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折中國傳統建築中確定屋頂坡度的一種方法,首見於宋代的《營造法式》中的大木作制度。[1]

營造法式中屋頂舉折的做法及比例

內容 編輯

「舉」是指將屋面上標高最低的屋檐部到最高的屋脊的過渡的實現,有穿斗式抬梁式兩種做法,這形成了一個坡屋面。「折」是指通過調整穿斗式結構中柱的高度,或抬梁式結構中梁的高度,來使檁條的連線變為連續的折線,這使坡屋面的形狀由直線變成了曲線。[1][2][3]

《營造法式》中記載了舉折做法中的數學規律:

舉折之制─先以尺為丈,以尺為寸,以分為寸,以厘為分,以毫為厘,側畫所建之屋於平正壁上,定其舉之峻慢,折之圜和,然後可見屋內梁柱之高下,卯眼之遠近。

舉屋之法─如殿閣樓台,先量前後檐方心,相去遠近,分為三分,從檐方背至脊背舉起一分,如埇瓦廳堂,即四分中舉起一分,又通以四分所得丈尺,每一尺加八分。若埇瓦廊屋及反瓦廳堂,每一尺加五分;或反瓦廊屋之類,每一尺加三分。

折屋之法─以舉高尺丈,每尺折一寸,每架自上遞減半為法。如舉高二丈,即先從脊背上取平,下至檐方背,其第一縫折二尺;又從第一縫背取平,下至檐方背於第二縫折一尺;若椽數多,即逐縫取平,皆下至檐方背,每縫並減去上縫之半。如取平,皆從磚心抨繩令緊為則。如架道不勻,即約度遠近,隨宜加減。[4]

作用 編輯

屋面曲線的形成,不僅有利於疏導雨水,還令更多的陽光照進室內,使得屋面外形更加柔和秀麗。[2]

演變 編輯

宋代的做法是先確定高度,再向下折出曲線坡屋面,由上而下;而到了清代則是「舉」和「折」同時進行,由下而上。[5]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百科 | “举折”:举之峻慢、折之圆和,测定屋顶坡度及屋盖曲面线…. 搜狐網. 2019-06-23 [2022-06-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6-22). 
  2. ^ 2.0 2.1 潘, 谷西. 中国建筑史.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5. ISBN 9787112175895. 
  3. ^ 古建木作--举折的做法. 漢程網. 2007-08-11 [2022-06-22]. 
  4. ^ 李, 誡. 营造法式. 1103. 
  5. ^ 第八章:清式建筑做法. 廣東工業大學. [2022-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