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岳 (苍山县公)

杨岳(567年—613年7月16日),字浮丘[1]弘农郡华阴县(今陕西省华阴市)人,出自弘农杨氏越公房,北周、隋朝官员。

生平 编辑

北周平定北齐时,杨岳跟随异母大哥杨素进攻北齐,立下战功[1]尉迟迥之乱时,杨素击败荥州刺史宇文胄的叛军,封清河郡公,杨素的临贞县公爵位转给杨岳[2][3]开皇元年五月三日(581年6月20日),杨岳获封遂州苍山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开皇二年(582年)六月,杨岳出任右武卫右亲卫仁寿二年(602年)正月,杨岳母亲萧妙瑜去世,杨岳为母亲守丧。大业元年(605年)二月,杨岳出任卫尉寺丞。大业四年(608年),杨岳出任京兆万年县县令。杨素去世后,杨岳经常劝说侄子杨玄感要小心谨慎。太子太保、司空、宋国公贺若弼是杨岳的姑表兄,杨岳通过贺若弼上奏隋炀帝杨广,请求如果杨玄感造反,自己能像钟毓不受钟会谋反株连一样。大业九年(613年)六月,杨玄感起兵反对隋炀帝,杨岳被关进京城监狱。隋炀帝当时在辽东战场前线,想起杨岳有谏言,派遣使者下敕令赦免杨岳一房,使者还没回到长安,杨岳于六月廿四日(613年7月16日)被处死,时年虚岁四十七[1],杨岳的儿子们都得到赦免[4][5]。隋炀帝得知杨岳已死后,诏令说:“已故万年县县令杨岳,深明大义,天性赤诚,他的哥哥枭素隐藏凶恶之心,杨岳经常上奏陈述,确实有先见之明,应该免于连带受罚,以表彰臣子的节操。”隋炀帝又命令改葬杨岳。大业十年甲戌四月戊辰朔十七日(614年5月30日),杨岳葬于大兴县洪固乡之原。唐朝显庆元年岁次景辰三月乙丑朔九日癸酉(656年4月8日),改葬于雍州万年县黄台乡少陵原[1]

家庭 编辑

曾祖 编辑

祖父 编辑

  • 杨暄,北魏度支尚书、华州刺史、临贞忠公[1]

父母 编辑

  • 杨敷,西魏大将军、蒙汾二州刺史、临贞忠壮公[1]
  • 萧妙瑜梁武帝萧衍孙女,征西将军、太尉、假黄钺、丞相、武陵献王萧纪之女,封淮南公主[1]

兄弟姐妹 编辑

  • 杨素,隋朝太尉、楚景武公[1]
  • 杨约,隋朝淅阳郡太守、修武县公
  • 杨慎,隋朝义安侯
  • 杨操,北周右侍上士
  • 杨戾,北周华州主簿

夫人 编辑

  • 京兆韦氏,西魏尚书右仆射、大司空,隋朝太傅、雍州牧、相卫十二州总管、郧襄公韦孝宽孙女,隋朝毛恒二州刺史、滑国定公韦寿之女,唐朝贞观十五年十二月廿四日(642年1月30日)在私人住宅中去世[1]

儿子 编辑

孙子 编辑

墓志 编辑

共两方墓志,均于2009年入藏大唐西市博物馆

君讳岳,字浮丘,弘农华阴人也。传山河者五公,庸勋茂于西汉;补衮台者四世,名德盛于东都。在魏见客礼之优,居晋有阿衡之重。布诸方册,可略而言。曾祖钧,魏司空,文恭公。祖暄,度支尚书,华州刺史,临贞忠公。父敷,大将军,蒙、汾二州刺史,临贞忠壮公。于时两魏分争桑之境,河汾寔燔燧之郊。疆埸有彼此之机,诚义无苟全之地。握节不挠,义冠幽明。维君缵积庆之基,承累德之胄,馥芝兰之秀气,发剖莹之光采。小年而有大成,弱龄而标重器。公孙公子,誉满当时。开皇元年五月三日,封遂州仓山县开国公,食邑一千三百户。回授一子,非无追远之恩;泽流支庶,且见念功之宠。二年六月,蒙任右武卫右亲卫,入亲卧内,出卫轩陛。自非荫籍高华,罕得膺斯俊选。仁寿二年正月,丁太夫人萧氏忧。夫人,梁武帝之孙,武陵王之长女也,年十有三,封淮南公主。幼称婉慧,夙擅母仪,兹训之道既弘,孝爱之情斯切。及在苫庐,殆将灭性。大业元年二月,擢为卫尉寺丞。秦置,交戟植铩之便繁;八屯汉制,警夜巡昼之伺察。岂止审其印信,赋彼不时,严其候卫,箴斯暴猝。大业四年,出为京兆万年县令。王畿属邑,帝京近隧,栎阳献公之筑高陵,太上所宫,右戚是居,当今未易,左辅旧治,自古云难。非君利衔,未见其可。遂得田余滞穗,路有遗金,民变其风,帝简其绩。方腾鸿渐,庶展鹏搏。岂图衅起黎阳,妖兴子姓,既罗(罹)国讨之宪,遂缘众弃之祸。大业九年六月廿四日,奄从非命,时年卌有七。呜呼哀哉!初君异母兄素,任重朝端,富擅山海。奸慝潜于养鸩,宠赂彰乎铸蛇。而君深惧阽危,每非聚敛。锺毓锺会,屡有挟术之公言;王惠王鉴,非无甫田之私阋。皇上哀矜折狱,大明诛赏,念杨瑶不坐之表,思祖纳弗协之辞,爰发明诏,蠲其衅藉。诏曰:“故万年县令杨岳,深识大义,夙秉至诚。其兄枭素,包藏凶恶,每经奏陈,实为先见。宜免缘坐,以彰臣节。”仍令改葬。于是龙钟稚子,始有主祭之庭;婉娈孀妻,方展衰粗之制。以十年太岁甲戌四月戊辰朔十七日,改殡于大兴县洪固乡之原,礼也。惨挽铎之哀凄,俨帷巟之容裔,攀如慕之婴号,卷苞遣之宾祭,知若敖之不餧(馁),且伯有之非厉。乃为铭曰:

台阶丽天,岳牧镇地。猗欤洪族,世隆其位。不惑去三,慎知畏四。喉舌龙作,襟带鹗视。继体岐嶷,尤锺俊异。是曰奇才,足称伟器。谢?勋胄,袁隗德门。熏心虽厉,结气俄冤。篱庭何及,墙门徒谊。明明在上,顾录谠言。氏复三姓,茔迁九原。蔀家赤族,赖我斯存。

显庆元年(656年)志:

随万年县〔令〕苍山县开国公杨君墓志铭并序

公讳岳,字浮丘,弘农华阴人。有周之苗裔也。伯侨因胙土而命氏,赤泉立懋𪟝以飞名。四叶衮章,东汉称其望族;百揆时叙,西晋著其门伐。自兹以降,代有名德。曾祖钧,魏司空,文恭公。谈丛理窟,义府儒宗。行成模楷,言为轨则。祖暄,魏度支尚书,临贞忠公。志标弘雅,材惟栋干。天爵有传,公望见称。父旉,大将军,临贞忠壮公。风调标举,器岸雄杰。蹈高节以徇名,不苟免以亏义。公气量纯深,识度宏远。恂恂以养正,汪汪以全德。见人之过,若在诸身;闻人之善,有如不及。卑以自安,弱不好弄,是以望其门者,不测其墙仞;窥其室者,莫辩其波澜。忠壮公者,言牧西河,密迩邻寇。固守累载而援兵斯绝,既没虏庭而始终不挠。公痛深陟岵之望,每切戴天之酷。公之长兄太尉、楚景武公,以倜傥之材,受专征之任。平齐之役,公预在戎麾,军谋战功,为当时之最。以勋𪟝居多,封苍山县开国公。逮皇随革命之后,而景武当权衡之寄,势倾朝野。公以身轨物,静退是先,以大业中年,乃降敕授公雍州万年县令,非其好也。粤奉纶言,故不敢不当其职。此邑地粤秦中,望隆天府,权豪贵戚,是称难御。公抚之以礼义,威之以刑罚,弦韦备举,小大以情,时人以为忠厚而干蛊,仁惠而严肃。用之则行,见之于公矣。及乎哲兄云亡,立长斯及,邦家之嗣,其惟礼部尚书楚国公玄感乎。公每以谦逊为言,卑恭是诫,而玄感自以门著勋庸,材兼文武,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但识随氏之数锺百六,不知天命有归。公爱极犹子,虑深邦族,言之不用,方筹以全之。公外祖乃梁征西将军、太尉、假黄钺、承(丞)相、武陵献王其人也,而太子太保、司空、宋国公,有随之日,任居内史,门惟姻戚,即公之外氏之亲。乃因太保,言之于随帝,有如锺毓之事云。及玄感之作逆也,公时在关中,随炀方旋辽左,以公尝有忠谅之言,是以特有别敕,一房获免。道阻且远,竟无云及。以大业九年六月廿四日薨于京师。呜呼哀哉!惟公禀庆弈叶,载德蝉联,三事复太尉之高门,七叶迈金张之前烈。夙擅学植,早标辞彩,贵而能降,辩而能讷,不以臧否忤物,不以伐阅凌人。生鼎铉之宗,无心于贵仕;居会昌之运,有志于恬泊。同子文之明鉴,赦宥不逮于生前;得吴札之风规,令望徒擅于身后。降年与善,何其爽欤。夫人韦氏,京兆杜陵人也。魏尚书右仆射、大司空,随太傅、雍州牧、相卫十二州总管、郧襄公之孙,随毛恒二州刺史、滑国定公之女也。分枝公族,禀质阴只。六行必称,无待箴诫;四德爰备,非因图史。苍山公奇材硕德,见重当年。眷彼好逑,言归于杨氏。既而𬞟藻聿修,闺门载穆,德流邦政,誉宣中表。及乎遭犹子之坐,逮随季而流离。长子柱国、中书侍郎、太府卿、清河公等,莫不文吏兼资,学行具美。俯拾金紫,自致青云。并以断织□训,徙居成业。俄而风树不停,奄辞荣养。以贞观十五年十二月廿四日薨于私第。大子弘礼,故金紫光禄大夫,兵部尚书;第二子弘义,鲁王府司马,隆州长史;第三子故弘文,祠部、屯田郎中;第四子弘武,吏部郎中,太子中舍人;嫡孙元嗣等。永惟积粟万锺,切寒泉之孝思;未臻远日,痛仁昆之遽亡。爰以显庆元年岁次景辰三月乙丑朔九日癸酉,龟筮叶从,迁厝于雍州万年县黄台乡少陵原。式陈芳烈,乃作铭云:

高掌际天,长河带地。量蕴岳渎,才标秀异。惟此华宗,积祉莫二。文武迭袭,台衮相次。司空雅正,识度淳确。伟矣尚书,体兹冲邈。粤惟贞壮,瓌才卓荦。孝实天姿,忠非植学。公之挺质,逖矣不群。道深弘裕,气逸风云。晦斯荣宠,馥此兰薰。如愚睿质,朝隐清芬。进退存亡,归诸上哲。既号知子,亦称全节。锺毓前规,智果往烈。贻厥有在,宗祧无灭。猗欤懿室,出自华宗。瑟琴斯敬,𬞟藻惟恭。柏舟成德,平反是踪。学着三徙,才兼八龙。与善徒弃,降年多爽。过隙不留,光阴遂往。青乌叶吉,永言泉壤。蒿里日沉,松门云上。丹旐逶迟,灵轜载路。哀挽凄切,𬴂骖顾步。逝川无返,白日云暮。恨结寒泉,悲深风树。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吕建中,胡戟主编. 《大唐西市博物馆藏墓志研究 续一)》. 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3年7月: 54–67. ISBN 978-7-5613-7207-4 (中文(简体)). 
  2. ^ 《隋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十三》:行至洛阳,会尉迥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据武牢以应迥,素不得进。高祖拜素大将军,发河内兵击胄,破之。迁徐州总管,进位柱国,封清河郡公,邑二千户。以弟岳为临贞公。
  3. ^ 《北史·四十一·列传第二十九》:至洛阳,会尉迟迥作乱。荥州刺史宇文胄据武牢应迥,素不得进。帝拜素大将军,击胄破之。迁徐州总管,位柱国,封清河郡公,以弟岳为临贞公。
  4. ^ 《旧唐书·卷七十七·列传第二十七》:弘礼,隋尚书令素弟之子也。父岳,大业中为万年令,与素子玄感不恊,尝密上表称玄感必为乱。及玄感被诛,岳在长安系狱,帝遽使赦之。比使至,岳已为留守所杀,弘礼等遂免从坐。
  5. ^ 《新唐书·卷一百零六·列传第三十一》:杨弘礼字履庄,隋尚书令素弟之子。雅与玄感不咸,表其必乱。玄感诛,父岳系长安狱,炀帝使赦之,比至,岳已死。高祖即位,以素有功于隋,诏弘礼袭清河郡公,除太子通事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