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省農場

云南省沧源县的一个农场

國營勐省農場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的一個農場,位於勐省鎮境內,農場場部陸距滄源縣城54.1千米,隸屬於雲南省農墾總局,也受滄源縣政府機關的雙重領導。現任農場主任是銀韞喆,管委會黨委書記是衛軍明[2]

勐省農場
Měngshěng Nóngchǎng(漢語拼音
類似鄉級單位
勐省農場(深紅)在滄源縣的位置
勐省農場(深紅)在滄源縣的位置
坐標:23°21′40″N 99°26′06″E / 23.36111°N 99.43500°E / 23.36111; 99.43500
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上級行政區滄源佤族自治縣
建立1958
語源位於勐省鎮境內
政府駐地機關社區
村級區劃單位數
3
政府
 • 主任銀韞喆
人口
 • 總計5,850[1](年份不明)
時區北京時間UTC+8
行政區劃代碼53 09 27 401
郵政編碼677408
電話區號+86 (0)883

歷史 編輯

1958年3月1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1速成中學、第14軍直屬單位、第40師轉業軍官、下放幹部和職工及家屬共計510人(實到505人),響應上山下鄉運動的號召,在大理14軍的軍部舉行成立勐省農場的大會,3月20日農場人員抵達勐省。此後陸續接收附近村民、退伍及復員軍人、支邊群眾進入農場系統,到1960年底共有11個生產隊和修配廠、磚瓦廠等多個下屬單位,總人口增加到1,674人。1961年芒卡壩農場合併進入勐省農場,1967年實行軍事管制。1970年雲南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勐省農場被整編為雲南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第九團,屬雲南軍區建制,改行三級管理。到1973年末,因陸續接收退伍軍人、知青等類人群,勐省農場員工達到4,620人。1974年10月撤銷兵團,恢復農場建制,現役軍人撤離農場,實行場、隊兩級管理,由省農墾總局領導,場下設13個生產隊,以及機務隊、試驗站、水泥廠、電站、加工廠、衛生隊、石灰隊、直屬隊。1979年恢復勐省農場名稱,知青返城,到1990年總人口減為4,599人,下設35個單位,其中茶葉生產隊15個、農業生產隊4個、工業單位9個、場直屬單位7個。2012年勐省農場共轄有農業公司、茶葉公司、電力公司、水泥廠、建築隊、醫院等單位,農業公司下有4個生產隊,茶葉公司下有14個生產隊、2個初制茶所、1個茶廠(石佛洞茶廠)。[3]:204-205[4]

行政區劃 編輯

勐省農場是滄源佤族自治縣下屬的一個類似鄉級單位,由勐省農場管理委員會管理,2012年曾調整下屬機構[4][5],現下轄3個社區:機關社區、農司社區、石佛洞社區。[6]

生產 編輯

勐省農場在滄源縣農業區劃上屬於「東北部低熱河谷糧、膠(紫膠)、蔗、林、牧區」[7]:91,種植有水稻玉米旱稻雜糧等糧食作物,其中以水稻為主。1959年試種雙季稻,1983年開始種植雜交水稻,1988年推行與蔬菜交替種植的「兩年五熟制」種植法。茶葉在農場的生產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其他農作物還有橡膠甘蔗熱帶水果蔬菜等。[3]:206-209

畜牧漁業方面,勐省農場飼養有水牛黃牛,1967年後開挖魚塘養殖了多種淡水魚。[3]:209-210

勐省農場下設有多個工業生產單位。1958年紅磚廠建成,1964年在拉勐河建成電站一座,1970年建成水泥廠一座,此外還有農機站、供銷商業服務公司等機構,供銷公司的商業服務在1988年轉交給個人承包經營。[3]:210

資料來源 編輯

  1. ^ 勐省农场. www.xzqh.org. 行政區劃網. 2010-06-03 [2017-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2). 
  2. ^ 沧源佤族自治县河长制工作实施方案. www.cangyuan.gov.cn. 滄源水務局. 2017-11-24 [2017-1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2). 
  3. ^ 3.0 3.1 3.2 3.3 滄源佤族自治縣地方志編撰委員會. 《沧源佤族自治县志》.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1998年12月. ISBN 7-5367-1498-X. 
  4. ^ 4.0 4.1 2012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勐省农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2). 
  5. ^ 2013年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勐省农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2). 
  6. ^ 2023年勐省农场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7. ^ 滄源佤族自治縣概況編寫組、修訂委員會. 《沧源佤族自治县概况》. 北京: 民族出版社. 2007年11月. ISBN 978-7-105-085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