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哈德·薩貝爾

德国心理学家、教授

伯恩哈德·薩貝爾(德語:Bernhard Sabel,1957年),德國心理學家。他出生於德國特里爾,進行30多年研究,成果在200多個出版物上發表。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通過對剩餘視力的激活和恢復來治療視力障礙。薩貝爾博士現任教於馬格德堡大學醫學心理研究所。

伯恩哈德·薩貝爾

簡介

編輯

伯恩哈德·薩貝爾曾在特里爾大學學習心理學,在克拉克大學和杜塞爾多夫大學學習生物心理學。1984年,他獲得博士學位,並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做擔任研究助理,後在慕尼黑大學的心理研究所工作。他在1988年獲得教授職稱,在1991年,他以「訪問神經科學家」(Visiting Neuroscientist)的身份在波士頓的哈佛大學醫學院進行交流。

1992年,薩貝爾獲得馬格德堡大學醫學心理學教席職位。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中國科學院及首都醫科大學擔任客座教授。薩貝爾博士自1997年以來一直從事國際科學雜誌《Restorative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的編輯工作。他在2008至2010年期間擔任馬格德堡大學的副校長。

研究成果

編輯

薩貝爾博士的科研工作包括對大腦可塑性的修復和神經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方面的研究,特別關注視神經損傷、青光眼、腦損傷、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或中風後從視覺系統的部分損傷中恢復這幾個方面。 主要重點是通過眼部訓練和非侵入性電刺激療法[1]來診斷和治療中風和青光眼患者的視覺缺陷。藉助於電刺激,腦電活動的自然同步障礙通過EEG診斷來確定腦波活動(幅度,頻率和功能連接性)的變化。 第二個重點是使用聚合物納米顆粒來克服生物屏障,將活性成分引入細胞,從而實現目標的治療[2]

研究重點

編輯

神經心理學

編輯
  • 視覺可塑性的機制
  • 可塑性在視覺皮層的計算機模擬
  • 對視覺功能恢復的預測
  • 計算機對腦損傷病人的診斷和培訓程序的開發和驗證
  • 使用交流電進行非侵入性的大腦刺激來改善視力損傷後的視網膜、視覺神經或者大腦

行為神經生物學

編輯
  • 在vivo測試系統中進行視覺分析和大鼠後病灶的神經的功能修復與其解剖結構的關聯
  • 對半盲動物進行不同視覺刺激,從而更快更好地恢復視力
  • 交流電作用下對神經保護和視力恢復的基礎研究
  • 研究使用納米粒子來注射藥物以克服血腦屏障

成員資格和榮譽

編輯

成員資格

編輯
  • 德國醫療心理學協會
  • 德國心理學協會
  • 歐洲神經科學協會
  • 國際大腦研究組織(救濟組織)
  • 神經科學學會(美國)
  • 德國高校協會
  • 國際腦損傷協會
  • 國際低視力研究和康復協會(2011年以來執行委員會)

獎項

編輯
  • 1976年 在「青年研究」競賽中獲萊茵蘭 - 普法爾茨特別獎
  • 1983 - 1984年 獲得克拉克大學研究生院獎學金
  • 1982 - 1984年 獲得DAAD的獎學金
  • 1978 - 1980年 獲富布萊特委員會獎學金
  • 1978 - 1980年 獲克拉克大學交流獎學金
  • 1992年 參加國際眼科研究學會
  • 1990-2015年 被編入《世界名人錄》
  • 1993-2001年 被編入《在科學工程領域-誰是誰》
  • 2000年 於佛羅倫薩獲創新中繼中心(IRC)歐洲共同體通信和信息技術最佳創新協會獎
  • 2005年 於費城獲萊昂納多達芬奇獎-世界人類潛能成就組織
  • 2008年 在Science4life第10屆商業計劃全國競賽中獲第三名
  • 2009年 在Venture Lounge Berlin競賽中獲第一名
  • 2011年 獲由Brüderle部長授予最具創新性的創業公司獎項(高新技術燈塔獎)
  • 2012年 獲北京海外人才計劃「海珠」獎[3]

學術發表

編輯
  • Sabel, B. A., Engelmann, R., & Humphrey, M. F. (1997). In vivo confocal neuroimaging (ICON) of CNS neurons. Nature medicine, 3(2), 244-247. PMID 9018248.
  • Poggel, D. A., Kasten, E., & Sabel, B. A. (2004). Attentional cueing improves vision resto-ration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visual field defects. Neurology, 63(11), 2069-2076. PMID 15596752.
  • Sabel, B. A., Fedorov, A. B., Naue, N., Borrmann, A., Herrmann, C., & Gall, C. (2011). Non-invasive alternating current stimulation improves vision in optic neuropathy. Restorative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 29(6), 493-505. doi:10.3233/RNN-2011-0624.
  • Gao, Y., & Sabel, B. A. (2017). Microsaccade dysfunction and adaptation in hemianopia after stroke. Restorative neurology and neuroscience, 35(4), 365-376.
  • Sabel, B. A., Wang, J., Cárdenas-Morales, L., Faiq, M., & Heim, C. (2018). Mental stress as consequence and cause of vision loss: the dawn of psychosomatic ophthalmology for preventive and personalized medicine. EPMA journal, 1-28.

參考文獻

編輯

鏈接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