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交通大学历史年表

国立交通大学历史年表,为位于台湾新竹市国立交通大学,自1958年在台复校以来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年代的方式表列。若欲知交通大学自1896年创校以来,所发生的事情与历史,请参阅:交通大学交大发展馆:年表-大陆时期

国立交通大学

现况 编辑

国立交通大学以电子、资讯、管理闻名全世界,曾制造台湾第一部电脑,其毕业校友亦为竹科高科技厂商的主要来源人力。该校目前设有电机、资讯、光电、理、工、生物科技、管理、人文社会、客家文化、国际半导体产业、智慧科学暨绿能、科技法律等12个学院,共有18个学系、30个独立研究所,共筹设五大校区,以“光复校区”为校本部。

博爱校区,筹设历史请参见:博爱校区
光复校区,筹设历史请参见:光复校区(校本部)
台北校区,筹设历史请参见:台北校区
台南校区,筹设历史请参见:台南校区
竹北校区,筹设历史请参见:竹北校区

复校过程 编辑

美国交通大学同学会的赵曾玨有鉴于核子科学已由国立清华大学成立的原子能研究所开始发展,但是与核子研究极其相关之电子研究则尚付阙如,力倡在台成立国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于1958年6月1日国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正式成立(设立博爱校区),由当时的教育部科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熙谋兼任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年表[1] 编辑

国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1958年~1967年) 编辑

1958年,国立交通大学电子研究所正式成立(设立博爱校区)。
1961年,交大自制电视发射机试播成功,为中华民国电视广播之始。
1962年,由教育部组成教育电视台,使用交大自制之电视发射机正式开播。同年,于校庆上公开展出台湾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并正式启用。
1963年,装设台湾第一部固态雷射,并著手研发真空管,及自制电晶体。
1964年,恢复招收大学部,增设电子物理学系及电子工程学系,同年,设立半导体实验室。
1965年,设立自动控制工程学系,同年自制氦氖气体雷射及积体电路成功,此外也成功研制台湾第一批电晶体。
1966年,增设通讯工程学系。

国立交通大学工学院(1967年~1979年) 编辑

1967年,电子研究所改制为工学院。
1968年,增设电子研究所博士班。
1969年,举办第一届梅竹锦标对抗赛,清大以7:4胜交大。
1970年,增设管理科学研究所硕士班,博士研究生张俊彦通过博士学位考试,为台湾第一位工学博士。而自动控制工程学系更名计算与控制学系。
1971年,增设管理科学学系。
1972年,增设应用数学学系、计算机科学学系。计算与控制学系更名为控制工程学系。
1973年,吴淞商船学校之商船同学会发起恢复交通大学校名,设立商船学院,并由海外校友联名致函教育部及交通部请求。同年,增设海洋运输学系及航运技术学系。
1974年,增设计算机科学研究所硕士班及运输管理学系。
1976年,恢复机械工程学系,并建立运输工程研究所硕士班。
1977年,增设应用数学研究所硕士班,而半导体实验室改制为半导体研究中心。
1978年,设立光复校区,有偿拨用威武营区及附近民地。同年,申请恢复土木工程学系未果,改增设交通工程学系。
1979年,设立台北校区,迁往台北北门邮局四楼,以配合建教合作需要。同年,成立电信研究所硕士班、交通工程学系更名为土木工程学系、计算机科学系所更名为计算机工程学系所、运输工程研究所更名为交通运输研究所。光复校区人工湖竣工,命名“竹湖”。

国立交通大学 编辑

1979年~1990年 编辑

1979年7月,中华民国教育部奉准交通大学工学院恢复大学名义,分设理、工、管理三学院,并由院长郭南宏继任交通大学校长。此时工学院内计有电子、控制、计算机、电信、机械、土木六个系所及博士班。
1980年,增设资讯科学学系、光电工程研究所硕士班及计算机工程研究所博士班、海洋运输学系及运输管理学系调整合并为运输工程与管理学系。光复校区行政大楼竣工启用,校本部正式迁入办公。
1981年,增设控制工程研究所硕士班、机械工程研究所硕士班及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半导体贵重仪器使用中心。计算机工程研究所成功试制国内第一具由电脑控制之工业用机械人。
1982年,增设应用化学研究所硕士班。
1984年,成立电子与资讯研究中心。成立机械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及应用数学研究所博士班。航运技术学系调整为工业工程与管理学系。
1985年,增设光电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及土木工程研究所硕士班。
1986年,增设资讯科学研究所硕士班及光电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1987年,增设交通运输研究所博士班及工业工程研究所硕士班。
1988年,扩增光复校区(军方有偿拨用日新营区),并与新竹科学园区合作,设立电子与资讯研究中心。校长阮大年推动之校园资讯网路系统正式启用,为国内校园之首创。同年,增设电子物理研究所硕士班及土木工程研究所博士班、计算机工程学系更名为资讯工程学系。
1989年,租用新竹科学园区土地,设立国家奈米实验室,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硕士班及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班。。
1990年,电信系成功研制国内第一个毫米波平面式振荡器。同时首创电脑语音放榜,提供电脑语音查榜服务。同年,增设环境工程研究所硕士班、资讯科学研究所增设博士班、应用化学系(为台湾公立学校首设之新系)。

1991年~2000年 编辑

1991年,增设工业工程、控制工程及电子物理研究所博士班、传播科技及科技管理研究所硕士班。
1992年,设置世界第一套学生宿舍光纤网路。国家奈米元件实验室正式启用(固态电子系统大楼)。同年,与美国贝尔通讯实验室签定合作研究协议。并增设统计学研究所及应用艺术研究所硕士班,电信、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博士班。
1993年,增设物理研究所硕士班、环境工程及资讯管理二研究所博士班。
1994年,将电子、电信、控工、资工等系所由工学院划出成立“电机资讯学院”,并增设外国语文学系、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班、生物科技研究所硕士班。
1995年,而一向以理、工、资讯及管理见长的交大,为了建立科技与人文兼具的综合大学,设立“人文社会学院”。同年,与无线卫星电视(TVBS电视台)合作制播梅竹赛专辑,并实况转播梅竹赛。同时成立台湾第一座高频实验室,并且台湾第一个由大学学生组成的IEEE学生支会-IEEE国立交通大学支会成立。
1996年,交大百年校庆管理科学研究所更名经营管理研究所,并增设生物科技研究所博士班。同时开办“远距教学”,提供学生多元的学习管道。
1997年,成立生物科技创新育成中心、企业法律中心。
1998年,增设物理研究所博士班、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班、管理科学研究所博士班、生物科技学系、电机资讯学院硕士在职专班、工学院产业安全与防灾在职专班、管理科学系硕士学程在职专班、工业工程与管理硕士在职专班、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学程在职专班、科技管理研究所在职专班。同年,电子计算机中心更名计算机与网路中心、共同科改制分设通识教育中心及语言教学与研究中心。
2000年,荣获李立家族基金会及台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赠新台币1亿7000万元,成立“李立台扬网路研究中心”,为台湾大学获得私名及企业研究赞助之最高纪录。同年,增设生化工程研究所硕士班、科技法律研究所硕士班、语言与文化研究所硕士班。并将应用艺术研究所音乐组改制为音乐研究所硕士班。另外,该校与IBM签约之电子商务中心成立。

2001年~2010年 编辑

2001年,与瑞典查尔默科技大学进行交流,并互设办公室。
2002年,交大与清大、阳明、中大等三校共同成立台湾联合大学系统。并增设生物资讯研究所、生化工程研究所、文化社会政策研究所、晶片系统研究中心。
2003年,成立“生物科技学院”,增设“光电工程学系学士班”、“资讯与财金管理学系学士班”、“显示科技研究所硕士班”、“人文社会学系学士班”、“传播与科技学系学士班”、电子物理学系学士班将分“电子物理组”与“光电与奈米科学组”两组招生。光复校区东侧本校永久性机车道竣工。
2004年,设立“客家文化学院”、“通识教育委员会”,并将资讯工程学系与资讯科学系合并为一系;增设资讯学院。然后,将教育学程中心更名为师资培育中心。而光复校区新西南大门正式开放通车(现光复校区南大门)。
2005年,成立“资讯学院”,电机资讯学院改为“电机学院”。光电系成功研发出面射型蓝光雷射,领先美日等国,并与工研院合作,进行相关规格与重复制造验证等商品化准备,共同研究量产技术。
2006年,增设管理学院企业管理硕士学程(MBA)、生医工程研究所硕士班、数学建模与科学计算研究所硕士班、奈米科技研究所博士班、财务金融研究所博士班、平面显示技术硕士学位学程与硕士在职专班。
2007年,增设应用化学系分子科学博士班、加速器光源科技与应用硕士学位学程、声音与音乐创意科技硕士学位学程、族群与文化研究所硕士班、理学院科学学士学位学程、奈米科学及工程学士学位学程。并与美国伊利诺大学香槟校区电机系签署研究生与敎授交换计画。
2008年,管理学院通过国际商管学院促进协会(AACSB)认证[2]。生化工程研究所与生物医学研究所调整为分子医学与生物工程研究所,生物资讯研究所调整为生物资讯及系统生物研究所,理学院硕士在职专班网路学习组调整为理学院硕士在职专班科技与数位学习组,电机与控制工程学系与电信工程学系调整为电机工程学系、电控工程研究所与电信工程研究所,人文社会学系与族群与文化研究所调整为人文社会学系,并新增加速器光源科技与应用博士学位学程。
2009年,配合台南校区设立,创立了全台第一个“光电学院”;同年设立六家校区,“客家文化学院”迁入。

2011年~ 编辑

2015年,成立产业导向定位之国际化学院─“国际半导体产业学院”。同年创立“科技法律学院”。
2018年,12月,阳明大学决定合校优先议约对象为交通大学。
2019年,台南校区创立“智慧科学暨绿能学院”,于108学年度正式招生。

参考资料 编辑

参见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