印無所不精,為杭州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著有《石塘圖論》,《李桓事略》,《日記》六十二本,及《玩止水齋詩稿》兩冊221首。其中辛亥除夕一詩中有:"酒到杯中都是淚,雪飛窗外不成團,君知今夕為何夕,宣統三年大統完。"之句。李青崖從小就和祖父生活在一起。李幼梅服膺清初顏李兩家學說,注意實踐的事功,謀求自強之道,也注意文藝。晚清末葉,所謂名流新派知識分子大率如此。李青崖在其祖父薰陶下,十來歲是就明了持身嚴謹的長處,在日後一生中從事教學,致力譯作,以及教育兒女,勤奮認真,一絲不苟的態度,即以此為起點。1907年秋,李青崖讀完復旦公學土木科二年級課程,本科學救國之志,考取官費,到比利時列日大學理學院攻讀採礦。他愛好西洋文學,也先選修法國文學,思想眼界擴大了不少。1911年十月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封建王朝。李青崖次年束裝回國,投身科學救國。1913年春,應湖南高等商業學校之聘,開設定性化學和礦物學兩門課程;下學期復在湖南第一師範學校兼課。因北洋軍閥部隊到了湖南,李青崖的新派言論受到當局的注意,1914年初不得不離開長沙開封,在隴海鐵路工程局擔任技術員,1915年秋,比利時德國侵占,所提供的鐵道貸款中斷,以致基建停頓,乃去山西礦務科任技術員,但設備簡陋,未能一展所長。

1917年李青崖八月又回到長沙。先在湖南省商業專門學校教授法文及物理學,復在湖南楚怡工業專門學校教授礦物學及物理學。從1920年7月到1926年2月,歷任湖南省公署法文秘書、湖南省交涉司〔後改為交涉署〕秘書。二十年代初,留法勤工儉學浪潮風起雲湧,長沙蔡和生、蔡暢徐特立等熱烈響應。李青崖也熱心支持這一行動,就在家裡花廳開辦留法預備班,參加學員有四五十人,給他們在出國前打下些法語基礎。京滬學術界倡導文字改革,李青崖也在長沙辦注音字母班。1926年北伐軍興,這年春夏之交,李青崖投筆從戎,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總指揮部交通處人員,又當長沙大公報隨軍記者。不久隨軍到達光復了的武漢. 1927年國共分裂,當年十月,李青崖脫離公職。

棄理從文,從師,倡導新文學,主攻文學翻譯。 編輯

早在1921年,李青崖在長沙時,即參加了文學研究會,開始介紹和譯述法國文學作品,有莫泊桑短篇小說三冊,福羅拜的《波華荔夫人》及《法朗士著作》等,作為文學研究會叢書,在商務印書館出版。曾在長沙組織湖光文學社,出版湖光半月刊,倡導新文學運動。1928年暮春,李青崖與上海北新書局曾定譯書契約,舉家遷滬,住寶山縣城,遠離上海塵囂,安心譯述莫泊桑短篇小說達一年之久。這些譯作是《哼哼小姐集」、《鷓鴣集》、《苡威狄集》、《羊脂球集》、《遺產集》、《霍多父子集》、《蠅子姑娘集》、《珍珠小姐集》、《薔薇集》等。另有伊巴鳩茲的長篇小說《啟示錄的四騎士》。1929年2月,應國立同濟大學校長張群之聘,李青崖到吳淞擔任同濟附中校長。同濟原為德國人創辦,課程設置均照德國學制。李氏主持附中後,將課程按國民政府教育部規定,予以全面糾正,並請名師來執教,引進新思潮。1930年8月,吳淞中國公學校長馬君武約李青崖擔任文理學科學長;李同時兼任復旦大學文學院教授,後又擔任大夏大學中國文學系主任。在上海初,李青崖為國際筆會活躍分子,與林語堂邵洵美頗相得,一起創辦《論語》雜誌,與林語堂輪流分期主編。李青崖與徐仲年、黎烈文等法文文學翻譯家亦往來頗密。黎烈文也是留法學生,一度為申報主編《自由談》。黎謙稱後學,李也應約撰文。李青崖又與鄭振鐸耿濟之趙景深、謝六逸、傅東華、徐調孚、樊仲雲等人,一起編過《文學周報》。

成就翻譯 著述等身 編輯

作為翻譯家同時要伺候兩個主子,既要精通外文,又要善於利用本國語言。翻譯要做到「信、達、雅」的確不易,既要保持原著風格,中譯又要流暢通曉。李青崖主張,不但在句型上,而且在含義上,譯文應儘量體會到原作者的意旨表達。李青崖著述等身。他譯作中以莫泊桑小說最多,是人所共知的。莫泊桑有短篇小說巨匠之稱,着重描寫人情世態,文字簡潔質樸。左拉稱「莫泊桑的文字是清澈動聽的流泉,我願看到每代人到在這流泉中開懷暢飲。」李青崖認為莫泊桑寫作範圍很廣,反映的思想活動也很複雜。但是,在他的作品裡對下層,尤其對中下層婦女,都是抱着深切的同情,挖掘他們的生活痛苦,歌頌他們的樸質和鮮明的民族意識。對於上層社會的婦女,實際上是輕蔑的,把她們看作上層社會中的玩物,又是玩弄上層生活的人。莫泊桑字裡行間,常常顯出非凡的才華。抗戰初期,除前述北新出版諸譯作外,李青崖譯作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有:《莫泊桑短篇小說集》〔一〕〔二〕〔三〕,莫泊桑著《橄欖田集》和《天外集》,福羅拜爾著《波華荔夫人傳》,法朗士著《波納爾之罪》和《藝林外史》,伊巴涅茲著《四騎士》,安端等著《木馬》〔喜劇〕,巴爾扎克等著《法蘭西短篇小說集》,李青崖編著的《近代法國文學鳥瞰》和《1934年世界文學》。莫泊桑是短篇小說大師,文筆清新自然,用語準確,善於描繪人情世態,娓娓道來,顯示他社會風俗畫家的才華。李青崖先生如實地體顯了莫泊桑的風格,相得益彰。

抗戰歲月 編輯

抗戰之前,執政當局推行不抵抗政策。有人在上海請李青崖教授翻譯雷馬克的《炮火》,因為書中法國土話〔丘八話〕很多,只有李氏這樣熟悉法文的人才能譯。李青崖拒絕翻譯, 並表示《炮火》渲染戰爭的恐怖過多, 對正在開展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的中國軍民並不合適。他轉而編譯了宣揚民族意識的《俘虜集》(法國左拉都德等著),以鼓動抗日熱情,此書於1936年由開明書店出版。李氏在代序中提出:「把國家和種族的存滅興亡看作自己的個人切身利害,看作國民的責任心,能持久的壯烈勇毅自衛手段,呼籲奮起。」這本書的出版,對當時喚醒民眾支持抗戰頗有影響,也無疑的是對當局不抵抗政策的鞭撻。

1937年日寇入侵上海,李青崖江灣寓所被炮火所毀,他只搶救了一套法文原版的莫泊桑全集逃了出來。上海烽火聲中,他不願呆下去,自己隨同復旦、大夏聯大內遷,輾轉到達貴陽,在大夏大學任教。其長子李顥參加醫療隊,奔赴抗日前線,救死扶傷;次子李度,三子李庠,亦赴內地繼續讀書。李青崖在貴陽任教,又與蹇先艾主持抗戰文藝協會貴陽分會,出版刊物,接待因抗戰來的文化界人士。1942年7月,李青崖辭大夏教職,應約到辰溪,任國立湖南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湘桂大撤退後,李青崖又到達陪都重慶。1945年春,應孫源介紹,在法國駐華使館新聞處負責時事文件及小冊子的編譯、審核工作約半年,還譯了《戴高樂傳》出版。

從文,從教生涯 編輯

1945年八月到沙坪垻國立中央大學,任外國文學系教授。抗戰勝利後隨校遷回南京,在中央大學任教至1947年7月為止。1946年冬到1947年初,李青崖曾在上海為復刊的「論語」半月刊主編過三期。當時他審時度勢, 力圖使這個刊物在保持幽默諷刺風格的同時,內容更加貼近社會現實,保持幽默諷刺的風格,也刊載一些小說、譯品,封面由豐子愷作漫畫,辟「京話欄」〔南京方面的時事動態及漫評,由黃芝崗擔任。1947年1月,因登載嘲笑當朝新憲法的《中華官國憲法》一文,刊物已印好正待發行,被老闆邵洵美發現,橫加干涉,撕下該文,塗改目錄。李青崖因邵違反「編輯部是獨立的」的約定,盛怒之下拂袖而去。

李青崖於1949年8月至1952年2月任震旦大學教授。李青崖在各大學任教數十年,他是怎樣教學的,也是人們所關注的事。這裡引用抗戰時他在湖南辰溪湖南大學執教的事跡。四年中,他先後開出西洋文學史大綱、文學概論、短篇小說作法研究、古典小說選讀、唐宋散文選、作文六門課程。在課堂上,先生娓娓講析,引入種種可喜可愕的藝術境界。其間「點睛」的話頭,常以妙語出之,談言微中,使學生聽而忘倦,沉思玩索而有得。學生譚佛雛曾有詩記其事:「施羅〔指施耐庵羅貫中〕妙諦費推尋,花語飛來滿座驚。相約明朝應起早,先生評點到儒林〔指「儒林外史」 〕。先生論文雖主性靈,仍以健拔為尚,曾稱:「青年為文,最忌有脂粉氣。」先生教學民主,多方啟人思考,拓寬眼界,堂上如沐春風,堂下則親如家人。

文史研究事業管理 編輯

1950年9月,李青崖任上海市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1952年1月改任上海市文化局社會文化事業管理處處長;又擔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之職。1952年,上海市文化出版社出版了李青崖譯《莫泊桑中短篇小說集》。1953年,上海市市長陳毅請李青崖擔任上海市文史研究館副館長。其時,館長張元濟年登耄耋,德高望重而體力不濟,時值初創時期,一應館務概由李青崖主辦。當時李氏已六十七歲了,認真負責,天天到館辦公,為團結和安置社會上老年的高層次文化人材,繼承和發揚祖國傳統文化,組織、發掘、提供近、現代中國史料作出卓越的貢獻。

潔身自好 編輯

李青崖寓滬,家中牆上不懸書畫。友人問道:「當代著名書畫家沈尹默吳湖帆,賀天健等都是文史館的,何不請他們大筆一揮,不是增彩增色了嗎?」李老微笑說:「我一生見過的書畫多了,自己也有過不少。但經過三次戰亂,即八一三淞滬抗戰長沙大火湘桂大撤退,書畫衣物幾乎丟光,想起書畫終究是身外之物,多留了也沒有意思。沈、吳、賀等幾位是當代書畫名家,但都在文史館,請他們執筆,固然是使蓬蓽生輝,然而不免遭人物議,不可這麼做。」他潔身自好,清介自重以至如此。

文革浩劫,含冤離世 編輯

文化大革命」中,李老遭受無情打擊,把他畢生譯註書籍、未刊文稿、及輾轉萬里患難與共的法國原版文學書籍洗劫一空,說是「破四舊」。1969年7月備受凌辱的八十三歲老人,終於含冤離開了人間。

夫人吳琴清 編輯

李青崖夫人吳琴清(1886年10月15日-1983年10月24日),為吳殿英長孫女,常州人,與青崖同庚。她擅長國畫、詩詞、善繪花鳥,有聲於世。原來上海市文史研究館擬聘她為館員,為李青崖所拒,說:「我擔任館長,聘她當館員,不妥當。」直到文革結束,李氏逝世將近十年的1978年11月,吳琴清老人才被聘為館員。她於1983年10月逝世,終年九十七歲。李青崖吳琴清夫婦的骨灰安葬在蘇州洞庭東山。1979年1月,上海文史館補行先生追悼會,將衣冠盒安放在上海龍華烈士陵園骨灰室。

年譜 編輯

  • 1907年,復旦公學(即今復旦大學)肄業,同年赴比利時列日大學理工學院學習,同時鑽研法國文學。
  • 1911年,回國,返回湖南任教。
  • 1920年到1926年間,開始發表文學翻譯作品。曾組織長沙湖光文學社,出版《湖光》半月刊。還利用自家庭院為新民學會開辦赴法預備班,自任法語教師。
  • 1921年,經鄭振鐸介紹參加文學研究會。1923年,將歷年翻譯發表的莫泊桑短篇小說50多篇,輯成3集,作為文學研究會叢書出版。
  • 1926年8月,作為隨軍記者隨北伐軍東進。
  • 1927年舉家落戶上海。在上海,先後任同濟大學附中校長、中國公學文理學學長、復旦大學、湖南大學中央大學教授、大夏大學文學系主任。其間,1928年7月,在文學研究會的《文學周報》兼任編輯。此時開始,有計劃地向國人翻譯介紹莫泊桑小說。至1930年底,經上海北新書局出版9部李譯莫泊桑小說集。
  • 1932年,作為主要編輯人,與林語堂郁達夫等共同發起創辦《論語》周刊。
  • 1937年抗戰開始,隨復旦大學師生內遷,經江西湖南到達貴陽。其間,在內遷的大夏大學任教,並與謝六逸、蹇先艾等人組織「每周文藝社」,為《貴州晨報》開辦《每周文藝》副刊,開展抗戰文藝活動。1942年秋,到湖南,在湖南大學開設文學課程。
  • 1945年回上海,在復旦大學南京中央大學任教。
  • 1949年5月,任上海市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1953年,任上海文史館常務副館長。
  • 1955年至1958年,李譯莫泊桑長篇小說《俊友》、《溫泉》、《人生》和李譯《莫泊桑中短篇小說選(上、下)》先後由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
  • 1969年7月,於上海寓所逝世。
  • 1978年後,李譯的大仲馬長篇小說《三個火槍手》、《莫泊桑短篇小說全集》、《莫泊桑長篇小說全集》等多部譯著分別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湖南文藝出版社等出版。
  • 至2010年,李青崖翻譯出版的法國文學著作有39部,其中28部為莫泊桑作品集。

著作 編輯

  • 《上海》(短篇小說集)1933,新月
  • 《一九三五年的世界文學》(論文集,編1936) 商務印書館

翻譯書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李青崖先生傳》,上海市文史研究館

外部連結 編輯

  1. 李青崖_中國作家網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