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逊平克溪战役

阿逊平克溪战役(英语:Battle of Assunpink Creek),或称为第二次特伦顿战役(英语:Second Battle of Trenton),是美国独立战争于1777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新泽西州特伦顿市。

阿逊平克溪战役
美国独立战争的一部分

阿逊平克溪战役的军队动向图。
日期1777年1月2日
地点
结果 大陆军胜利,引发普林斯顿战役
参战方
 美国 英国 大不列颠王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美国 乔治·华盛顿
美国 阿瑟·圣克莱
美国 丹尼尔·希治阁
美国 爱德华·汉德
英国 康华利侯爵
黑森 卡尔·冯·多诺普
兵力
约5,500人
28门火炮
约6,000人
40门火炮
伤亡与损失
7-100人死伤 55-365人死伤或被俘

1776年12月26日,大陆军特伦顿战役俘虏了接近900名黑森士兵,于翌日撤返宾夕法尼亚州。为扩大胜果,大陆军在29日再次横渡特拉华河,并进驻特伦顿,预备发动新一轮攻势。至于北美英军总司令威廉·何奥子爵则在特伦顿战败后,派查尔斯·康沃利斯率领纽约州的援军,经普林斯顿南下镇压叛乱。

乔治·华盛顿得悉英军动向后,在阿孙平克溪东岸的高地布阵以待。由于康沃利斯的部队在行军途中,不断遭到大陆军及新泽西州的民兵攻击,令到行程一再出现延误。当康沃利斯在1777年1月2日抵达特伦顿时,太阳已经落山。接著康沃利斯多次派军攻打横越阿逊平克溪的桥梁,又尝试另觅地点渡河,却遭到大陆军悉数击退。随著天色入黑,康沃利斯只好停止进攻。

晚上,康沃利斯与华盛顿各自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康沃利斯考虑到士兵已经疲倦,而各个军官又不熟悉特伦顿地形,决定等待日出再作攻击。至于大陆军方面,阿瑟·圣克莱约瑟·李德英语Joseph Reed (jurist)两人根据可靠情报,提议军队乘夜撤退,并绕行东面的小道,再突袭英军在普林斯顿的防线缺口,进而攻取英军总部不伦瑞克市。华盛顿考虑到士兵无法渡河回到宾夕法尼亚州,而正面交锋又没有胜算,采纳了两人的方案,并于半夜撤走。翌日早上,普林斯顿战役爆发,康沃利斯急忙赶回普林斯顿,阿逊平克溪战役结束。

背景 编辑

大陆军再次横渡特拉华河 编辑

1776年12月26日,大陆军特伦顿战役大胜。由于士兵早已疲惫,而且没有帐幕可供扎营,华盛顿率领大陆军在27日返抵宾夕法尼亚州。虽然大陆军在特伦顿大获全胜,却仍未摆脱危机。英军在新泽西州仍有人数优势,而且很可能获得纽约州的英军增援。以大陆军当时的状态,根本不能与英军正面交锋。随著特拉华河继续结冰,英军大可以直接向费城行军,从而打击革命。[1]

进退维谷之下,华盛顿在12月27日晚便召开军事会议,商讨下一步军事行动。会议开始前夕,费城商团民兵的领袖约翰·卡华拉达英语John Cadwalader (general)上校有急信传来,指自己手下的1,800名民兵出于自愿,在27日早上已经横渡特拉华河,还违抗命令进攻伯灵顿市英语Burlington, New Jersey。当费城的民兵抵达时,才发现该地的苏格兰驻军及博登镇英语Bordentown, New Jersey的黑森守兵,早在特伦顿战役后已经逃走,故此特伦顿附近并无英军。卡华拉达建议华盛顿渡河发动另一次攻击,以壮大革命声势。[2]

大陆军军官最终议决发动进攻。12月28日,大陆军分别前往八个渡口,再次横渡特拉华河。由于河道已经结冰,致使船只不能通行,大陆军要到31日才将火炮等物资搬运到特伦顿市。[3]

大陆军抵达特伦顿后,随即面临另一问题。当时大陆军大部分部队,都会在1777年1月1日前服役期满,使本已羸弱的军队有解散危机。这些部队求去的原因各异。比如约翰·葛雷佛英语John Glover (general)马波黑英语Marblehead, Massachusetts海员,曾在长岛会战及特伦顿战役前运载大陆军渡过危险水域,又于沛尔岬之战立下战功,却打算从事获利更丰的海上私掠,而坚持离开;第1特拉华军团英语198th Signal Battalion (United States)曾与马利兰州士兵于长岛会战拖延英军,而有“马利兰州四百死士”之称,但部队在半年的战斗已折损甚多,最后只有约翰·哈斯雷英语John Haslet上校及数人留下。至于其他的士兵,则因伤病、饥寒及异乡等原因,而不愿延长服役。[4]

死线当前,大陆军军官只好以情理游说士兵,同时辅以金钱诱因。汤马士·密夫林准将与其他费城商人出身的军官,动用私人及州议会的财产,率先向驻守新泽西的宾夕法尼亚州、罗德岛州及新英格兰的民兵发放10元额外津贴,请求民兵延长服役六个星期,结果几乎所有士兵都接受津贴。[5]华盛顿从密夫林得悉消息后,也不待议会批准,向约翰·沙利文弥敦内尔·格连的军队发放10元津贴。起初新英格兰的士兵仍不为利益所动,但被华盛顿以追求自由及保卫家国等情理加以游说,最后自愿延长服役。[6]由于大陆军没有现金支付津贴,华盛顿只能依靠费城商人罗拔·莫里斯英语Robert Morris (financier)援助,而莫里斯也在最后关头为大陆军筹措到足够资金,支付所有士兵及间谍的开支。到1777年1月1日,大陆军共有2,600人离役,但仍有3,300名可作战的士兵留下。[7]

英军部署 编辑

正当华盛顿进驻特伦顿市之际,英军已经开始行动。北美英军总司令威廉·何奥爵士在12月27日得悉特伦顿战败一事后,马上中止查尔斯·康沃利斯的休假,请他带兵南下,歼灭华盛顿的军队。当时康沃利斯已经登船,预备返国与妻子团聚,但在军舰启航前夕却收到战败消息,只好即时登岸。[8]

康沃利斯在12月27日离开纽约市,并且下令士兵在暴雨泥泞之中急行军,在1777年1月1日赶抵普林斯顿。当时普林斯顿一带约有8,000名英国及黑森士兵,因为普林斯顿过于细小,而要到周边乡镇扎营。康沃利斯在当晚召开军事会议,宣布在翌日早上拔营行军,把全军集中于普林斯顿的道路,直接攻打特伦顿。会上黑森军官卡尔·冯·多诺普曾提出异议,指美国民兵熟习新泽西地势,很可能会沿路伏击。他建议英军分成两路,其中一路采用自己逃离博登镇的道路,绕到特伦顿市东面,进而与普林斯顿的军队两路夹击。不过方案却遭康沃利斯否决。[9]

大陆军部署 编辑

在大陆军阵营,华盛顿已经得悉康沃利斯赶抵普林斯顿,并在12月30日召开军事会议。会上各军官决定暂时撤退到特伦顿东南面的阿孙平克溪防守。阿孙平克溪在特伦顿与特拉华河汇合,河口有一座狭窄石桥横跨河谷两岸,而石桥后方则有高地可供布阵。阿孙平克溪本身由两道河溪于梅登黑英语Lawrenceville, New Jersey一带的湿地汇流而成,并向西南流动,俨如天然屏障。不过由于溪流延绵数英里,而且有三处浅滩可供通行,大陆军必须分散兵力守备浅滩,同时避免英军绕道东面,从向偷袭。[10]

会议结束后,华盛顿先派士兵守备阿孙平克溪的桥梁及浅滩,然后等待更多情报。首先,约瑟·李德英语Joseph Reed (jurist)率领21名费城志愿骑兵,到普林斯顿侦察。这支斥侯骑兵俘虏了12名搜集食物的英军,然后带回营帐各自审问,从而得悉英军的进攻方案。[11]第二,卡华拉达透过一名普林斯顿的年青人,彻底得悉英军的军队数量、部署位置以及防线地点。这名年青人指出,英军在普林斯顿的防线大致完整,却在东面有一缺口。该缺口有一道小路通往南方,再转折向西连接特伦顿。这些情报对后来华盛顿的决定有重要影响。[12]

得悉英军部署后,华盛顿派出1,000人到普林斯顿的道路拖延英军。这支部队包括查理斯·史葛的维珍尼亚民兵、爱德华·汉德的马利兰及宾夕法尼亚民兵、尼古拉斯·豪赛格英语Nicholas Haussegger的德裔民兵、以及汤玛斯·福莱斯英语Thomas Forrest的炮兵团。整支部队由法国准将罗·费摩英语Matthias Alexis Roche de Fermoy(Matthias de Roche-Fermoy)指挥。[13]

最后,华盛顿在1月1日晚召开另一次军事会议。由于阿孙平克溪的防线过长,大陆军难以妥善守备,必须集中各地兵力。当时卡华拉达在东面拥有1,800名民兵,但这些士兵却一直独立行事,致使大陆军军官无法确定他们会否听命。巧合的是,本杰明·鲁殊英语Benjamin Rush医生刚好从卡华拉达的驻地抵达,亨利·诺克斯便请他到会议表达意见。鲁殊称费城的民兵愿意听命大陆军指挥,并将华盛顿的书信乘夜送往卡华拉达的驻地。卡华拉达闻讯,随即赶往阿孙平克溪,在1月2日早上抵达。这使大陆军在英军进攻前夕获得充足援助。[14]

战事爆发 编辑

康沃利斯的行军 编辑

1月2日半夜,康沃利斯留下查理斯·马胡德英语Charles Mawhood的1,500人守备普林斯顿,并派出黑森士兵及英军轻步兵为先锋,先行向梅登黑行军;[15]而后方的主力部队则随后出发。虽然当地的天气在新年稍为回暖,但普林斯顿南下的公路仍因早前的暴雨而布满泥泞,令到臃肿的英军部队举步维艰,战马与火炮更经常陷入泥沼,屡屡出现脱队。[16]新泽西州的平民见状,便乘机作出骚扰攻击。正午时分,英军主力部队终于与黑森先锋在梅登黑会合,其时两支部队各自受到平民攻击一次,造成数人伤亡。[17]

康沃利斯在梅登黑留下亚历山大·列斯利的1,500人防守,然后继续南进。[18]不久,英军开始遭到大陆军的埋伏。虽然法国准将罗·费摩在看到英军后,便抛下士兵向特伦顿逃走,但汉德却随即接过指挥。他把大陆军埋伏于道路两旁的树林,静待英军先锋经过,然后在近距开火。这次埋伏使到英军措手不及,整支先锋部队更向后溃散,迫使康沃利斯将主力部队调前,并排出战斗阵列。康沃利斯向树林发炮轰击近半小时,才继续行军。其时汉德已经后撤到另一地点,并再次攻击英军。当英军在泥沼中转向、试图包抄汉德左翼之时,大陆军又向特伦顿市外撤退。其时已经为下午3时,而太阳将在4时46分落山。[19]

黄昏时分,英军迫近特伦顿市郊。此时汉德与史葛已经将步兵布置在道路两旁,并由福莱斯的炮兵从后支援。华盛顿骑马到前线鼓励士兵,请他们尽量拖延英军至入黑,让大陆军有更多时间布防。随后汉德等人死守阵地,一直到日落前半小时才不支败退。在华盛顿的炮兵以及丹尼尔·希治阁的罗德岛步兵支援下,大部分士兵都能够撤回对岸,只有豪赛格及少量士兵遭到俘虏。[20]

阿孙平克溪之战 编辑

正当汉德等人撤回阿孙平克溪东岸,华盛顿已即将完成布阵。他派阿瑟·圣克莱守备右翼的两座浅滩;希治阁守备桥梁南面、接近河口的浅滩;华盛顿则指挥詹姆士·伊荣英语James Ewing (Pennsylvania)、史葛、汉德、卡华拉达等人的部队,守备中路的石桥;最后由休·梅沙英语Hugh Mercer负责后卫。[21]

康沃利斯随后也完成布阵。他将英国的轻步兵、线列步兵及黑森掷弹兵布置于阿孙平克溪的桥梁后方,然后将其他步兵以开阔阵形排开,向大陆军施加压力,使大陆军普遍感到自己寡不敌众。布阵期间,黑森猎兵与英国轻步兵开始向大陆军试阵,作出侵扰攻击,双方互有伤亡。[22]

下午5时,康沃利斯终于发动进攻,其时太阳已经落下。他派黑森猎兵及英国轻步兵攻打接近河口的浅滩,却遭到希治阁的罗德岛步兵击退。次一列的黑森掷弹兵随即接上,在炮兵掩护下向桥梁冲锋。黑森炮兵与大陆军炮战近12分钟,但掷弹兵仍无法击破大陆军。反之,史葛下令民兵瞄准英军的下半身射击,迫使英军要额外派人抬走伤兵。结果这种战术不但为大陆军拖延时间,还使英军死伤惨重。大量受伤的士兵要在当晚截肢,或因伤口感染而死,或自此无法作战,对英军构成沉重打击。29名侥幸渡桥的掷弹兵眼见后退无路,索性向大陆军投降。 [23]

随著夜色渐深,英军线列步兵接替而上,并三次向桥梁冲锋,但每次都遭到大陆军击退,最远只能推进至桥梁中段。双方的炮战一直持续至晚上7时才告结束。虽然英军没有统计死伤人数,但当时阿孙平克溪桥梁的后半段,都被英军的尸体及鲜血覆盖,保守估计英军折损约有365人。至于华盛顿则估计大陆军有50多人死伤,但数目可能更多。[24]

结果:双方军事会议与普林斯顿战役 编辑

 
大陆军于晚上向普林斯顿推进的路线。

炮战结束后,英美双方各自召开军事会议。康沃利斯认为大陆军不能渡河撤回宾夕法尼亚州,已经被困于特伦顿东南面;而英军又因连日行军,已经疲劳不堪,决定停止攻势。他把士兵部署到阿孙平克溪中游的浅滩,预备在破晓时分即时进攻。威廉·厄斯金反对康沃利斯的方案,认为应该即时发动夜袭,否则华盛顿将会一如以往再次找到方法逃走。不过康沃利斯却指出英军不识地利,难以在晚间发动攻击,最终未有采纳。[25]相传康沃利斯如此回复厄斯金:[26]

至于大陆军方面,华盛顿在圣克莱的营地召开会议。华盛顿指出军队既不能抵受翌日英军的攻势,又无法过河撤退,向军官及与会平民请求意见。起初,与会者在强行撤退及死守阵地之间争持不下,但圣克莱接著却提出了第三个方案。他根据当地居民的情报,指阿孙平克溪东面有小路通往北面,经过贵格会的聚会地与桥梁,再直达普林斯顿东面。圣克莱建议大陆军突袭普林斯顿,进而向不伦瑞克市的英军大本营推进。此举不但可以避免大陆军遭到康沃利斯全歼,更有机会抢夺不伦瑞克市的英军军用物资及巨额现金,从而将英军逐出新泽西州。[27]李德闻言,亦将早前费城斥侯骑兵探得的情报公开,指出英军防线在普林斯顿东面刚好有一大漏洞,完全配合圣克莱的突袭方案。[27]

最后,华盛顿等军官决定突袭普林斯顿。大陆军乘夜离去,只留下少量部队虚张声势,直到最后关头才跟随部队北上。1月3日日出,康沃利斯发现阿孙平克溪完全没有敌军,但后方却传来隆隆炮声,普林斯顿战役已经爆发。康沃利斯只好急忙赶回后方。阿孙平克溪战役就此结束。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Fischer 2006,第264页
  2. ^ Fischer 2006,第265页
  3. ^ Fischer 2006,第266-267页
  4. ^ Fischer 2006,第270页
  5. ^ Fischer 2006,第271页
  6. ^ Fischer 2006,第272-273页。当时华盛顿并不知道,大陆议会已经在27日赋予华盛顿可享有6个月的“独裁”权力,以应付战争困境;华盛顿在宣布发放津贴后,也即时向议会写信,详细解释自己“越权”的原因。
  7. ^ Fischer 2006,第274页
  8. ^ McCullough 2005,第284页,Fischer 2006,第290页
  9. ^ Fischer 2006,第290-292页
  10. ^ Fischer 2006,第278-279页
  11. ^ Fischer 2006,第279-280页
  12. ^ Fischer 2006,第280-281页
  13. ^ Fischer 2006,第281页
  14. ^ Fischer 2006,第283-285页
  15. ^ Ketchum 1999,第286页
  16. ^ Fischer 2006,第292-295页
  17. ^ Fischer 2006,第295页
  18. ^ Ketchum 1999,第288页
  19. ^ Fischer 2006,第296-297页
  20. ^ Fischer 2006,第298-300页
  21. ^ Fischer 2006,第301-303页
  22. ^ Fischer 2006,第303-304页
  23. ^ Fischer 2006,第305, 308-309页
  24. ^ Fischer 2006,第306-307页
  25. ^ Fischer 2006,第310-312页
  26. ^ Fischer 2006,第313页
  27. ^ 27.0 27.1 Fischer 2006,第314-315页

参考资料 编辑

  • Allison, Robert J.,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A Concise Histor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1, ISBN 978-0-19-531295-9 (英语) 
  • Fischer, David Hackett, Washington's Crossing,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ISBN 978-0-19-518159-3 (英语) 
  • Ketchum, Richard, The Winter Soldiers: The Battles for Trenton and Princeton, Holt Paperbacks; 1st Owl books ed edition, 1999, ISBN 0-8050-6098-7 (英语) 
  • McCullough, David, 1776,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2005, ISBN 978-0-7432-2671-4 (英语) 
  • Middleton, Richard, The War of American Independence: 1775-1783, New York: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2012, ISBN 978-0-582-22942-6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