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竹夹泥墙[1]为常见的风土建筑构造元素,亦为台湾平埔族人传统建筑的构造类型之一,为穿斗式厝屋中,柱、梁构架间的主要填充材。学术名词又有“编泥墙”等称呼,[2]在地方上则有“篦仔壁( pìn-á-piah )”、“堵仔壁(tó-á-piah)”、“竹编仔壁(tek -pin-á-piah)”、“篱仔编壁(lî-á-pian-piah)”等名称。[3]

编竹夹泥墙

构造形式 编辑

汉人传统编竹泥墙构造上包括骨架及包覆骨架的覆土层。

骨架构件包括“篱梗”、“篱仔”及“暗梗”三种。施作骨架时,一般会先以平均长度约30至45公分的“篱梗”在墙体中均匀配置,平均间隔约为20至25公分;再以“篱仔”垂直“篱梗”前后穿梭于“篱梗”间布满墙体;若墙体宽度超过“篱梗”平均长度,墙体中可置入垂直“篱梗”的“暗梗”以提高墙体整体刚度。[3]

覆土层则包含米糠土与白灰,在完成墙体骨架后,会先抹上米糠土,最后再抹上一层白灰完成覆土层。[3]

参考文献 编辑

  1. ^ 李, 干朗. 臺灣古建築圖解事典. 台北: 远流. 2003: 74. 
  2. ^ 林, 会承. 臺灣傳統建築手冊形式與作法篇. 台北: 艺术家. 1995: 115. 
  3. ^ 3.0 3.1 3.2 蔡, 侑桦; 徐, 明福. 雲嘉南地區傳統編泥牆構造形式與施作流程之研究. 文化与建筑研究集刊. 2005, (11): 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