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稻共生,是指将养家鸭和耕同时进行的有机农业方法。也可称之为稻鸭农法,养耕共生的种类之一,类似鱼菜共生。此方法已经实践千年以上,并登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水稻生长期间放牧鸭群,这种放牧方式称为“放青”,把这些鸭称为“中耕鸭”,相对“放青”在水稻收获期间放养鸭群称为“放埠”,鸭只则称“放埠鸭”;台湾早期养鸭人家利用稻作收成由南至北收获的特性,游牧菜鸭或芦鸭,此方式称为“逃冬”、“淘冬”或“讨冬”,鸭只则称“淘冬鸭”,此赶鸭人家与养蜂人家,同为台湾农业的游牧民族。稻鸭共生在农药泛滥后式微,90年代初期为处理福寿螺入侵物种问题,包括台湾在内的东南亚国家地区,以鸭、鱼或昆虫来生物防治福寿螺,而以养鸭效果最佳,此法因此慢慢有复兴趋势。

合鸭农法

在21世记初,一些台湾人向往传统有机耕作产品,由日本引进了鸭稻共生,使用的合鸭是杂交自绿头野鸭、台湾白菜鸭、北京鸭、和法国正番鸭[1]。合鸭体型大,约3.5公斤,瘦肉多,不善飞行,抗病力强、活动力佳,有不吃禾本科特性,杂食习性(能除草、灭虫)。支持此农法的人宣称稻田内的杂草、害虫便可作为鸭子的食物,不用除草剂杀虫剂;鸭子的排泄物可作农作物肥料,不用化学肥;鸭子在活动时,可帮助根部吸收肥料、氧气。然而保育工作者刘克襄指出所谓的鸭稻共生只是另外圈养几只鸭做样子,用网路宣传,获取暴利,传统的稻农因为种稻辛勤,无暇再养鸭,是另有游牧的养鸭人,而非固定养在田里[2]

现时,台湾日本越南中国大陆等地的农民都有采用。

参考资料 编辑

  1. ^ 國際重要農情資訊:十、日本流行以鴨子消除福壽螺的水稻有機栽培法. 农政与农情 (中华民国行政院农业委员会). 2008, (第193期) [2020-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6-06).  参数|magazine=与模板{{cite journal}}不匹配(建议改用{{cite magazine}}|journal=) (帮助)
  2. ^ 刘克襄. 小心,鴨稻共生的假象. 天下杂志独立评论. 2014-09-28 [2020-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1). 

相关条目 编辑

养鸭人家李行导演,1965年

外部链接 编辑

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