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允耀洋楼,是一座位于中华民国福建省金门县金城镇古岗聚落西南侧的一栋洋楼,2015年2月11日指定为金门县县定古迹

董允耀洋楼
西势番仔楼、西界番仔楼
位置 中华民国福建省金门县金城镇大古岗84号
建成时间1933年
类型登录等级:县定古迹
登录种类:宅第
评定时间2015年2月11日
详细登录资料

沿革 编辑

该洋楼由金城大古岗侨汇董允耀所建造,董氏家族原经营豆腐生意,由于经济环境不易,董允耀自十多岁跟随乡亲前往印尼谋生。[1]并自婆罗洲加里曼丹收集海产并将其销售到泗水,董允耀与郑古悦后于1935年创立商号“同成栈”专门销售海鲜、辣椒香料、干货等船运,同时参与了银行投资合伙事业。此外为回馈乡里,他曾自身慨捐基金于古岗聚落建设公共建筑设施,包括在1921年,于董氏家庙旁成立古岗学校。[2]

1933年,董允耀回到金门后收购西势43地界土地作为洋楼兴建基地,并则聘请匠师董天乞及董天补兄弟[3]进行建设工程,其中工程历时七个月,总花费达一千四百大洋。建材均来自南洋进口、木料红砖来自于漳州石码镇,石材则采自本地。[1]

洋楼完工后,董允耀则待在该建筑居住,然而1937年因日军占领金门,董允耀欲返回印尼,却无法成行而留置于金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董允耀之妻洪每娘则与孙女董赛姗从印尼返回并居住于此。1946年,董允耀因痼疾复发而过逝。由于子孙仍在南洋,所以先停棺于洋楼一楼大厅,待三年后子孙皆返回金门,遂将董允耀归葬于燕南山。[1][4]

1949年后,国军进驻金门。洋楼在这段时间内被交由中华民国国军使用,主要用途包括1949年至1953年期间作为国军25军团部、19军团部(通讯营)、炮兵部队、工兵部队等国军单位的军营。自1953年之后,该洋楼成为成功特种蛙人队的营区一直使用到1973年。在此期间,洪每娘和孙女董赛姗搬离洋楼,迁居到前回建筑,并在那里居住至1956年。该洋楼也被视为古岗聚落的一个重要军事据点。[1]

1975年,洋楼的一部分空间被租借给金门酒厂用作仓库使用。随后,该建筑由代管人及其家人居住及经营,因洋楼的产权属于共有制,然而,董允耀的第二代和第三代后裔居住在海外,导致在代管人过世后,该建筑逐渐陷入荒废状态。特别是后栋、附属建筑和二楼屋顶因长期缺乏维护而出现结构塌陷和漏水等问题。2013年,董氏宗亲及社区民众联系金门县政府以提议对建筑进行修复、并建议以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的形式取得地上物代管权有效经营[5],2016年,金门县文化局搭建钢棚架进行保护工作[6]。后在2020年9月11日,洋楼产权人董赛姗和董伦威将建筑捐赠给金门县政府,则于2022年4月13日由金门县文化局进行整体修复工程,共斥资4500万元,规划监造单位为黄毅诚建筑师事务所[7][8][9][10],时任县长杨镇浯则主持修复工程动土仪式。[11]

建筑设计 编辑

董允耀洋楼共以主栋、后栋、储藏间、回向建筑、附属间、储藏间、厕所等结构,以及入口门楼和后期国军兴建的防空洞所组成。[1]被认为是当地在钢筋混凝土构造技术运用的杰出与典型作品。

其中,主栋为两层楼建筑,采三榻受、歇山顶屋顶构造,前廊使用钢筋混凝土梁柱和楼板,主体结构采用了复层砖砌体承重墙系统,并在部分区域使用斗砌构造。在立面部分,一楼外廊两侧的立柱间使用拱圈,并装饰仿石泥塑和几何图案。由于这座洋楼曾被国军占用,手栏杆则有人物和植物图案。四周窗户上方有三角窗楣装饰著花草图案。二楼三榻受区域中央栏杆上安装铁窗,外墙的铸铁窗下饰有许多动物和风景图腾。其中,洋楼门楣上刻有金门后浦东门境许维舟[12]书写字句“玉笋流芳”和“豢龙”。洋楼的立面使用泥塑技术,上面捏塑著屋主董允耀名字的闽南语发音罗马拼音“Tang Oen Yauw”。一楼大厅地坪使用水泥面,共以几何分割的斜铺铺面。其中大厅后面设有一座固定梯,上面有铸铁拉门可以盖住楼梯用于防御机制。二楼平面与一楼相同,共为六房一厅格局。[13][1]

主楼后侧可通过廊道连接至后栋,后栋为三开间之双坡五脚基建筑。前廊屋顶是砖坪屋面,女儿墙栏杆为方形花瓶栏杆和砖作扶手抹灰,柱子上有菱形的几何纹饰。该建筑融合了闽南和西式建筑风格的元素。回向建筑则位于主楼的前方,是一座带有前廊的五脚基洋楼,其外墙采用七匀磉仔石为基础,墙身则为砖造抹灰。屋顶是平顶的女儿墙。洋楼左侧则设有门楼,作为洋楼的主要出入口。[1]

在后期利用时,国军曾在主楼右侧兴建的RC防空洞,顶部具有砖造挡土和覆土。此外因作为部队营舍使用,洋楼前还留有原国军的绘图和标语,包括“海龙”及蛙兵泥塑,以及“实行三民主义”等精神标语彩绘,大厅留有中华民国国旗图案。[1]

另见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曾逸仁. 金門縣定古蹟董允耀洋樓修復及再利用計畫. 金门县: 金门县文化局. 2016-07. ISBN 9789860489972. 
  2. ^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國家文化資產網. nchdb.boch.gov.tw.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6). 
  3. ^ 林金荣. 《金門傳統建築》泥塑裝飾藝術. 金门日报. 2003-09-09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6) (中文(台湾)). 
  4. ^ 中央社. 金門董允耀洋樓修復 施工圍籬宛如匠藝博物館. 联合新闻网. 2023-02-02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6) (中文(台湾)). 
  5. ^ 董森堡. 董允耀洋樓古崗鄉親盼搶修. 金门日报. 2013-10-05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6) (中文(台湾)). 
  6. ^ 李金生. 金門搶救洋樓 確保僑匯建築. 中时电子报. 2016-04-21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6) (中文(台湾)). 
  7. ^ 中央通讯社. 金門古蹟董允耀洋樓修復發包 採最有利標助新生 | 文化. 中央社 CNA. 2022-01-20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6) (中文(台湾)). 
  8. ^ 吴正庭. 反映僑鄉時代經典建築 金門「董允耀洋樓」修復工程啟動 - 生活 - 自由時報電子報. news.ltn.com.tw. 2022-04-13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4-01-26) (中文(台湾)). 
  9. ^ 黄慧敏. 金門縣定古蹟董允耀洋樓動土修復 盼再現古崗風華-文化. 中央社CNA. 2022-04-13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6) (中文(台湾)). 
  10. ^ 董允耀洋樓修復中 工地變博物館. 人间福报. 2023-02-03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6) (中文(台湾)). 
  11. ^ 许峻魁. 修復董允耀洋樓 楊鎮浯主持工程動土儀式. 金门日报. 2022-04-04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6) (中文(台湾)). 
  12. ^ 金门县立社会教育馆. 《金門縣志》. 金门县. 1991: 1498–1499. 
  13. ^ 李金生. 見證落番和兩岸大時代烽火歲月 金門董允耀洋樓斥資4500萬修復. 中时电子报. 2022-04-13 [2023-10-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10-06) (中文(台湾)).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