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城录

南宋陳規創作的軍事著作

守城录》是写于南宋的一部军事著作,共四卷。由不同的人写成于三个不同的时期,所以分三部分。

  1. 第一部分《〈靖康朝野佥言〉后序》共一卷,为陈规所著。卷末署“绍兴十年五月日陈规序”,说明正好写于“顺昌之战”之时,但内容是关于夏少曾记录“靖康之难”的著作的评论,主要是为避免“靖康之难”之重演而提出的御敌之策。此卷被徐梦莘收录进了《三朝北盟会编》。
  2. 第二部分《守城机要》共一卷,为陈规所著。是陈规记述自己守德安府时的战略、战术。此卷在《宋史》和《遂初堂书目》中被称为《德安守城录》。
  3. 第三部分《建炎德安守御录》共上、下两卷,这不是陈规所著,而是汤璹淳熙十四年(1187年)以后追记的陈规守德安府的事迹。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南宋朝廷将《守城机要》一卷作为参考书颁发给各地将领。绍熙四年(1193年)汤璹将《建炎德安守御录》上呈朝廷。后来宋宁宗下旨将这三部分各自独立的书籍汇编为《守城录》四卷。

内容 编辑

管形火器 编辑

本书记载了陈规于绍兴二年(1132年)研制成长竹竿火枪20余支及其在守城作战[1]。最早的火枪是五代时期的敦煌壁画中的管形火器,五代的火枪在科技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到了南宋有明确记载的战场使用,虽然作用不大。

其他 编辑

另外,本书具体阐述了炮在守城中的新使用方法,即由原来的配置城头变为暗设在城里不让攻城者看到,这样更加安全。炮击时则由城上观察目标,纠正射向和弹着点。

本书提出“善守城者”不可只守无攻,而要“守中有攻”注意城内外道路以便随时乘隙出击。它主张改革旧城廓,如收缩易受炮击的四方城角,由原来的一城一壕加建成为多重的“重城重壕”,以增强城邑防御能力。

注释 编辑

  1. ^ 德安守御录下》:“又以火炮药造下长竹竿火枪二十余条,撞枪、钩镰各数条,皆用两人共持一条,准备天桥近城,于战棚上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