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寄寒(1912年—1977年7月),男,本名沙兆豫,又名吳江陝西漢中[1]回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人物。

個人生平 編輯

1912年出生於陝西省漢中市塔兒巷。

在漢中聯中上學時,參加「新文學研究會」,組織「青年勵進社」,發行周刊,宣傳反帝反封建思想。

1935年赴上海,在大夏大學滬江大學夜校讀書。5月,加入新社會主義聯盟組織。後到天津考入南開大學。此時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救亡運動中組織成立新學生會,被選為秘書長,參與組織讀書會[2]、夏令營、遊行、宣言等活動,出版《新生》(期刊),宣傳抗日。同年受中共指示參與建立「中外新聞社」[3],發行報道中國抗日戰爭和救亡運動的新聞和圖片。

1935年12月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受天津學聯委派,參加天津學生代表團到南京國民政府請願,要求抗日救國。與另外兩名代表一起在下關車站教育部派員帶往旅館,由陳立夫和教育部長王士傑前來「勸導」,六天之後被解回天津。

1937年初,以北平晨報》特派記者身份赴西安採訪西安事變。此時見到周恩來,隨後赴延安參觀,獲毛澤東、周恩來接見。周恩來指示他返回天津,以中外新聞社為基礎,正式建立由中共領導的通訊社。4月下旬,與周恩來等二十多人乘車赴西安,途中遇土匪襲擊身負重傷,在延安醫院救治後於5月回天津療傷。

蘆溝橋事變後,吳寄寒根據周恩來指示,在太原創辦了由中共和上海救國會合營的「全民通訊社」[4],由救國會負責人李公朴出面任社長,吳實際負責,受八路軍太原辦事處參謀長彭雪楓領導。全民通訊社由太原遷至武漢再遷至重慶,吳間返漢中,經請示中共陝南特委,利用自己的社會關係,在漢中中山街女子小學建立支部,作為漢中地下黨的活動中心,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皖南事變後,全民通訊社結束工作。1941年3月,吳奉命至成都,以教書為掩護職業開展地下工作。

1946年4月,到重慶《新華日報》任編輯主任。翌年2月底隨報社工作人員撤回延安,先後任《晉綏日報》編委秘書、新華總社《參考消息報》主編。

1949年後,先後任《光明日報》編輯主任、上海市新聞處新聞發布室主任。

1950年10月調中共中央宣傳部,先任辦公室副主任,後任教育處副處長、處長,負責高教工作。1961年4月至「文革」前為文科教材辦公室負責人之一。

文化大革命」期間,吳寄寒遭受殘酷迫害,被長期關押。

1973年調國務院科教組,後任教育部高教司負責人。

1976年,在「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中再次受到迫害,終至一病不起,

1977年7月逝世。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見陝西省地方志辦公室編寫的《漢中籍名人(選介)》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中「沙兆豫」一節。
  2. ^ 見王綬昌在南開大學新聞網發表的《參加天津學生抗日愛國運動的回憶》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一文。
  3. ^ 參見曼葉平在「人民網」《新聞戰線》發表的《生命不朽 精神永存——方大曾新聞理想和職業精神的當代價》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一文中有關記述。
  4. ^ 見「抗日戰爭紀念網」所載《抗戰時期四川的新聞組織(四)——全民通訊社》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之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