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米·亨利奇

汤玛斯·大卫·亨利奇(英语:Thomas David Henrich,1913年2月20日—2009年12月1日),绰号“关键先生”和“老靠山”,为美国职棒大联盟的右外野手和一垒手。[1]他整个职业生涯都效力于纽约洋基。

汤米·亨利奇
Tommy Henrich
1949年的亨利奇
右外野手
出生: (1913-02-20)1913年2月20日
 美国俄亥俄州马西隆
逝世: 2009年12月1日(2009岁—12—01)(96岁)
 美国俄亥俄州代顿
打击: 投球:
美国职棒大联盟首秀
1937年5月11日,代表纽约洋基
最终美国职棒大联盟出场
1950年10月1日,代表纽约洋基
美国职棒大联盟成绩
打击率.282
本垒打183
打点795
球队
生涯成就与获奖纪录

亨利奇生涯达成过四次单季至少20轰,两次拿下三垒安打王。他在世界大赛多次精采的表现也让许多人印象深刻:1941年世界大赛第四场,他在9局上避免了不死三振,随后让洋基攻下4分大局;1947年世界大赛,他的打击率高达3成23;1949年世界大赛,他在第一场比赛敲出职业生涯的第一发再见本垒打。

职业生涯

编辑

1934年,亨利奇和印地安人签约。1937年4月,因为印地安人蓄意私藏亨利奇,因此大联盟强制将亨利奇变成自由球员,他也随即和洋基队签约。[2]该年他出赛67场比赛,打击率为3成20,并逐渐取代乔治·塞尔柯克的外野位置。1938年,他的打击率为2成70,并敲出22轰与91分打点。不过由于洋基阵中人才辈出,亨利奇在球队中表现再好也很难有稳定的上场机会。1938年世界大赛,总教练安排亨利奇担任第三棒打者。他在系列赛的打击率为2成50,并在第4场比赛敲出本垒打。最后洋基也横扫小熊拿下冠军,不过1937年和1939年的世界大赛,亨利奇完全没有上场。

破茧而出

编辑

1941年,亨利奇击出个人生涯单季新高的31轰,在美联仅次于泰德·威廉斯查理·凯勒1941年世界大赛第3场,亨利奇在8局上敲出关键2分打点的安打,最后帮助洋基以2比1险胜。不过他在季后赛最有名的一幕是该年世界大赛的第4场,当时洋基9局上2出局以3比4落后,亨利奇挥棒落空遭到三振。结果道奇队捕手Mickey Owen没接好球,让亨利奇跑出不死三振。这个打席也让洋基队起死回生,最后洋基单局灌进4分逆转。而亨利奇又在第5场比赛敲出本垒打帮助洋基夺胜,最后洋基4胜1败拿下世界大赛冠军。

1942年,亨利奇首次入选明星赛,不过他却没在该年的世界大赛出赛。1943年至1945年间,亨利奇因为二战而加入美军服役。他在那边还曾担任过女子高中篮球队的教练。1946年,亨利奇重回棒球赛场,打击率2成51不算太突出,不过他敲出19轰和83分打点,加上87次保送和92次得分都是联盟前10的数据。1946年球季结束后,随着比尔·狄奇退休加上乔·高登被交易到印地安人,亨利奇也担任起球队的进攻要角。1947年,他的打击率为2成87,并敲出16轰与98分打点。这年的世界大赛,亨利奇在第一场比赛敲安建功,又在第二场比赛敲出本垒打。而他还在第七场比赛平手满垒时送回致胜分,帮助洋基再次拿下世界大赛冠军。

生涯巅峰

编辑

1948年可以说是亨利奇的生涯年,该年他的打击率为3成08,并敲出25轰与100分打点。而他这年还敲出4支满贯本垒打,他也在MVP票选中拿下第6名。1949年,他敲出了26支本垒打,长打率5成26。他再次于MVP票选中拿下第6名。

1949年世界大赛,亨利奇在第一场比赛敲出再见本垒打,洋基1比0获胜。这也是世界大赛的第一支再见本垒打。第5场比赛,亨利奇在比赛中回垒得了2分,最后洋基又拿下世界大赛冠军。1947年至1950年间,亨利奇每年都有入选明星赛。

告别赛场

编辑

1950年,亨利奇的打击率为2成72,并敲出6轰与34分打点。他也在这年球季结束后宣布退休。总计他的生涯打击率为2成82、1297支安打、183轰、901次得分与795分打点。退休后他也曾在洋基(1951年)、巨人(1957年)和老虎队(1957-1959年)担任过教练。1965年,他担任美国广播公司ABC的大联盟球评。

1950年代初,亨利奇曾在电视台担任过节目主持人。1954年1月开始,他开始在假日于ABC电视台上播出主持节目。[3]

晚年

编辑

1987年,亨利奇获得洋基的骄傲奖。

2009年12月1日,高龄96岁的亨利奇因中风去世。他是1941年洋基夺冠名单中最后一位去世的球员,也是卢·贾里格的历代队友中,最后一位去世的人。

生涯打击数据

编辑
出赛场次 打席 打数 得分 安打 二安 三安 本垒打 打点 盗垒 保送 三振 打击率 上垒率 长打率 触身球 守备率
1284 5411 4603 901 1297 269 73 183 795 37 712 383 .282 .382 .491 34 .985

参考资料

编辑
  1. ^ Baldassaro, Lawrence; Johnson, Dick (编). The American Game: Baseball and Ethnicity. SIU Press. 2002: 47 [2020-06-30]. ISBN 0-8093-2445-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3-08). German Americans comprised 30 percent of the U.S. armed forces, among them such high-profile ballplayers as Charlie Gehringer, Tommy Henrich, Pete Reiser, and Red Ruffing. 
  2. ^ Dickson, Paul. The Dickson Baseball Dictionary. United States: Facts on File. 1989: 313. ISBN 0816017417. 
  3. ^ Henrich's Web Spread. Variety. December 30, 1953: 29 [14 July 2019].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