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徐海蚌特委

中共徐海蚌特委是1928年至1933年徐州連雲港蚌埠蘇北淮北豫東魯南地區的中國共產黨地方黨組織。

歷史 編輯

1928年7月為貫徹落實中共六大精神,中共江蘇省委決定建立徐海蚌特委。9月20日,江蘇省委派羅世藩到徐州召開了徐屬(8縣豐縣沛縣蕭縣碭山銅山邳縣睢寧宿遷靈璧宿縣,共10個縣)、海屬4縣(東海沭陽贛榆灌雲)黨的負責人會議成立徐海特委。因未能聯繫上在蚌埠開闢工作的江蘇省委特派員朱務平,蚌屬7縣沒有參會。[1]徐海特委委員羅世藩、董畏民李超時。1928年10月徐海特委與蚌屬沿淮各縣(阜陽壽縣懷遠鳳台潁上鳳陽定遠泗縣五河盱眙)取得聯繫,徐海特委遂改組為徐海蚌特委。中共六大代表蔣雲(1903-1932)到徐州任特委書記,下轄9個縣委、4個特支、145個支部,1601名黨員。其中還包括了河南的永城夏邑,山東的臨沂郯城棗莊等縣。[2]為了貫徹落實中共「六大」精神,中共徐海蚌特委於1928年12月5日至7日在邳縣碾莊北之李莊村召開黨代表大會,參加會議的代表計23人,其中正式代表12人,列席代表11人,代表1601名黨員。大會決定將中共東海特支改組為中共東海縣委,並改組灌雲等地的支部及區委。中共東海縣委由李超時楊光鑾惠浴宇李少堂武同儒等組成,李超時任書記,楊光鑾任組織部長,惠浴宇任宣傳部長。[3]

1929年5月,中共江蘇省委明確中共東海縣委為中共東海中心縣委,領導海屬地區東海、贛榆、沭陽、灌雲4縣黨組織,屬中共徐海蚌特委領導。中心縣委仍由李超時、楊光鑾、惠浴宇分別擔任書記、組織部長和宣傳部長,李少堂、武同儒、毛汝楠劉劍泉等人為委員。1929年6月1日,軍警發動大搜捕,海屬黨組織遭到較大的挫折,上級黨組織為保存力量把李超時、惠浴宇調離海屬地區,之後,黃惠雲、賈從香、蔣培先後任東海中心縣委書記。[3]

1929年6月,由於內部出了叛徒,徐海蚌特委遭破壞,特委書記蔣雲奉命返上海搞宣傳工作,特委撤銷。[1]

1930年3月,中共淮鹽特委書記、江蘇省委巡視員陳治平奉命整頓、重建徐海蚌特委並任書記。[4]特委宣傳部長陳理真(陳履真)。

1930年6月11日,李立三在上海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通過了《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的決議案。1930年7月,徐海蚌特委改為徐海蚌總行動委員會(由王洪即阮嘯仙、陳履真負責),所屬各縣委均改為行委,發動和領導了徐海蚌地區第一次農民暴動高潮。[5]在徐海蚌地區成立紅十五軍,特委書記陳治平為軍長。下轄3個師:

  • 蕭縣黃口、王寨、永固地區的暴動隊伍編成第一師;
  • 銅山縣東黃集、太湖、賀村地區的暴動隊伍編為第二師;
  • 宿縣百善、東三鋪、也池鋪等地的暴動隊伍編成第三師。

1930年10月,徐海蚌總行動委員會恢復為徐海蚌特委,書記陳治平。1930年11月,中共江南省委決定撤銷徐海蚌特委,分設:[6]

  • 在蚌埠設立中共長淮特委,指導津浦鐵路沿線的鳳陽定遠盱眙泗縣五河靈璧懷遠等縣黨的工作。1931年3月前還管轄鳳台壽縣阜陽縣陳履真任特委書記,朱務平許立民為常委,分管組織、工運。1931年6月,陳履真調上海工作,朱務平接任書記。1932年3月,曾在蚌埠工作的南京市委軍委書記路大奎被捕叛變,帶特務到蚌埠抓捕了特委組織部長許立民和婦女部長耿建華。1932年6月,路大奎發展的黨員張彩友在南京叛變,帶特務到蚌埠抓捕了特委宣傳部長劉俊三、團特委書記陳育智等多人。1932年8月26日,特委軍委書記劉平(劉小平)到南京投敵,交出長淮特委機關和下級組織的176名黨員名冊和住址。8月30日,劉平帶憲兵在蚌埠、臨淮關鳳陽懷遠抓捕了特委書記朱務平、鳳陽縣委書記趙連軒等80多人。特委活動終止。[1]
  • 設立中共東海特委,朱秋白曹甦先後任書記,發動武裝暴動,建立了一支30多人槍的工農紅軍徐海游擊隊。1933年5月,由於叛徒出賣,曹甦被捕,特委機關被破壞,到1934年夏,整個海屬地區黨組織中止活動。[3]
  • 銅山中心縣委
  • 宿縣中心縣委
  • 宿遷中心縣委

1931年1月,撤銷江南省委,重新建立江蘇省委。1932年初江蘇省委將銅山、宿縣、宿遷三個中心縣委合併為中共徐州特委。1931年12月,江蘇省委發出了《對徐海蚌各縣軍事工作的指示信》,指示徐海蚌各縣立即組織發動游擊戰爭和軍事工作。1932年匡亞明任特委宣傳部長。1932年7月長淮特委和海州中心縣委被嚴重破壞,徐州特委按照上級黨的指示,擔負起徐海蚌地區黨的各項工作任務。[7]1932年8月,陳治平到任中共河南省委書記的第三天,被原開封市委書記胡玉坤出賣而被捕,押往武漢行營,1932年11月發表了自首《啟事》,導致徐海蚌特委、上海市委等組織的部分領導人相繼被捕。[4]1933年6月,中統成立了「徐海蚌特別行動區」的專門組織,對徐州的中共組織進行總破壞,徐州特委到各縣所有的黨、團組織幾乎被破壞殆盡,徐州特委委員周斌、特委書記冷啟英、省委巡視員孫叔平等人被捕就義。徐州特委停止活動。[8]

1932年10月12日郭子化永城暴動失敗,被徐州特委派到棗莊礦區做工運工作。1933年以建立的幾個支部為基礎,成立了棗莊礦區工委任書記。1933年4月徐州特委書記冷啟英指示棗莊礦區黨只與冷啟英單線聯繫,多發展工農黨員,以棗莊為中心向外發展,先就近恢復湖西、蘇北等地黨組織,再逐步恢復徐州特委其他地區的工作。徐州特委負責人冷啟英被捕後,棗莊黨組織與上級黨完全失掉聯繫。至1934年秋,棗莊黨組織先後同沛、永、蕭、邳、雎、泗等縣的不少黨員接上了關係,重建了沛縣工委,恢復了蕭縣、銅山3個支部,建立了路套區委。1935年2月,在棗莊召集了各地黨的負責人會議,成立中共蘇魯邊區臨時特委郭子化任特委書記,叢衍瑞任組織委員,張光中任宣傳委員,叢林為特委秘書。1936年初為與上級黨取得聯繫,郭子化去西安通過邳縣嶧陽高小的同學、時任楊虎城的秘書宋綺雲中央軍委駐滬辦事處下屬的中共西北特支負責人謝華徐彬如等建立了組織聯繫,了解到中央紅軍已經到達陝北和中共中央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精神。[9]1936年9月初,郭子化奉命去西安向中共西北特支匯報了特委的情況。1936年冬,由於工作範圍的擴大,蘇魯邊區臨時特委改為中共蘇魯豫皖邊區臨時特委,郭子化任書記。1936年冬,中共西北特支改組為中共陝西臨時省委,中央任命郭子化為陝西臨時省委委員。1937年2月初郭子化去西安又轉赴延安,向中共中央組織部,中共中央組織委員王觀瀾齊華接待了郭子化。即將擔任河南省委書記的朱理治聽取了郭子化的工作匯報,代表中央對郭子化和臨時特委的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傳達了中央批准臨時特委正式改稱蘇魯豫皖邊區特委、劃歸河南省委(省委書記朱理治)領導。當時,中央交給河南省委的黨員組織關係共460人,其中特委就有300餘人,約占三分之二。[10]1938年8月,蘇魯豫皖邊區特委撤銷,所轄地區分別成立蘇皖、魯南、蘇魯豫3個特委,隸屬於蘇魯豫皖邊區省委[1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 1.1 1.2 《生命不息戰鬥不止的革命先驅——朱務平烈士傳略》,來源:濉溪縣人民政府網, 濉溪英烈 > 烈士英名錄,2023/02/22
  2. ^ 《徐海蚌特委成立》,來源:徐州史志網,2021-4-27
  3. ^ 3.0 3.1 3.2 中共連雲港省委黨史工辦 趙維娜 於冰清:「海屬地區黨組織的創建與早期活動」,來源:連雲港史志網,2022-4-29
  4. ^ 4.0 4.1 邵景元:「中共歷史上的一個獨特人物陳治平」,來源:文史淮安網,2014/11/20
  5. ^ 記者 方化禕 李昊 通訊員 李小偉:《兩枚「遲到」的銀元,見證革命的一生》,發表於:《河南日報》,2021-5-17
  6. ^ 中共泗縣縣委黨史辦公室編:《泗宿縣革命鬥爭史料》第二輯,1985-12版
  7. ^ 周道興 沈振東 蘇泓達 周亞 吳金霖:「徐海蚌地區創建中國工農紅軍第十五軍始末」,見《紅十五軍在宿州》,安徽人民出版社,2018年5月版,ISBN: 9787212098926
  8. ^ 《中共宿遷地方史(1919-1949)——泗洪卷》第一編黨的創立和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第二章泗洪地區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及其初期活動 第三節泗洪地區黨組織發起農民暴動
  9. ^ 宋綺云:支持棗莊黨組織恢復與發展
  10. ^ 王兆虎:「白區鬥爭的一面旗幟」,來源:《棗莊日報》全媒體,2021-5-21
  11. ^ 戚惠民:「為郭子化撤銷處分、恢復名譽始末」,《徐州文史》第31輯,2011年10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