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百科:同行评审/太原战役

太原战役编辑 | 讨论 | 历史 | 链接 | 监视 | 日志 编辑

国共内战中最激烈的一场战役—user:shypanda 初来乍到

评审期︰2009年11月6日至2009年12月6日

内容与遣词 编辑

包括条目内的学术成份、遣词造句、翻译精确性、完成度及连贯性等一概与内容有关的要点
  • (!)意見。粗看之後,很多用詞要改善或者是需要來源。
  • 四大要點,那四大?
  • 四大要塞,那四大?
  • 上面這兩項的定義來自何處?
  • 戰前準備了13000具棺材竟然仍然不夠用。,這種描述常見於大陸出版,行文偏向敘事型態,而非歷史記載的出版品,沒有確實的資料來源,恐怕不能用。
  • 因被旅長戴炳南和仵德厚出賣。這一類用詞在此會有中立性的問題,可以改用通告上級或者是洩漏等較為中性的字眼。
  • 史稱「太原五百完人」,這一個史現在在台灣也已經被視為戰爭期間的宣傳,可以修改敘述的方式。
  • 整篇還需要潤飾,讓贅字減少,並且統一數字使用的格式。
先到這裡。-cobrachen (留言) 2009年11月6日 (五) 13:21 (UTC)[回复]
 完成。 (User:shypanda) 2009年11月7日
  • (!)意見
  • 四大要點雖然有標示出來,可是這個所謂的四大要點的來源或者是定義出自何處?大陸的出版品偏好類似的描述,這種描述可以豐富文句的可閱讀性,不過在百科上需要進一部的確認。像是作戰命令有強調這四的地點是最重要或者是必須要首先拿下來的點才可以。
  • 四大要塞和四大要點有甚麼不同?四大要塞並沒有指名是哪四大,而且也是需要相關的出處才好。-cobrachen (留言) 2009年11月9日 (一) 02:23 (UTC)[回复]
 完成。 补充徐向前的一次讲话,其中明确了四大要点/四大要塞。为免混淆,在正文中避免提四大要点/四大要塞。(User:shypanda) 2009年11月12日

格式与排版 编辑

包括维基化、专题格式、错别字与标点符号、外文内容及排版等信息

参考与观点 编辑

包括各类型的参考文献、中立观点、以及其他中文维基百科内的方针与指引等
  • 作为土生土长的太原人,看到这样的条目感到非常亲切。主要几个意见,集中在这里提出了。
    1. 内容上面观点都是以共产党的为主,这样观点是有片面的。而且如果要登录优良条目,至少来源要有可靠性,现在没有页码,也没有ISBN,所以看起来需要重新整理来源。
    2. 结构上面,应该有两章必须有,一个是背景,放在最前面,当然肯定要把上党战役及其影响提出来,而不是放在太原战役的影响里面。1949年的战役怎么也影响不到1945年。另一个是战前部署,双方有多少部队,番号是什么?各部领导者是谁?
    3. 还有一个建议就是内容准确性:(1)太原的防守非常到位,一个原因是三面环山,易守难攻;一个原因是和当时留在太原的日本人为阎锡山服务;一个原因是在上党战役后,阎锡山已经打算为守;还有一个潜在原因是阎锡山和徐向前的关系,他们俩有师承关系,彼此了解。这些需要点出来,以便于读者了解到战前部署,也清楚为什么这个战役对双反而言都是相当艰难的;(2)中期战役的时候,双方都在调兵遣将,共产党方面派的是皮旅(其实当时皮定钧已经不是一个旅了,而是三野的六纵)和一野,这个背景是济南战役结束后共产党部队才能调兵遣将,需要交代清楚。而之后的傅作义进攻石家庄也是很重要的,而实际上这个偷袭计划是影响到共产党军队在山西地区的部署。(3)中期战役后,当时正好是林彪四野结束辽沈战役,当时的首要目的是围困屯兵60万的傅作义部,所以当时四野紧急入关、原先主攻太原的华北野战军也分兵到河北,一野也到了北京西方,所以当初共产党采取了一阵子的战略部署和说服活动(这里可以说明其实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也可以反映出决战时期的惨烈)。(4)决战中,其实背景是北京已经完全在共产党的控制下,这下才有了四野直接能够从东北送到太原一个炮兵师的可能性,华北野战军也能直接调来两个兵团。需要把背景强调清楚。(5)事实上,太原战役中,一野、三野、四野、华野都参加了,而之前和阎锡山在上党战役过招的二野在攻打南京。在内容上面我希望能够更宏观地介绍背景,更准确地介绍部署和战役,更中立的介绍双方的攻守伤亡。(6)另外,其实如果提到太原三百完人这个政治性很强的术语,不如去介绍1950年阎锡山旧部的“稷山暴动”,那个更能追溯到这个战役。
  • 上面的建议蛮多的,希望能够对提请人有所帮助。(我可以在下个月下旬抽空帮您编辑。)—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09年11月18日 (三) 07:03 (UTC)[回复]
  • 非常感谢。我没有找到太多国军方面的资料,欢迎帮助。
    1. 太原战役的宏观背景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事情。由于它跨越了整个解放战争后期,变化很多。尤其是和平津战役多有微妙关系,两杨兵团的调派中先要拖住傅作义,后要防止跑,防他偷袭。
    2. 宏观背景是共产党一方在1948年开始战略反攻,大老板的业绩指标下来了,又有打张家口、临汾和济南的成功,好像共方普遍情绪过于乐观。在徐周的总结中有提到,但没有具体资料。
    3. 太原战役的时间比较长,战斗序列有一些变化,我会想办法搞个表。
    4. 我看了一些战役地图,还没机会做一个自由版权的图。
    5. 我尽量写得客观,但看了毛的电文和各种一手资料,还是很佩服徐和那几支地方部队的。当时,华北主力过黄河反攻去了,两杨忙着算计傅作义。他就靠一些地方部队,也没啥火炮,能打的阎军龟缩城内,饿成夜盲症,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打四大要点就是他赶到指挥位置后提出来了,后来的战役也就是按照他的想法发展的。前面提到皮旅,豫东战役后皮旅损失很大,皮自己承认被打残了。而且,皮只是6纵副司令,到底他当时部队有多少要再找资料。
    6. 太原的北方的军事工业基地,而且东北太遥远。打下太原为后来进攻大西北和解放全国应该有战略意义。
    7. 资料引用的格式我会改进。user:shypanda
    •  阁下必须得考虑到维基百科中有一半都是台湾地区的编辑,所以一定要清楚“你们叫沦陷,我们那叫解放”(笑),否则中立性就过不了关。资料方面我假期后会帮忙找英文的,这下会有帮助。国共两方在北方的战役有很多都是基本势均力敌,全凭最后谁能撑住最后一口气。比如四平、济南、孟良崮。我希望能够在这个条目中的背景和影响可以做得好一些,这样其他战役的条目想要发展,也可以向这个看齐了。如阁下所述,太原的工业地位的确是双方都要争夺的,攻下太原后,意义就大了,那么我们或许还需要提及太原城的工业地位。—Walter Grassroot留墨存香 2009年11月18日 (三) 18:41 (UTC)[回复]

以往记录 编辑

请参见条目的讨论页