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灵恩(?—?),清河郡东武城县[1][2]南北朝北魏南梁官员与儒者

崔灵恩少年好学,经学习精通《五经》,尤其关于《三礼》、《三传》。他在北魏曾担任太常博士天监十三年(514年)回到南梁,梁武帝以他懂得儒学,擢升拜任员外散骑侍郎,累迁步兵校尉,兼官国子博士[1][2]。他聚众讲学,经常有数百人听讲;他个性真率无表情,解释经书道理十分仔细,建康的儒者十分敬重他,而他的助教孔佥也很好学。崔灵恩首先熟悉《左传》服解,但不在江东流行;之后改说杜义,文句通常难以信服,就写作《左氏条义》理顺分明。他的另一位助教虞僧诞精通杜学,就写作《申杜难服》答谢崔灵恩,并行于世[3][4]

最初儒者论述天总是秉持“浑”、“盖”其中一种意思,两种论点不相容,崔灵恩将两者融合立义。之后他出任长沙内史,再任职国子博士,很多人都找他听讲;外任明威将军、桂州刺史,在任内去世。他有著作集注《毛诗》二十二卷,集注《周礼》四十卷,制《三礼义宗》四十七卷,《左氏经传义》二十二卷,《左氏条例》十卷,《公羊穀梁文句义》十卷[5][6]

引用 编辑

  1. ^ 1.0 1.1 梁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二》:崔灵恩,清河武城人也。少笃学,从师遍通《五经》,尤精《三礼》、《三传》。先在北仕为太常博士,天监十三年归国。高祖以其儒术,擢拜员外散骑侍郎,累迁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
  2. ^ 2.0 2.1 南史·卷七十一·列传第六十一》:崔灵恩,清河东武城人也。少笃学,遍习五经,尤精三礼、三传。仕魏为太常博士。天监十三年归梁,累迁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
  3. ^ 《梁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二》:灵恩聚徒讲授,听者常数百人。性拙朴无风采,及解经析理,甚有精致,京师旧儒咸称重之,助教孔佥尤好其学。灵恩先习《左传》服解,不为江东所行;及改说杜义,每文句常申服以难杜,遂著《左氏条义》以明之。时有助教虞僧诞又精杜学,因作《申杜难服》,以报灵恩,世并行焉。
  4. ^ 《南史·卷七十一·列传第六十一》:灵恩聚徒讲授,听者常数百人。性拙朴,无风采,及解经析理,甚有精致,都下旧儒咸称重之。助教孔佥尤好其学。灵恩先习左传服解,不为江东所行,乃改说杜义。每文句常申服以难杜,遂著左氏条义以明之。时助教虞僧诞又精杜学,因作申杜难服以答灵恩,世并传焉。
  5. ^ 《梁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二》:先是儒者论天,互执浑、盖二义,论盖不合于浑,论浑不合于盖。灵恩立义,以浑、盖为一焉。出为长沙内史,还除国子博士,讲众尤盛。出为明威将军、桂州刺史,卒官。灵恩集注《毛诗》二十二卷,集注《周礼》四十卷,制《三礼义宗》四十七卷,《左氏经传义》二十二卷,《左氏条例》十卷,《公羊穀梁文句义》十卷。
  6. ^ 《南史·卷七十一·列传第六十一》:先是儒者论天,互执浑盖二义,论盖不合浑,论浑不合盖。灵恩立义,以浑盖为一焉。出为长沙内史,还除国子博士,讲众尤盛。又出为桂州刺史,卒官。灵恩集注毛诗二十二卷,集注周礼四十卷,制三礼义宗三十卷,左氏经传义二十二卷,左氏条例十卷,公羊、谷梁文句义十卷。

延伸阅读 编辑

[]

 梁书·卷48》,出自姚思廉梁书

参考文献 编辑

  • 梁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四十二
  • 南史》·卷七十一·列传第六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