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碼率通常是指數字音樂或者影片的平均碼率,可以簡單的認為等於文件大小除以播放時間。例如常用的RMVB在壓縮電影時常常設定視頻平均碼率為450kbps,則平均每秒占用約55千字節,這樣可以估算10分鐘的視頻大小約為55KB*60*10=33MB,2小時的視頻則約為400MB。碼率並不是衡量音頻/視頻質量的唯一標準,格式、圖像大小、音頻採樣率、音頻解析度等因素也是很重要的指標。

由於在實際編碼中,會根據圖像/音頻的複雜程度,而對碼率進行一些調整,以達到最好的控制文件大小及質量,因此,最終的平均碼率並不能在編碼之前確定下來,波動幅度較大。為了從一定程度解決這個問題,二次編碼方式誕生了。它在第一次編碼時不進行實際編碼運算,僅僅是計算碼率,第二次利用這一計算結果為基礎,根據設定值進行調整,並最終編碼。

除了平均碼率之外,最高碼率,或者叫碼率峰值,也是與碼率有關的一個參數。當碼率峰值高過處理器所能處理的強度時,可能會造成播放延遲。

以上概念是針對可變碼率編碼(VBR)而言的,實際上平均碼率編碼方式理論和此完全不同,請參見下一節。

平均碼率在音頻編碼上的概念 編輯

平均碼率(ABR, Average Bit-Rate)在音頻編碼時,指這樣一種編碼方式:它與固定碼率(CBR)基本相同,會按照設定的目標碼率進行編碼。但當編碼器認為「適當」的時候,會使用高於目標碼率的數值來進行編碼以保證更好的質量。

例如一首192kbps的平均碼率編碼的MP3,其中可能存在分散着的一些極短的片段使用了高於192kbps的碼率。但由於它們實在太短了,因此最終的目標文件並不會比使用固定碼率編碼的文件大很多,通常差異在2~3%左右。

參見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