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厝村 (嘉义县)

中華民國嘉義縣六腳鄉轄下一里行政區

溪厝村中华民国台湾嘉义县六脚乡下的行政村,比邻朴子溪北岸,因日治时期河川泛滥而多次移居而成。曾为日治时期早期抵抗日军占领的集结地之一。辖下有12个邻、约265户,人口约有691人。

溪厝村
旧称:溪墘厝
溪厝村在嘉义县六脚乡的位置
溪厝村在嘉义县六脚乡的位置
坐标:23°29′44″N 120°16′20″E / 23.49543°N 120.272321°E / 23.49543; 120.272321
国家 中华民国
县市嘉义县
乡镇市区六脚乡
区划12邻
面积
 • 总计1.67平方公里
人口(2017年6月)
 • 总计691人
 • 密度413.77人/平方公里
 • 户数265
 性别比:114.6
(男性369人,女性322人)
时区国家标准时间UTC+08:00
村里代码10010080020

地理 编辑

位于嘉南平原朴子溪北侧,村庄范围濒临河岸,得地名为“溪墘厝”。今日溪厝村区域以南临朴子溪、北边以中沟排水线为范围。 日治时期因朴子溪曾于1918年、1933年有大规模泛滥,不适居住,濒临河岸的“十八户仔”聚落居民,与其他朴子溪畔居民移住比邻的朴子市“新吉庄”(日治时期地名,原意为闽南语的‘新(sin)结(kiat)庄(tsng)’,今日朴子市德兴里范围)。 嘉南大圳于日治时期(1895-1943年))末期落成后,易受水患波及的居民又经搬迁至目前较远离河边的嘉50县道旁,形成目前的聚落样貌[1]

聚落历史 编辑

聚落沿朴子溪建立,于1651年(荷据时期)由福建省泉州府南安的侯定一族于此垦殖,在1851年(咸丰1年)侯姓家族筹建庄庙(德龙宫)的纪录。詹姓居民则集中于今日溪厝村主要的街区。

甲午战后(1895)以经营糖廍为业的侯西庚(1858-1904),组织溪厝村附近民众抵抗日军接收。主要作战区域为今日布袋镇布袋嘴区域及东石乡,因居民善用海边累积蚵壳堆作为战斗掩护,称为“蚵壳城之役”(1895年10月12日至14日)。战役失败后地方居民溃逃,侯西庚流亡福建省厦门,晚年回乡居住。其子侯江也受日治时期政治所累,需佯装癫狂以免被日治时期逮捕[2]

教育 编辑

本区域未曾有过官方设立的教育设施,目前为蒜头国民小学及六嘉国民中学的学区范围内。

文化资源 编辑

本地以民间信仰的文化资源为主:

  • 慈圣宫[3]:主神为天上圣母。建立于1999年。
  • 德龙宫[4]:主神为刑府千岁。建立于1851年(咸丰1年),1907年(明治40年)、1964年曾部分修葺。
  • 龙旨宫[5]:主神为关圣帝君。建立于1931年(昭和6年),为新港乡南港村水仙宫的分灵庙宇。

参考文献 编辑

  1. ^ 地名資訊服務網. [201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6). 
  2. ^ 臺南生活美學館─人文景觀─奇人妙事. [2017-07-05]. [永久失效链接]
  3. ^ 文化資源地理資料庫─慈聖宮. [201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0). 
  4. ^ 文化資源地理資料庫─德龍宮. [201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0). 
  5. ^ 文化資源地理資料庫─龍旨宮. [2017-07-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