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1887年—1927年1月4日),俄語名包青山(俄語:Бао ЦисаньПау Тисан),又譯包其三,別名科斯嘉(俄語:Костя),曾率中國營參與俄國內戰,後為蘇奉關係聯繫人,被張作霖殺害。

生平 編輯

1887年生於北京,少孤,1895至1900年間被一位俄國將軍帶到俄國。1904年底被化名為王宦舉的人帶回中國,易名為楊卓。1909年隨李家鏊勘畫中俄國界。1914年為吉林駐哈爾濱軍事調查員。十月革命爆發後,1918年被莫斯科派到高加索參戰,任中國營營長。1919年7月被黑龍江督軍孫烈臣委充國防籌備處調查員。1920年1月,張作霖委任為東北邊防軍總司令部參議、呼倫貝爾盟鎮守使署外交顧問。1920年底成功處理殘餘沙俄武裝後,被授予五等文虎章。後被張作霖任命為中東鐵路少將參事員、大帥府俄事顧問。在其努力下達成了《奉俄協定》。1927年1月3日被捕,次日處死,史稱「楊卓事件」。處死原因不明,當時媒體有「叛國通敵」、「暗勾赤俄」的說法。

俄羅斯學者維克托烏索夫《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蘇聯特工在中國》稱,包青山於1926年被肅反和處決(俄語維基百科至今使用該說法,並寫有「包青山」的另一種人生)。

家庭 編輯

楊卓有兩個中國妻子(大夫人白孟申、二夫人孫東華)和一個俄羅斯妻子。1921年在俄羅斯弗拉季高加索與巴拉耶娃(俄語:Евгении Макаровне Балаевой)結婚,生有一女。

2004年,《中國檔案報》以史料為據認為楊、包是同一人。2005年,中國刑警學院教授趙成文以刑事相貌學鑑定楊、包的歷史照片,判定楊、包同人。2005年,楊卓後代與包青山後代取得聯繫,2008年3月在拉脫維亞首都里加團聚。

紀念 編輯

俄羅斯聖彼得堡海軍博物館收藏有包青山塑像。

2007年9月,中國黑河建成「黑河旅俄華僑紀念館」,為楊卓塑像。

參考文獻 編輯

  • 楊剛,《家殤:奉俄外交與哈爾濱楊卓事件之謎》,團結出版社,2010年4月1日,ISBN 9787304046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