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甲德安寮台湾台南市学甲区的一个传统聚落名称,旧时叫做竹桥寮学甲十三庄宅仔港中的聚落之一,位于学甲区宅港里境内,原庄在现今庄北方边急水溪行水区中的急水溪南畔,于民国43年(1954年)迁出到现址。[1]

位置  

编辑

原位于今庄北的急水溪行水区内,因急水溪经常泛滥导致淹水之故,于民国43年(1954年)迁村到现址,约于嘉南大圳学甲分线北学甲线以东,以及南7线以西,嘉南大圳学甲分线瓦寮线以南。[2][3]

历史  

编辑

德安寮旧称竹桥寮,早期是由学甲后社以及宅口的李姓先祖,在急水溪行水区内进行开垦,并搭建草寮牧羊抑或者帮忙打工维生,因进出聚落方便则搭建竹桥过水路,所以当时称此地为竹桥寮 ( 一些庄民主张应称为竹篙寮 ) ,最盛时期有30来户之后再移入、黄等姓。[4][1]

由于急水溪长期泛滥聚落居民不时饱受洪水之苦,国39年(1950年)聚落居民乃向时任原台南县议会议长陈华宗陈情,县政府遂应允于今现址购地5公顷重设新庄,并在两年后完成迁村,同时规划为巷道3米、干道6米的整齐社区,附加每户将拥有200多坪土地,当时居民为感谢政府德政并祈求聚落能长治久安,因此乃更聚落名为“德安寮”。[1][5]

宗教  

编辑

德安寮的庄庙为龙佛宫,其乃是公厝形式,主祀为观音佛祖李府千岁。而相传两尊神祇皆是由中国大陆迎请而来,故两尊金身历史皆已超过200年以上。在日治之前神明即为公祀,而在日治时期,因当时日本政府反对一切的民间信仰,聚落民众便将神尊藏于米瓮中,直到台湾光复才又被请出,并且重新建筑新庙,新庙身于民国60年 ( 1971年 ) 竣工安座,龙佛宫除乐作为此地信仰中心外,并兼作为里民休闲场地。[6][7]

交通  

编辑

南7线

台南市内编号第7号的区道等级公路,北起三庆里的新芳,经宅港里的二港仔(此聚落已迁移,目前原地无人居住),南至宅港里德安寮。[8][9]

台84线

在下交流道之后,往南约500米,至变电所前西转即进入德安寮聚落,东行进入学甲区,至筏仔头之后,转东南方向直行离开学甲。[6]

台19线

于民国102年(2013)10月在学甲启用,公路往南通过学甲宅港大桥,约113.5KM下桥后会看到84线快速道路匝道,由此可以快速向西通往北门,向东通往玉井[4] 

轶事    

编辑

据说在民国34年(1945年)日人投降后,有一架满载日本军民及资产的飞机,不慎坠毁于竹桥寮附近,由于机上人员全部皆罹难,且当时有二位村民在附近耕作,因此捡得大量机上的金饰、珠宝、龙银以及不少值钱物品,两人也而此而致富,时至今日一些农民在该地耕种或挖土时,也不时挖掘到飞机残骸。[6]

由于当年竹桥寮在搬迁时由于庄民相当勤俭,除了白天正常工作外,晚上都会共工合作,将竹笼厝的竹篾墙泥土敲掉,并且整面拆下再一起合力搬到现今的德安寮, 如此一天搬几面墙,慢慢把整个庄头的旧建筑物料搬过来,在新地方重组搭建起所谓的旧物新厝,因此目前在德安寮的一些民家,都还留有原居地(竹桥寮)搬来的竹篾墙与竹柱。 [6]

产业 

编辑

竹桥寮聚落大致以鱼塭养殖白虾吴郭鱼为主,其中有两户人家则以养鹿为主要产业。[6]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黄 , 文博 . 倒風內海及其庄社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3  : 245–269. ISBN 978-986-03-5211-5. 
  2. ^ 德安寮. GOOGLE地图. 
  3. ^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 臺灣百年歷史地圖. gissrv4.sinica.edu.tw. [2024-03-04]. 
  4. ^ 4.0 4.1 陈 , 桂兰 .  思慕臺19 從鹽水到六甲頂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2014 : 87–126. ISBN 978-986-04-3023-3. 
  5. ^ 黄 , 文博 . 南瀛地名誌:北門區卷 . 台南 : 台南县政府 . 1998 : 20–81. ISBN 9789570212020. 
  6. ^ 6.0 6.1 6.2 6.3 6.4 姜 , 天陆 . 海山橫貫臺84線 從武德會到玉井 . 台南  : 台南市政府文化局 . 2014 : 67–106. ISBN 978-986-04-3028-8. 
  7. ^ 黄 , 文博 . 南瀛刈香誌 . 台南 : 台南县立文化中心 . 1994 : 25–29. ISBN 957-00-2651-0. 
  8. ^ 台南縣廢止與缺號鄉道列表. 寰宇百科 Wiki. [2024-03-04] (中文). 
  9. ^ 台灣地區地名查詢系統建置計畫. web.archive.org. 2010-08-15 [2024-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