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IZA效应ELIZA聊天机器人得名,是非有意地将聊天机器人的对答行为比拟为真人对话。

该机器人由约瑟夫·维森鲍姆在麻省理工学院研发。模拟一位罗杰斯式心理治疗师回答使用者提出的文字陈述或问题。它看似能理解他人话语且对答如流,但实际上只是执行句型对照,只认得句子里的几个关键字,围绕着转化处理过的已知词句,搭配未知的部分而组成回答词句。

人工智能的开发史上,发现ELIZA效应是一大进展,指出了使用社会工程学而非浅显的程式码来通过图灵测试[1]

真人:是我男朋友要我来跟你讲话的。
ELIZA:您男朋友告诉你要来跟我讲话?
真人:他说我太常忧郁了。
ELIZA:很抱歉听到你感到忧郁。
真人:这是真的,我不开心。
ELIZA:您认为跟我讲话,能帮助你不感到不开心吗?

以“你似乎厌恶我”举例而言,ELIZA理解“你”和“我” ,因而找出“你…我”的基本句型,再把“你”和“我”转成“我”和“你”,然后回答“为什么你会认为我厌恶你?”在这个例子里,ELIZA并不理解“厌恶”这个词,但不妨碍在这种心理分析的情境下形成一个合理的回答。[2]

ELIZA:请说出您的困扰。
使用者:我害怕我不是优秀的艺术家。
ELIZA:您是因为担心不是优秀的艺术家所以前来找我吗?
使用者:我害怕我是糟糕的艺术家,却不自知。
ELIZA:您感觉积极正向。
使用者:我感觉很负面。
ELIZA:您刚刚说您感到很负面吗?
使用者:仿佛我不是优秀的艺术家,且大家嘲笑我是差劲的艺术家。

参见 编辑

参考 编辑

  1. ^ Hofstadter, Douglas R. (1996). "Preface 4 The Ineradicable Eliza Effect and Its Dangers, Epilogue". Fluid Concepts and Creative Analogies: Computer Models of the Fundamental Mechanisms of Thought. Basic Books. p. 157. ISBN 978-0-465-02475-9.
  2. ^ Weizenbaum, Joseph. ELIZA—a computer program for the study of natur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 between man and machine.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1966-01, 9 (1): 36–45 [2022-01-13]. ISSN 0001-0782. doi:10.1145/365153.36516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21) (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