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损八益

七损八益

七损八益中国古代关于性保健的学说,最早见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医书《天下至道谈》中,后世书籍多有引用,并有所发展。

该学说提出透过两性性生活的须知及养生之法,主张去除和防止七损,并以八益来达到养生保健之效。

七损指出房事交合中对人体有损害事项,包括:

  • “闭”:精道闭塞,指性疼痛障碍,甚至无法排精;
  • “泄”:精气早泄,指性交时大汗淋漓;
  • “竭”:精气短竭,因房事欠缺节制,导致精气衰竭;
  • “勿”:阳痿不举,指房事时出现的勃起功能障碍,如举而不坚、坚而不久;[1]
  • “烦”:心烦意乱,性交时呼吸急促,心慌意乱;
  • “绝”:陷入绝境,指女方无充分性唤起感觉时,男方却强行房事,有损女方健康;
  • “费”:徒耗精力,交合时过于急速图快,虚耗精力。

八益则是指房事交合中对人体有益的做法,包括:

  • “治气”:调治精气
  • “致沫”:致其津液
  • “知时”:掌握时机
  • “蓄气”:蓄养精气
  • “和沫”:调和阴阳
  • “积气”:聚积精气
  • “待赢”:保持盈满
  • “定倾”:防止阳痿

黄帝内经》亦有七损八益的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这七损八益是指《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所说女子以七七为天癸之终,丈夫以八八为天癸之极,然知八八可益,知七七可损,则各随气分脩养天真,终其天年以度百岁。

注释

编辑
  1. ^ 一作“𢂀”。

参考资料

编辑
  • 《中国性学百科全书》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